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不是“混”學歷,我為什麼建議你一定要上名校?

學生昨天下課問我:

考研到底是選學校重要還是選專業重要

說實話,作為老師,我曾不止一次的遇到過這個問題,但從來都沒有認認真真的去思考過這個問題,也從來沒有認認真真的正面回答過學生的提問。因為在我的觀點裡,讀研是學生個人的私事,作為老師,你沒法也不能貿然做學生的主,否則這就叫誤人子弟,畢竟讀研關係到一個學生未來的前途命運。

但同時,作為老師,我們的職責又是教書育人,所以我們又有義務去幫助學生認清未來的方向,從而儘可能的使他們少走彎路。所以很多時候,我只能基於自己淺薄的認知來談點個人的看法,以供後來者參考。


讀研不是“混”學歷,我為什麼建議你一定要上名校?



首先

我對學生讀研一直是持積極鼓勵的態度。因為在當下,拼命讀書或許是大多數孩子的唯一捷徑,也是很多孩子快速擺脫命運的最便捷道路。所以每逢有學生問我該不該讀研時,我都會斬釘截鐵的告訴他,一定要去讀,而且必須心無旁騖的去讀。畢竟只有讀了,你才有希望。

其次

除非迫不得已,我一直秉持著讀研一定要讀名校的樸素觀點。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知,不是我的名校情節在作祟,而是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名校學歷所帶來的幸運。

有人肯定會說,為什麼非要讀名校呢,有個研究生學歷不就行了嗎?其實,這樣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曾經年少無知時,我也單純的認為只要讀了研就行,學校有名與否是無關緊要的。可是,當走上社會以後才突然發現,你的畢業證上卡著的不同公章會給你帶來完全不一樣的結局,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兩種生活。

我謹以老師這個行業為例,就可以讓大家窺見其中的一二。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本科院校。最近,學校正忙著招聘博士老師,前兩天,我注意到學校的公告上白紙黑字的寫著這樣一段話:

畢業於“985”高校的文科新進教師,在原有待遇基礎上,增加1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和10萬元安家經費。


雖然公告上只有短短的幾句話,但卻赤裸裸的顯示出了區別。按照公告上所表達的意思,如果你是普通學校畢業的博士生,那麼你的初始身價就要比名校畢業的博士生低20萬元。雖然在名校博士生眼裡,區區的20萬元真的微不足道,但這卻代表著高校對學歷的重視。同樣的道理,博士的經歷尚且如此,碩士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讀研並不只是簡單的“混”個學歷,而是給自己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你讀研的學校比自己的本科還差,這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豈不是一種變相的退步嗎?正如考試一樣,如果這次考的比上次還差,那麼你還會覺得自己是在不斷的進步嗎?

古語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讀研的道理同樣如此。當然,這裡並不是有意的貶低普通院校,而是實事求是的根據目前的社會整體認知水平來說,大家還沒有能力做到對學歷乃至學校的一視同仁,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同樣存在著“常青藤”和一般普通院校的劃分。所以很多時候,接受事實反而比一味的拒絕更能給人帶來清醒的認知。

另外,考名校同樣也是一種歷練身心的過程。尤其是對青年學生而言,有時真的需要逼自己一把,才會發現自己的潛力有多大。我總聽到周邊的一些學生時常感概自己在高中時期的不努力,然後沒能讀個好學校,現在是非常後悔。每當聽他們言語這些,我都好想告訴他們,你現在仍然有機會去完成當初那個沒有完成的夢想。只是很多時候,他們依然沉浸在沒有醒的美夢裡。

當然,讀了名校並不意味著你馬上就能平步青雲,也不意味著你就馬上就能脫胎換骨。讀了名校,只意味著你曾經的努力有了回報。你將會在新的校園開啟新的人生路程,那時,你的圈子,你的人脈將會有新的交集。

讀研不是“混”學歷,我為什麼建議你一定要上名校?


我依稀記得在讀研究生那會,學校曾舉辦過一次調研比賽,我選擇調查的內容則是比較我碩士學校(985)和本科學校(普通一本)的研究生就業情況。研究的結果真的有點讓我驚訝。因為在調查的幾百人中,他們的就業結果大相徑庭。可以這樣說,那些頂著985頭銜的畢業生大多數進了大家眼中的好單位,而我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卻寥寥無幾。有時候,我常常反思道,難道他們不優秀嗎?其實不然,只是這個社會在評判一個人時,很難做到對他的知根知底,所以在很多場合,人們總會根據已有的認知來做出所謂的“正確”判斷。

還有,讀名校確實能接觸到不一樣的人群。以前,我總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可以用尺子來丈量的。可等我讀研後,我才驀然發現,優秀的人真的令自己望成莫及。在本科的時候,與同齡人相比,我總認為自己很厲害,也很出色,可是等到進入新環境後,我才發現自己才是那個井底之蛙。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絕不是一句假話。

在讀研的那會,我一直髮自內心的感謝我的導師,因為他所講的很多話讓我至今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曾經不止一次的說過:雖然你現在的平臺已經很高了,但你仍需努力。你絕不能滿足於目前的現狀,你要知道,比你厲害的人還有很多,比你導師更厲害的大牛也不少,所以你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保持對未知領域的敬畏之心。所以時至今日,我依然謙遜的對待人,對待學術。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讀研,或許我這一生也很難聽到導師語重心長的教誨。

如今,我為人師表已經多年,送過的學生也一茬接一茬,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能力不能給他們帶來更寬闊的視野和知識,所以我每次都說這樣一句話:

你們還很年輕,所以請你們趁著這個機會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見識見識更優秀的人,或許那時你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