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真的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詩詞格律真的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格律詩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在格律詩中的平仄對應位置上的用字方法。

我們在學習格律詩的平仄關係的時候,經常會明明知道一個地方該平或仄,但是寫詩用字語義和詞義完全沒辦法合平仄。所以四種基本平仄格式雖然固定,在創造格律詩時,有些位置的發音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發生變化的。

為了方便大家記憶,籠統地總結出來這種說法:“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也就是說每一句詩中的平仄位置(以七絕為例),在一、三、五三個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發音絕對是固定的,當然第七個字是句尾要用來合韻,平仄是固定的,肯定不能變化。


詩詞格律真的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平仄平

二四六分明

這種總結只是相對簡單化平仄異常。其實前一句寬泛,強調的是後一句“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首先必須保證重音節位置的平仄正確,然後才能來看“一三五”能否不論。律句都是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單數音節相比而言顯得不很重要了。

我們在格律詩的平仄關係推導中遵守的“對”、“黏”的規則,也是看“二、四、六”音節。如“李白乘舟將欲行”,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平”,那麼第二句要相對,則主要看“白”(二)、“舟”(四)、“欲”(六)三字平仄對應,這三字分別為“仄”(白是入聲字)、“平”、“仄”,那麼在下句中對應的二四六字就應該是“平”、“仄”、“平”。“忽聞岸上踏歌聲”,“聞”、“上”、“歌”三字符合平仄,沒有失對。

再根據“黏”的規則,第三句的二四六字要與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平、仄、平”,

“桃花潭水深千尺”,“花”、“水”、“千”三字平仄與第二句二四六字相同,沒有失黏。

然後第四句“不及汪倫送我情”,“及”(入聲字)、“倫”、“我”平仄又是“仄、平、仄”,與第三句相對。所以整首七絕的平仄關係是正確的,是合乎首句仄起押韻押韻格式的。

詩詞格律真的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二四六分明

這一整首詩推下來,估計大家對平仄關係推導也有了概念,所有的格律詩都可以這樣推導,大家只要搞清首句平仄關係,後面都不用死記硬背。

這就是“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論

那麼在二四六分明的基礎上,是不是在一、三、五位置的字的平仄真的都是可以隨意嗎?

答案是否定的。

唯一能肯定的就是首句首字。因為首句首字無論平仄,都不會影響到整個句子的平仄關係。我們看一首格律詩的整體平仄關係,也是從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做出判定。

那麼其他位置為什麼並不是我們講的“不論”呢?

因為平仄格式有很多限制,也就是所謂“病”,基本的平仄格式都是雙音節發音,抑揚頓挫,錯落有致。而“一三五不論”肯定會改變發音規則,在不出現格律忌諱的情況下才可以靈活處理的。

詩詞格律真的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論

格律詩有哪些忌諱呢?孤平,孤仄,四連平,四連仄,三平尾,三仄尾。

出現這些情況即為出律,會影響整句詩的節奏美感。當然,這裡面像孤仄、三仄尾是否出律都有爭議,這裡我們不談,只看“一三五不論”對出律的影響。

我們來看一句五言,“白日依山盡”,

首字“白”字為入聲字,發仄音,平仄為“仄仄平平仄”,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第三字肯定就不能不論平仄,假如改成“白日落山盡”,“仄仄仄平仄”,這就犯了孤平大忌。肯定不是格律詩了。

再來看一句七言,“平明送客楚山孤”,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這種情況下第五字也是絕對不能不論平仄的,如果改成“平明送客雲山孤”,變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尾,格律大忌。

詩詞格律真的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詩詞

這是兩種很明顯的情況,其他還有很多涉及到變格,出律,拗救,就不在這裡講了。

所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只是一個大致的總結,給初入門的格律詩學習者臨時使用的,肯定不能全靠這個來作詩。

“二四六分明”是必須的,

“一三五不論”不很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