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年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有哪些?

趣農圈


城市有城市的交流方式,農村有農村的特點,但是我更喜歡農村老百姓的交流方式。一般來說,農村的老百姓交流會在茶餘飯後聚集到一塊兒,田間地頭,談攏在一起說說話,非常的真實、純樸,也非常的慈祥、溫暖。大娘大嬸兒在一起打打牌,說說家常裡短。大爺大伯們在一起說說地裡的農忙,誰家的又發生什麼事情等等。在農村的每一個村子裡一般都會有一個自然而然形成的熟地兒,老百姓吃完飯或者沒事兒都會走過來這個地方聊一聊,聽一聽,三五一群的,挺有趣的,這也是農村特有的一種交流方式吧,也是我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知行心靈驛站




在我的印象中,村中老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當然是如鄉村一樣的自然隨意。

老爺子們飯後走出院落,幾個鄰居碰到一塊,便蹲在牆角,或席地而坐,邊吸著水煙筒,話題便展開了……

大奶大嬸們更是隨便,路上走著相遇,有時站著就說起來,就聊起來;或是邊走邊拉家常,邊張家長李家短。

最最引人注目的,是女人們在村子水井旁,邊洗衣洗菜,邊呵呵地大聲聊,參與的人還眾多。

瞧,大奶奶笑的牙要掉,老大嬤嘰裡呱啦亂說,風騷大嬸打情罵俏,小媳婦羞紅臉蒙嘴偷笑……

生產隊公房旁,或隊上的曬場上,更是熱鬧。吃過飯後的男爺們,不管老的壯的,紛紛從張家巷,李家巷,胡家巷……走了出來。

在等待生產隊長來分工的空隙,一堆一夥,三五成群攏在一起,聊天,說悄悄話,大聲吹牛皮便開場了……場景壯觀,口沫橫飛,水煙筒吸聲像放炮,男人的大嗓門迴盪在村前村後……

別小看了農民,他們的話題內容,不是極有人情味,就是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可是,我長大後,似乎找不著昔日那種景象,聽不出曾經那種感覺,看不到那份熱鬧……

也許,我多年不在鄉村住了,也許,現在鄉村的房子像鋼筋石堡,把村民圈在房裡,或是房裡有電視看了。也許,現在鄉村的風貌變了,受了城市冷漠孤傲的病……

再見不到,村裡的人們聚在一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聊天說地的動人景象……

這不由地讓我憶起,村裡的人們,尤其是老人們,三五成群,蹲在牆角,邊曬太陽,邊津津有味地談天說地,一直談到天上星星滿天……

這,使我一一曾幼小的我充滿好奇,並感染了他們的氣息,長大後,我也成為像他們一樣愛吹牛的人了。

哈哈!這些擅長吹牛的鄉村老倌,既讓我深深銘記,又讓我也吹唄:


【小人物總愛談論大事情】

小人物總愛談論大事情 !

古人說:小事,大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可能是我們民族的傳統了。

記得我年少時,雖然在鄉村,常常看到,常常聽到,村中的老人們,聚在一起,蹲在檣腳下,烤著暖暖的太陽,都用神秘的口氣,談論著國*家大*事。

有時,在做客的客堂裡,幾個相聚的長者,也會為某件大事,或某個風雲人物,在那裡扮演著高深角色,一副唯他獨知,知根知底的智者樣子。

更有甚者,在大街小巷行走,常會聽到一些激動而大聲的爭論,爭那個國*家好,那個黨*派強……那神態,那口氣,彷彿他們是智者,能洞悉一切大事。那種爭論,那種觀點,一點不亞於某些著名智囊。

那種場面,那種小人物對大事的爭論,關心,使少年的我很是好奇,並烙上了深刻記憶。

不想,我還是染上了前輩的習慣。小人物,也論起大事情,草民也講起大道理。

我明白,人微言輕。不過,隨便侃侃,勉得憋得慌,說對說錯,說好說壞,請親們諒之笑之!

幾天前,在我們的X平臺,突的殺出一匹俊馬,那氣場,那口氣,一下吸住我。我對眼前事記憶特差,標題記不住,也一時沒查到。但他的意思是:如把哇家鄉交給他打理,人氣會更旺,方方面面會更好。

雖然有樓友噴他,我到有點感動。勇氣可佳唄!他愛家鄉! 我呢,叫泥巴,是農民兒子。雖是農民兒子,但久不在鄉村,更不會做農活。但我的心,總想著農村,我的夢,總在田園。
在我們家鄉,像我這樣,雖是農民,已不在田裡刨食,而是在遠離農村的行道求生。像我這樣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已形成一個新的階層。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生存?我們的後代怎樣生存?我們的路在何方? 其實,我心裡想這件事久矣!

自包產到戶,淘棄了生產隊。農民從土地中解脫,擺脫了土地,戶籍等的桎縛,可以海闊天空,可以馳騁南北。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也給我們農民提出了許多思考!

三分地已不能養育我們!新一代農民兒女,對耕耘田壟再無興趣!一些地方土地被漸漸蠶食,城中村不斷擴大。

轉變成新型農民後,農民們又該怎麼辦?怎樣幸福的繼續生存? 是做一輩子農民工?是苦苦的在小個體戶行例滾爬?還是在致富領頭人光環下,有一份殷實的收入,有一份安定的工作,有一生快樂的生活?!

