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了護士的三個故事,司機聽完沉默了

透過車窗,一如往常,我指著一旁告訴兩歲的女兒“湘雅二醫院,這是媽媽上班的地方,湘雅的雅,也是你名字裡的那個雅”。

“娃兒名字都用單位的字,你是有多愛你們醫院啊?”沒想到這一次坐在前面的出租車司機來了個神回覆。

我笑著說有更多同事用更多方式愛醫院愛工作呢, 於是他饒有興趣地聽我講起故事來。

我告訴他自己離開病房幾年了,但有件事每每想起來還是會肅然起敬。

我講了護士的三個故事,司機聽完沉默了

1、曾經有位老奶奶住在我以前工作的科室,術中醫生髮現她癌細胞廣泛轉移,所以沒有切除任何組織,把傷口又縫起來了。

雖然術前術中,醫生和患者家屬嚴格執行各項流程,並簽字為證,術後家屬還是對醫護人員非常不滿,覺得老人家白挨一刀,對我們的護理也開始挑剔甚至不配合,每次大家去做治療時都提心吊膽,生怕哪裡做得不夠好而被遷怒。

儘管醫護人員使出了洪荒之力,老奶奶身體還是每況愈下,有一天情況突然很不好,大家全力配合,還是沒能把她搶救過來。

護士長吳艾華來不及休息片刻,滿頭大汗的她紅著眼眶,動情地安撫家屬們,隨後打了盆熱水開始幫老人家擦拭身體,邊擦還邊跟老人家說話,大意是心疼她受苦了,讓她安心走,孩子們都會好好生活等等,然後幫她整理頭髮,換好乾淨的衣服。

幾天後,老奶奶家屬來了,帶著錦旗和水果,他們為之前的態度道歉,然後給護士長深深地鞠了一躬,還硬要給紅包,老人家的女兒更是激動不已,她說:做兒女的都未能做到護士長如此,不計較他們的種種無理,每天對老奶奶噓寒問暖,那天都下班了還參與搶救,筋疲力盡了還惦記著老奶奶,讓老人家有溫暖的體面的離去。

後來我問護士長怎麼能做到如此偉大,她竟然風輕雲淡地說都是做兒女的,能理解他們,都不容易。

司機聽完也感慨萬千,敬佩不已,然後我跟他講第二個故事。

我講了護士的三個故事,司機聽完沉默了

2、剛參加工作那一年,我陪親戚去門診換藥,剛到門口就被一股強烈的惡臭味燻到,門外候診的患者都躲得老遠。

我推門進去,發現有頂燕尾帽離那個腐爛嚴重且流著黃色膿液的腿很近很近,她一點一點地清理傷口,動作嫻熟輕柔,有時和患者談笑風生,有時鼓勵他忍著點,那投入的狀態,倒好像是我們的嗅覺和視覺出了問題。

待親戚換藥之時,我忍不住問她那種情況下不想吐嗎,她若無其事地說以前會,習慣就好了,現在的她更關心氣味代表什麼細菌感染;膿液表示的感染類別及程度;病人會有多痛苦;她最大操作力度控制到多大。

隨著去換藥室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已見怪不怪,那些腐朽潰爛、膿腫破敗、惡臭渾濁的傷口,在“湘雅最美護士”楊靜老師的手下都能得以治癒,那些因可怕的傷口帶來的心靈傷痛,她亦有獨到的方法溫暖撫平。

而我們很難想象,在成全患者的歡喜背後,在收穫錦旗與榮耀的背後,她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困苦和千錘百煉。

這一次,司機沉默了,他可能在想象換藥室的種種可怕場面,良久,他問我如果是孕婦不會吐到虛脫嗎,我說這個還真不清楚,但是絕大部分護士懷孕後仍會堅守崗位直至生產,然後我不禁想起她。

我講了護士的三個故事,司機聽完沉默了

3、如果當時沒有工作人員告訴我,我絕不會料到在悠長的隊伍盡頭,那是還有一個多月就要生娃的朋友肖詠蓓在採血。

那高高隆起的肚子,生生將她與治療臺隔開,以至於大部分時候她必須一直弓著身子或者站著,要不然夠不著採血部位;好幾次她因為要用力控制住小寶寶掙扎的手臂,臉漲得通紅。

我就木木地看著直到眼睛溫潤,那一刻真想好好抱抱她。而面對我的心疼與擔心,她一臉淡定,理由是科室懷孕的同事很多,大家都這樣過來的,寶寶在裡面很懂事,沒事的。

故事,就這樣從故事的起點河東說到了河西,司機好像還意猶未盡,乘客卻即將到達目的地。正巧收音機裡傳來張信哲的《有一點動心》,我突然頗有感觸,也許每一位護士的背後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那是平凡崗位上播種出來的溫度,那是日復一日的護理裡飽含的深情,那更是主角白衣天使們對患者動了心的腳本,一點愛心、一點擔心、一點關心、一點熱心、一點細心、一點耐心、一點信心、一點匠心……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