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作者為阿爾法工場研究員

導語: 回溯這7家暫停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真可謂自食其果,各得其所。

史無前例!同一天,深市7家上市公司被判暫停上市!

5月10日晚間,深交所官方網站一次性發布了金亞科技、龍力生物、凱迪生態、德奧通航、千山藥機、皇臺酒業以及樂視網7家公司的暫停上市公告,決定分別自5月13日及5月15日暫停上述公司股票上市。

回溯這7家暫停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真可謂自食其果,各得其所。

01 金亞科技:用造假掩飾造假的旁氏遊戲


金亞科技(SZ:300028)2009年10月IPO迄今的A股之旅,近乎是一個用造假掩飾造假的旁氏遊戲過程。

在它用以欺詐上市、粉飾業績的工具箱中,各種造假財技屢屢被其信手拈來。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1】欺詐發行

根據證監會調查結果顯示,為達到發行上市條件,金亞科技通過虛構客戶、虛構業務、偽造合同、虛構回款等方式虛增收入和利潤,騙取首次公開發行(IPO)核准。

其中2008年、2009年1月至6月虛增利潤金額分別達到3736萬元、2287萬元,分別佔當期公開披露利潤的85%、109%。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行為屬於典型的“窩案式”造假,以公司實控人周旭輝為核心,從親屬到公司工作人員均參與其中。

【2】虛增業績

上市之後的2013年,金亞科技業績大幅虧損。為製造扭虧假象,公司以虛假記載財務數據的注水方式,對其隔年的2014年年報進行了粉飾:包括虛增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少記期間費用和營外收支多種手段。

這一過程中,金亞科技虛增利潤總額8049.55萬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335.14%;同時還虛增了2.18億元的銀行存款和3.1億元的虛列預付工程款。

在財務造假的過程中,金亞科技的會計核算設置了006和003兩個賬套:003賬套核算的數據用於內部管理,以真實發生的業務為依據進行記賬;006賬套核算的數據用於對外披露,偽造的財務數據都記錄於006賬套。

【3】虛構項目

為了支撐虛增出的業績,維繫這場旁氏遊戲的繼續,2014年後的金亞科技開始了一連串造假的大工程。

於是我們看到,2014年年報的“其他非流動資產”一項中,金亞科技就神秘多出來一筆預付工程款,而這工程款的客戶叫做四川宏山建設工程。

真的是“藝高膽大”:四川宏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本身也是一家問題企業,在2016年被最高檢列入失信名單。

到了2016年,金亞科技自查時不得不承認,投資宏山建設工程子虛烏有僅僅為了掩蓋虛增的資產,一切才真相大白。

【4】質押套現

金亞科技實控人周旭輝是這場造假旁氏遊戲的主導者,其因“先娶女主持後娶女明星”而在財經之外的娛樂版面亦有一席之地。

有專業機構投資人士表示,“周旭輝能折騰,這點跟賈躍亭很像。”有意思的是,2015 年股東大會上,周旭輝亦曾宣稱金亞科技將“對標樂視”。

除了在擇偶觀上的接近,以及在財務造假問題上的共同偏好,周旭輝更是與賈躍亭如出一轍,已在公司市值的景氣週期裡選擇將所持股份大比例質押套現: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點擊可看大圖。

截至2018年年中,周旭輝共持有金亞科技9625萬股股份,佔公司股份總數的 27.98%,其中累計質押股份 9201萬股,佔其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 95.60%,佔公司總股本的 26.75%。

根據金亞科技2018年7月26日發佈的公告顯示,實控人周旭輝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罪,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案件目前尚待公安機關進一步調查”。

02 龍力生物:謎一般的債務黑洞

從生意模式上來講,龍力生物(*ST龍力,SZ:002604)並不是一家擁有太多想象力的上市公司:以玉米芯、玉米為原料,生產功能糖、澱粉、澱粉糖等產品,並利用原料廢渣生產燃料乙醇。

故而通常來說,穩健經營帶來的穩定業績,本應是其在資本市場的立足之本。

但龍力生物顯然不甘於如此,而是在資本市場“槓桿效應”的誘惑之下,半推半就般沉浸其中,最終走上了市值毀滅之路。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1】敗光家底

龍力生物2011年7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不料IPO即巔峰:其上市當年淨利潤便從前一年的9000萬出頭下降至8567萬元,此後幾年利潤再沒有回覆到上市前的水平。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點擊可看大圖。

