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01


加號插隊,醫生被警察拷走


近日,發生在上海市的一起由醫患糾紛引發的案件引發了熱烈關注。

上海浦東警方4月26日發佈消息稱,4月24日15時49分,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接到報警,報警人陳某(女,52歲)稱其丈夫在浦建路仁濟醫院內遭醫生毆打。

現場處置民警經初步瞭解後,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要求涉事醫生趙某去派出所配合調查,“趙某以接診和開會為由拒絕前往派出所,造成現場其他醫務人員、患者及家屬圍觀。為防止矛盾升級,民警先行將韓某夫婦帶至派出所調查。”


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在等候趙某繼續接診約20分鐘後,現場處置民警提出由院方安排其他醫生繼續接診,趙某拒不接受。民警遂對趙某口頭傳喚,遭到趙某拒絕後,將其強制帶離診室。在強制帶離至候診大廳時,趙某與民警發生肢體衝突。為此,民警依法使用手銬將趙某強制傳喚至派出所內接受調查。

針對“醫生被警察銬走”風波,記者採訪涉事醫生趙曉菁和派出所所長黃波。還原當時情況如下:

①加號的患者丈夫多次干擾醫生就診,與醫生有肢體衝突,患者報警稱醫生打人。

②警方趕到後,患者家屬稱有傷,要求把醫生帶走,正在工作的醫生承認“推過”,自己也受傷,警方先將患者夫婦帶走,並按照正常執法流程對趙醫生進行傳喚,雙方發生分歧。

③病人湧入診室後,導致場面一度混亂,雙方存在誤解,民警和醫生因肢體接觸摔倒後,民警使用了手銬。

④到派出所後,手銬解除,雙方溝通後,警方將醫生送回醫院,工作完成後,再回到派出所完成筆錄。

⑤事後,醫生和警方均稱,處理上有提升空間,風波本可以避免。


目前,醫患矛盾仍在調查中。

無可否認的是各方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責任,但是近些年來,醫鬧事件的頻頻發生,讓本就緊張的中國式醫患關係,長期處在暴力陰影之下。

02


醫患矛盾,為什麼成了無法打開的死結

從上世紀90年代後社會上對醫生的指責開始多起來,到近年來醫患衝突不斷升級;從言語暴力,到肢體衝突再到惡性傷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被毆打受傷的醫務人員已超過1萬人,醫院成為個人極端暴力事件的高發區。

究竟是什麼樣的仇恨和矛盾才能讓患者將尖刀和拳頭掄向診室裡的醫生?

“態度不是很好,然後一般醫生開藥的時候,都是選擇貴的開”;

“患者心裡很忐忑,不知道什麼情況,但是醫生又不解釋給你聽”;

“每一次到醫院看病,花費得不少,人也勞累,感覺醫生是在誠心刁難我們”

……


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現實中,一些醫院和醫生拿患者生命當兒戲,他們盯準的只是患者的錢袋子。醫務人員醫德喪失、漠視生命導致惡果的事屢次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醫患關係緊張,其實與一些醫院和醫生醫德淪喪、漠視生命不無關係。

可更多的時候,醫患矛盾揮刀下的犧牲者,往往是一心救死扶傷的醫者。醫患之外,誇大的輿論更是推波助瀾的利器。

讓弱者發聲是媒體的職責。但中國的醫護人員普遍認為,媒體輿論對醫生護士的“妖魔化”、“汙名化”,是導致醫患之間失去信任、關係一步步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那些有關醫療糾紛的報道中,醫護人員往往以收取“紅包”的形象出現,而患者通常被定義為遭受矇騙的弱勢群體,即便發生激烈衝突乃至殺醫事件,對患者“不得已”的同情理解也從未缺席。

醫生這一職業之所以崇高,就在於其對生命的敬畏和悲憫。而媒體往往為了迎合大眾口味避重就輕地誤讀事實真相,曲解行醫精神。


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藉助偏見的輿論,通常有最強暴的支持。如果再加上執法部門的處理不當,社會輿論對醫德淪喪的強烈譴責,更是會給本就如履薄冰的醫患關係雪上加霜。得不到信任和尊重,也必定會涼了醫者的一顆仁心。

