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醫學之路

我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以種地賣菜為生。兒時便目睹父親因勞累致常年腰腿疼痛而飽受折磨之苦,每每見到能為父親緩解疼痛的醫生,便無比敬仰。後來,在我16歲時,因“水痘”而高熱、全身起水皰,經當地鄉醫用簡簡單單的幾劑中草藥而治癒,更覺醫學之神奇,便立志要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於是,便踏上了習醫之路。

畢業之初,自信滿滿的為父親開了兩張無效處方後,才知道臨床時機械地按教課書上來是治不好幾個病的。想到自己雖然成績優異但卻毫無臨床經驗,真正治病時還不行。於是,便下決心要跟上幾個好老師學習真正的本事。機緣之下,遇見了恩師歐維玉,從此,才算真正踏入了中醫之路

《醫宗金鑑·凡例》曾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遊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中國中醫有學院派和民間派,兩派相爭近乎水火,學院派認為民間派不懂理論,民間派認為學院派看不了病。

我本人可以說是自學派人員,《醫宗金鑑》的那句話,書不熟則理不明。讀書是很重要的,但我說的書不是院校內用的中醫學課本,而是真正的中醫書籍—中醫四大經典。

醫界人士嘗說,學醫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從近代的、簡單易懂的書讀起,此種方法比較容易上手,臨床治療常見病效果也可觀;另一條路,是從古至今來讀,這種方法開始比較難,也相對枯燥乏味,甚至沒有很大的效益,但是從長遠來看,它打下了今後學習中醫的基礎,源頭理解了,後面的分支學起來就得心應手了。至於現在的院校教材,不能說不好,可能是為了適應現代教育,除了各種考試之外,我一般是不看課本的。

我最開始看的書籍不是《中醫基礎理論》,而是《黃帝內經重廣補註·素問》、《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等書籍,那時候對針灸感興趣,所以針灸類的書籍看得較多。前幾天跟我的一個平度的醫友討論中醫的悟性,他認為悟性首先分兩種,一種為先天悟性,生來就有的,沒法說;另一種是後天悟性,他認為後天悟性的形成有三點:1.自己走豐富的積累。2.有老師的指點。3.形成自己的體系。我認為有他的道理,所以拿出來同大家一起分享。

我就自己讀《素問》、《甲乙經》,那時候我是個不太喜歡交流的人,喜歡自己學,不懂的就自己查自己想。到了第一個寒假,一個月也沒有動手,只是在看,在學習,他們說啥我聽啥,我們做啥我看啥,在那裡我又讀了一遍《內經》和《甲乙經》,但我始終沒和他們正是交流一番中醫,他們也沒多問我,也順著我的學習方法,他們知道我在打基礎,現在還不到點撥的時候。

於中醫之路,有點驚訝,很爽快就答應了,結果發現當認真要下筆時,卻不知要如何組織自己的思路,以怎樣的方式來寫自己的心路歷程。

葉天士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抱著想活天下萬病的決心,一下子拜了17個師父。

傅青主可謂才華橫溢,集文學家,書畫家,醫學家於一身,因其愛妻不幸去世,最終學了醫,留給了後人好多著作。

黃元御出身書香門第,因為用工過度,突患眼疾,卻被庸醫誤用寒涼藥,終致左眼完全失眠,發奮專研醫學。

雖然這些大家的著書立說的言論不完全正確,但是留下來的還是有挺有價值的,自己的情況也有點類似,周圍的人的影響以及自身的經歷,求醫無門,折騰過,進而慢慢走上了這條路,所以一直想學醫,

我的醫學之路
我的醫學之路
我的醫學之路
我的醫學之路
我的醫學之路
我的醫學之路
我的醫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