龍力生物的虧損之路迄今成迷,不僅2017、2018接連曝出業績雷後語焉不詳,更是連續兩個會計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根據17及18年年報顯示,龍力生物該兩年淨虧損額分別達到34.83億元與28.05億元。在審計過程中,龍力生物由於未能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導致無法實施有效的審計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2】債務黑洞

目前為止,龍力生物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敗光家底的,尚無定論;但其間隱匿的債務黑洞,卻或可說明一些問題。

2018年4月26日,龍力生物發佈的“關於訴訟事項的公告”,披露了其涉及的24起債務訴訟,涉案金額高達16.8億元,起訴對象包括山西大同證券、中國華融資管、通華商業保理、魯西小額貸款等多家金融機構。

此後在監管部門的推手之下,龍力生物方通過“自查”發現,其2017年的借款總額達到了22.4億元,並使得財務費用增加了十倍。

更加詭異的是,其2017年34.83億元虧損中,有27.27億元來自“財務自查調整損失”。

隨著債務黑洞的曝光,近兩年來,龍力生物關於債務違約的消息相繼沓來,逐漸成為財經領域的焦點事件。但令投資者感到憤慨的是,儘管截至目前其淨資產已為負值,但債務黑洞的真相仍無明確說法。

【3】鉅額商譽

主營業務每況愈下,龍力生物自然而然想到了上槓杆、搞併購。

和很多“步子大了扯到蛋”的併購案例一樣,2015年歲末,並無新經濟天賦點的龍力生物將目標鎖定到了互聯網行業,跨界收購了兩家互聯網公司:快雲科技與兆榮聯合,交易對價分別為5.8億元、4 .35億元。

據龍力生物的公告顯示,快雲科技評估增值率高達2683.26%,兆榮聯合評估增值率亦達到1380.82%。

如是高溢價收購迄今並未對龍力生物的業績帶來實質貢獻,反而產生了8.16億鉅額商譽。

【4】質押套現

儘管龍力生物的基本面已經千瘡百孔,但並不影響實控人數以億計的現金落袋:

截至2017年歲末,龍力生物實控人程少博所持公司99.99%股份已被質押。根據媒體推算,其獲得資金在3億元左右。

03 凱迪生態:槓桿遊戲的極度痴迷者


凱迪生態(*ST凱迪;SZ:000939)是A股市場中極其典型的“槓桿遊戲”重度患者。過去10年以來,在舉債擴張之路上的義無反顧,使其最終自食其果。

凱迪生態的主要是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廢棄物直接燃燒發電、農林廢棄物氣化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填埋氣發電、沼氣發電等。

作為彼時國內規模最大的生物質發電企業之一,2011年,公司時任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陳義龍誇下海口,稱“凱迪萬億不是神話”,並稱“2020年凱迪將要走進世界500強企業的行列”。

事與願違的是,儘管始終專注主業,但毫無節制的“槓桿併購遊戲”令凱迪生態自2018年5月以後債務危機全面爆發:現債務逾期120億,大股東持股份被司法輪候凍結,公司多個銀行賬戶被凍結,旗下大部分電廠生產陷入停滯……

【1】舉債擴張

對於絕大多數有過併購經歷的上市公司來說,基本都是“按個買”,而凱迪生態則是“按批買”,這使得其在冒著巨大的融資成本風險之餘,所收穫的三方資產卻是良莠不齊——尤其其間絕大多數交易屬於關聯交易。

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年“首批”併購標的落定迄今,十年間,凱迪生態共計吃下了“5批貨”:

  • 2009年,凱迪生態以3802萬元的對價,收購其陽光凱迪(凱迪生態第一大股東)旗下南陵、淮南、崇陽、來鳳、祁東、隆回、安仁、茶陵、松滋等9家電廠;

  • 2010年,凱迪生態以2.96億元的對價,收購陽光凱迪旗下宿遷、萬載、望江等3家電廠,交易價格2.96億元;

  • 2012年,凱迪生態又以9618萬元對價,收購陽光凱迪所持五河電廠51%股權、桐城電廠51%股權;

(注:因未完成業績承諾,2013年陽光凱迪以4.4億元的總價回購了10及12年這些電廠的股權。)

  • 2014年,凱迪生態以2.07億元的對價,收購陽光凱迪旗下北流、浦北、平樂等3家電廠;