03


醫生首先是個普通人,然後才是救世者

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曾這樣概括行醫:“它是一種專業,而非一種交易;它是一種使命,而非一種行業;從本質來講,是一種使命,一種社會使命,一種善良人性和友愛情感的表達。”

醫者仁心,但醫者首先是個普通人,然後才能做救世主。

此次上海仁濟醫院事件中的趙曉菁教授,從事胸外科專業近二十年,所做的微創肺部手術例數已為5000例以上。

仁濟醫院去年排名全國22位,是真正的中國頂尖醫院,而趙教授也是仁濟胸外科的”金招牌“,位列醫院首頁重量級專家中。


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他率先開展各類全胸腔鏡手術,引進達芬奇機器人,率先在中國開展相應的肺葉切除和胸腺擴大切除術。並以個人名義捐贈人民幣300萬元設立了“增愛慈菁醫療專項基金”,主要用於資助醫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早期肺癌患者進行手術,並在醫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肺癌早期篩查及醫師培訓等醫療項目。

自2013年起,通過中國民政部增愛基金會慈菁專項基金,趙曉菁團隊已在山東、河南、青海、雲南等地開展肺癌早篩早診早治公益項目。總計完成超過1300例篩查,所有的篩查診斷和手術,全部都是免費的。

可趙教授沒有想到的是,從醫多年最後讓他走上微博熱搜的不是自己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而是因為醫患糾紛被警察拷走。

在接受採訪時,趙教授表示:“我始終相信上海警方的執法合法性,這本身只是一件小事情,不應該如此誇大。還有一點,我是想對那名患者說的,雖然經過這個事情,患者對我的信任可能下降了很多,但我還是想把病情分析情況告訴對方。”

儘管在執法流程上,趙教授的處理的確有失偏頗,但“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如果患者和警方與醫生之間都能多一分理解和體諒,對其他患者的利益多一分考慮和尊重,這次風波也並不是無法避免的。

04


在生命科學領域,只有盡力,沒有完美

在醫患關係之中,沒有服從,只有理解

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在我國從古至今都極受重視。

從遠古的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醫道立,到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的醫學人道主義萌芽;再從我國最早、最全面、系統論述醫德的專著—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到明朝徐春甫"醫本仁術"的思想,強調的都是醫患關係的融洽與和諧。


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而今原本純粹的治病救人之中,不斷被摻雜進種種利益糾葛,尤其是近年來,醫患關係的負面新聞頻頻現於公眾視野,更是讓人們心生憂慮:醫患之傷,難道真的是無法解決的死結?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曾感慨:

“從醫64年,我覺得,成為一個好醫生,就是要一輩子愛病人。我始終堅信最大的醫德就是愛病人。冷漠對患者的傷害,有時比病情本身更具殺傷力。醫生跟病人中間不是單純業務關係,而有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因此,作為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人,他始終愛著眼前的生命。醫生和患者多交流,真正的能夠把病人作為自己的親人那樣去看待、去照顧,同時患者多理解,應該知道有些要求是不能達到的。”

醫患之間本不該是對立緊張的,甚至兩者應該是利益共同體。有效的治癒,在於醫生和患者間的積極配合和完全信任。

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在《人間世》中坦言,“一些病人對你的理解信任,讓你恨不得掏空所有知識去幫助他。醫患之間本就沒有矛盾,醫患是同盟,我們共同的敵人應當是疾病。以心換心,才會讓“拯救”更加高效及時。”

醫學中存在著許多無法預知的變數,在面對疾病與痛苦的時候,在承受手術失敗、病人離世時,醫生也會像患者和其親屬一樣掙扎和無力。所以醫患間為戰勝疾病必須確立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的友好關係。


醫患關係的“結”和“解”


白巖松曾在“溫嶺傷醫”慘劇後發問,“中國人說,每個人的一生就四個字‘生老病死’。請問,哪個字不要與醫生打交道?按理說,醫生應該成為一個正常社會最被尊敬的職業之一,怎麼在我們這兒卻扭曲了?”

醫患關係,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其實,醫患糾紛事件屢屢發生,真正的最終受害者,是生活著的每一個人。

如果連健康所繫,生死相托的醫患關係土壤都水土流失,片甲不存,那麼,這世上還會有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的鮮花盛開嗎?

打破醫患關係的困局,才能真正讓我們生有所託、老有所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