  • 2014年7月,凱迪生態發起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一起併購事宜,並最終如約完成:以68.51億元的價格(其中現金支付37億元),收購關聯方陽光凱迪旗下87家生物質電廠100%股權、1家生物質電廠運營公司100%股權、5家風電廠100%股權、2家水電廠100%股權、1家水電廠87.5%的股權以及58家林業公司100%股權。

  • 2017年,凱迪生態以1.38億元對價,收購洋浦長江持有的洪雅、松桃2家生物質電廠。

不難看出,凱迪生態過去十年以來,僅在併購事項的資金投入即在40億元左右,且未論收購標的中那些在建、未建的電廠後續投入以及它們的運營成本。

要知道,截至2014年7月發起68.51億元那則最大規模併購之前,凱迪生態賬面貨幣資金僅在8億元左右。這樣的高槓杆之下,其舉債壓力自那時起便成為了其最為突出的風險敞口。

尤其這些併購標的,大都來自其第一大股東陽光凱迪,這樣的關聯交易很難不讓外界充滿遐想。

為了緩解現金流壓力,過去10年裡,凱迪生態不斷開展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或舉債,經營風險也越積越大……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點擊可看大圖。

根據上述利潤柱狀圖亦可知,過去10年內的相關收購,亦並未在業績上為凱迪生態帶來實質貢獻。

胃口大,消化跟不上,最終的結果便是終於2017年中旬後,積攢近10年的債務雷與業績雷集中爆發。

根據最新公告,截至2019年4月19日,凱迪生態逾期債務共計124.19億元,公司淨資產為106.33億元,逾期債務佔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比例為116.80%。截至2018年末,公司負債合計307.14億元,2017年為291.70億元。此外,凱迪生態及控股子公司所涉訴訟、仲裁案件合計844件。

【2】資金侵佔

隱匿在鉅額舉債式關聯交易之下的,是凱迪生態關聯方陽光凱迪侵佔上市公司資金的暗流。

根據2018年8月一篇名為《凱迪生態大股東被立案調查 或涉隱瞞實控人身份掏空上市公司超35億》的媒體報道顯示,以陽光凱迪為中樞的關聯方,涉嫌佔用上市公司資金高達35.24億元。

04 德奧通航:價值觀扭曲的資本棄兒


德奧通航(*ST德奧;SZ:002260)2008年登錄A股,本系一家廚房小家電產品生產企業,2015年牛市行情中公司股價最高曾達到63元(前復權),而今面臨暫停上市的它股價定格在3.15元之上。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德奧通航的隕落,一言以敝在於實際控制人價值觀的扭曲:均已套現或資本運作為主要目標,而非公司的治理與運營。

這裡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德奧通航上市以來公司實控人已經更迭多次,但每任實控人無不“各懷鬼胎”。

【1】上市即為套現

“德奧通航”並非這家上市公司IPO時的公司名稱,其前身為廣東伊立浦電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上市當年,伊立浦營收為7.28億元,淨利潤為2169萬元。那時的它,還是一家較為單純的小家電廠商,主營品牌名即為“伊立浦”。

回溯上市伊始該公司的股東結構可知,其第一大股東(即創始股東)為一家外資公司,第二、三大股東則為兩傢俱有關聯關係的公司——伊林公司、伊拓公司。

伊林與伊拓系在2006年入資加盟,據稱它們的進入就是為公司2008年的上市而來。

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公司上市5年後的2013年6月,伊立浦第二、三大股東連同其創始股東一道,共同選擇套現離場,引入了新晉控股股東為一家股權投資公司:北京市梧桐翔宇投資有限公司。

【2】德隆魅影

梧桐翔宇接盤伊立浦之後,旋即在小家電主業基礎上開闢了第二戰場:進軍通航領域,推行雙主業模式。2015年,伊立浦正式更名為德奧通航。

梧桐翔宇這家新股東,隨後提出了“通用航空項目五年戰略規劃”,並計劃2018年在民用共軸直升機、無人機領域成為全球的製造商。

但事與願違的是,儘管其間梧桐翔宇數度“畫餅”,推動德奧通航重組,但均以失敗告終。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點擊可看大圖)


上述淨利潤歷史圖表可以表明,梧桐翔宇接手之後,德奧通航始終在“貧苦線”附近苦苦掙扎,直至2017年引爆業績雷。

另根據媒體報道,梧桐翔宇與“德隆系”舊部存有千絲萬縷關聯:“表面上德奧通航的控制權、管理層多年來已歷經過多次變更,但真正的控制者始終是五年前重回A股的‘德隆系‘。而試圖東山再起的‘德隆系’卻遭遇市場環境劇變,原本擅長的股價運作套路失效,自身也面臨資金困局。”

2015年之後,德奧通航基本陷入了虧損常態之中。由於沒有持續的資金投入,造成前期設立的各通航業務主體未能實現商業化運營,公司於2017年中止了對通航業務的投入。

【3】“珍愛網”緋聞

其實也不難想見,以“德隆系”的慣有路數來說,其涉身於德奧通航這家上市公司平臺的初衷,便在於通過資本運作最終以股權交易方式進行二級市場套利。

過去兩年中,德奧通航的重大資產重組信息,是2017年8月與“珍愛網”傳出的緋聞。但天不遂人願,在上述事宜籌劃逾10個月之後,卻因為“珍愛網股東不樂意”重組失敗告終。

值得玩味的是,在於德奧通航劃清關係一個月之後,珍愛網即投向太盟集團的懷抱。可見,一家浸淫了太深資本運作色彩的上市公司,是多麼的令人芥蒂。

【4】負面不斷

珍愛網之後,德奧通航便負面消息不斷。2018年3月14日,德奧通航一紙公告曝光了公司資金流動性緊張;一週後的3月19日,公司又相繼公告董事長王鑫文辭職,以及中止對部分海外子公司資金的投入;一天後的3月20日,其又公告稱控股股東全部股份被司法凍結……

時至2019年1月,被“ST”了的德奧通航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受限於公司目前的流動性緊張問題,是為根基的家電業務生產線改造事宜已暫時停止。

2019年2月28日,*ST德奧發佈2018年業績快報,2018年營業總收入為7.1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5.5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73億元。

2019年5月10日,深交所公告:*ST德奧2017年、2018年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資產為負值。根據相關規定以及交易所上市委員會的審核意見,決定該公司股票自2019年5月15日起暫停上市。

05 千山藥機:妖股併購一時爽


2013年,千山藥機(SZ:300216)啟動併購轉型之路,絕對控股的子公司從當年7家增長到2017年的26家。當時的A股正處於估值窪地,流行併購講故事驅動市值,千山藥機兩年半股價漲了22倍,市值最高275億元(目前市值14億元)。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1】併購一時爽

上市前的2010年,千機藥業佔收入62%的主要兩項業務“非PVC膜軟袋大輸液,塑料瓶大輸液”,合計增長僅0.4%。上市後由於融資投入項目的刺激,千山藥機短期內重拾增長,但很快又盡顯疲態。

2013年千山藥機啟動併購轉型之路,當時的A股正處於估值窪地,流行併購講故事驅動市值增長。五年時間(2013年-2017年),千山藥機子公司從7家變為26家。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 點擊可看大圖)

【2】多元化炸彈

千山藥機的大量併購,並未拘泥於本業,出現各種非相關的業務。

2011年上市時,主營業務是各種注射劑生產設備的生產和銷售。2018年在原有業務基礎上新增:

全自動組合煙花生產線,用於煙花生產;

智能混合捆包生產自動線,用於農牧場飼料加工;

高血壓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芯片;

可穿戴智能硬件和設備;

慢病精準管理與服務平臺,為高血壓患者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如是,注射劑生產設備公司去做煙花生產線,這不是開玩笑嗎?這種盲目以內部收益率為導向公司,大多數都會失敗。千山藥機也不例外,2017年-2018年一下虧到解放前了。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點擊可看大圖)

【3】控制人沉船而逃

2017年底,千山藥機公告披露,劉祥華等一致行動人正商談導致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實控人要跳船跑路。看到這個情況,普通投資者開啟大逃殺,市值不斷的創前低。後來證監會立案,實控人跳船失敗。

2019年4月15日,劉祥華等實控股東解除了一致行動人協議。至此,千山藥機不再有實際控制人。虧損、淨資產為負,以及被會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的千山藥業被深交所暫停上市。

06 皇臺酒業:“南有茅臺,北有皇臺”成為笑柄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皇臺酒業(*ST皇臺,SZ:000995)登陸A股比貴州茅臺還早一年,90年代其在甘肅境內風靡一時,那時宣傳口號就是“南有茅臺,北有皇臺”。再回首,這個宣傳口號變成了十足的笑柄,今日皇臺酒業淪落到被暫停上市。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皇臺酒業的股價長期表現糟糕,點擊可看大圖。

【1】穩定經營成為奢望

2010年,厚豐投資成為皇臺酒業大股東,其有意進行諸多收購方案來振興皇臺酒業。然而振興計劃牽涉到皇臺酒業原股東和當地部門等多方利益,最後不了了之。

此後引進“德隆系”,投資番茄製品;厚豐投資退出,新疆潤信接手並進軍遊戲和教育行業,並謀求白酒業務重組,這些新方向最終都宣告失敗。

【2】法律糾紛不斷

2018年5月31日,皇臺酒業董事長鬍振平收到涼州區公安局傳喚證的公告。公告顯示,胡振平因其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被傳喚於2018年5月31日9時到涼州區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隊接受訊問。

皇臺酒業的麻煩其實還不止於此,其還與蘭州銀行武威分行、無錫市梅林彩印包裝廠、美國美百事公司、廣東益潤貿易公司、宜賓圓明園實業公司、二股東北京皇臺商貿等存在高達近20項訴訟、仲裁事項。

另外,二股東北京皇臺商貿及其控股股東甘肅皇臺釀造更是10次將其告上法庭。

【3】連續三年虧損

經營不穩定,法律糾紛不斷的皇臺酒業,再面對一線品牌以及本地品牌(金徽酒)的競爭,業績自然好不了。

2016年-2018年,皇臺酒業分別虧損1.27億元、1.88億元和0.95億元,且2017年-2018年的淨資產為負。曾在西北地區一騎絕塵的皇臺,一步步走向了毀滅的道路。

07 樂視網:賈布斯的奇幻漂流


樂視網(SZ:300104)作為最近數年A股市場最令人矚目的一起“公案”,其原委區直早已為投資者們熟念於心。以樂視網的市值毀滅之路作為本文收尾,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一段歷史的祭奠。


七妖傳:A股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毀滅之路


IPO僅五年,樂視網憑商業模式的設計(內容+平臺+終端+應用的生態圈),以及創始人PPT演講感染力,讓市值一度漲到1500多億元(目前市值67億元)。

然而攤子太大利潤太少的天然缺陷,讓無序擴張的樂視網走上市值毀滅的道路,即使白衣騎士孫宏斌接盤也無濟於事。

【1】生態化反

2010年樂視網在創業板上市,此後逐步打造的內容+平臺+終端+應用的生態圈。

平臺:樂視雲(視頻雲、CDN等);

內容:樂視體育、樂視影業、花兒影視、樂視音樂等;

終端:樂視致新、樂視引動、樂視超級汽車等;

應用:樂視FM、飛視瀏覽器、AppStore等。

樂視企圖通過垂直整合+橫向擴展的開放模式,在各個環節產生化學反應,使得生態能夠自循環、自孵化、自進化、子創新,與外部資源共生、共享、共贏,不斷創造全新的產品體驗和更高的用戶價值。

【2】模式缺陷

這套商業模式跟蘋果有幾分相像,曾讓投資者津津樂道,賈躍亭也一度成為賈布斯,樂視網市值漲到讓人不敢相信。但遺憾的是“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樂視網與蘋果最核心的不同,在於用戶和利潤的缺失。

截止2019年Q1,蘋果在全球有14億的終端,其本身是高附加值的利潤中心,而使用終端的海量高端用戶群同時哺育其他生態業務。

【3】掩飾虧損

反觀樂視的生態,視頻幹不過“優騰愛”,手機做不過“華OV小”,電動車做不過“特斯拉蔚來”,收購的易到做不過滴滴。沒有一個能打的,全靠補貼吸納用戶,業務都是成本中心!!!

這種公司理論上應該會大幅虧損,但樂視巧妙的運用“子公司轉移成本、不合理的版權直線攤銷、高比例的研發費用資本化、會員費提前確認”等財技實現了虛假的盈利。

【4】融資套現

生態鏈的缺陷導致樂視網資金奇缺,上市至今在二級市場(IPO+3次增發共融資67.89億元)和一級市場融資(子公司引入戰投),卻從未分紅。另外賈躍亭、賈躍芳高位套現時說好要借給上市公司,也未能全部實現。

最終,樂視連供應鏈的錢都還不上,討債持續發酵成為市值毀滅的最後一根稻草。

即使最終白衣騎士孫宏斌接盤也無濟於事,雖然老孫獨家開發樂視的幾萬畝地,可能就不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