能做大老闆是幸運,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大老闆呢!畢競,我們農民兒女,受的教育低,條件很差。有些地方,眼前賣地分到一點,但去了房子,買了車子,又剩下什麼呢?可能我們這一代,衣食可以無憂,但後代呢?

大老闆可能越來越大,賺到的可能幾代享不盡。但一般的農民呢?生活還是令人惆悵啊!

不久前,《南風窗》的李記者和我侃了幾小時,他在研究農村。是啊!作為農民兒女更應該研究農村!

改革應越改越好,更使農村新氣像!但大家看到,房子也許新了,外在也許富了,但還是有許多不盡人意!


如舊村改造,越規劃良田越少。辛勞一生的農民,老後別說退休,就是養老都困難重重。他們的一生,不也像工廠的職工,為國*家獻出!

僅因他們是農民,城裡的是工人,是幹*部!差別就不忍說了。

是壯大私有化?還是壯大集體?是讓所謂致富領頭人治理農村?還是讓有良知,愛家鄉,有抱負的人管理農村?

不管怎樣,不要讓惡霸橫行!不要貧富差距巨大!更不要再廢良田……

草民泥巴又高談了,習慣,習慣,見笑,見笑!

結語:哈哈!看看泥巴聊天,竟與時具進了。現在農民聊天,最擅長的,不再是大門口,石凳上,牆角邊,曬場上了;而是打開電腦,手機,網上吹嘍!

是不是呀!小人物,人微言輕,吹了也白吹。吹錯了,別扣帽子。他是愛家鄉嘛!


泥巴一一龍鳳樓主


農村老人最願意的聊天方式,無疑就是講他們的經歷過往,以及他們那個時代的人跟事。

我就是個農村孩子,小時候最喜歡聽老人聊天講故事,老人們也很喜歡逗我玩,講舊社會的不容易,講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最喜歡的還是聽他們講打仗的事,好幾個爺爺都是當兵的,講的戰爭故事貫穿整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只要他們聊天 無論在家裡還是大街上都會圍著一大堆人,聽的入了迷,飯都會忘了吃,好懷念那個時候。

現在農村的現狀,就只剩老人了,那就只剩老人互相之間的聊天了,有幾次偶爾聽到過他們的聊天內容,最多的就是某某歲數多大了,生什麼病了,誰誰又去世了,受了很多苦,一輩子沒享福之類的,很消極的,讓人無限感慨。








沂蒙阿亮


我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小時候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於農村老人聊天的方式再熟悉不過了。


以前,三五個老年人一人一手旱菸袋杆子,煙桿子下面掛個裝滿菸葉的袋子,幾人走到一起,靠著一棵樹或一面牆,開始暢談起來,一聊就是半天。

老奶奶輩就拿著針頭線腦,戴著老花眼鏡,幾個人碰面,都坐在小板凳上,一邊忙活,一邊家長裡短的說起來。

尤其冬天的下午,陽光照射最強的午後,村裡的老人不約而同的找到一個向陽的牆角或麥秸堆成的草垛,半蹲或斜靠著,嘻嘻哈哈的瞎胡扯,誰也不知道誰說的是真的,但心情高興卻是真的。



現在社會發展太快,農村也只剩下老人守家了,偶爾晚飯後,還能看見老人們出來坐在自家門前,聊聊子女生活,談談電視見聞,以前那種肆意說笑的勁再也看不到了。

也許都是手機、網絡惹的禍,不能亂說了,談話就沒有那麼肆意了。農村老人你見過還有什麼聊天方式嗎?


80後農家小哥


我記得我小時候,村裡有個老兵,他特別喜歡給我們講他當年打仗的事情,他手臂上還有一道十幾公分的傷疤,那時候他給我們講故事的時候還喜歡給我們帶一把冰糖,當時一邊吃冰糖一邊聽故事,感覺很幸福,後來再大一點後聽到的就是戰爭格局,某國又去打其他國家了,為了搶石油什麼的,哪個國家造了航空母艦,搞軍事演習,再後來就是,國家的哪個貪官落馬了,人民又能過上好日子啦,現在就是,誰家的孩子有出息啦,現在在幹什麼什麼工作,特別賺錢,


兩隻兔兔伴我行


小時候我們那裡的人喜歡夜晚乘涼,我們一家人不是很喜歡講故事聊天,而鄰居(我爺爺的弟弟)他們一家人喜歡擺龍門陣,吃過晚飯,爸爸拿著一個簸箕和兩個長凳子搭起來,我和弟弟就躺上去乘涼了,一邊搖著竹扇看星星,一邊聽么爺給我們講那些過去得事兒了,印象最深的是講我爸爸跟我么爸是怎麼上不了學的,我么爸是頑皮得很,不喜歡讀書,而我爸爸是因為爺爺的苛刻,念初中的時候,爺爺嫌我爸爸每天帶的糧食多了,罵了他,罵了好幾次,我爸爸一氣之下跑去山洞裡藏起來,藏了好幾天,後來…就是我們想的那樣了,爺爺乾脆不讓我爸唸書了,爸爸也因此連初中都沒有上完。

慢慢的我長大了,爺爺走了,么爺也老了,但他依然喜歡擺龍門證,擺了很多爺爺的事,他一輩子很辛苦,每次逢場都是走路上街,買完東西就趕緊回來了,不管買多少都是自己揹回來,也不喝一口茶,吃一個餅,這就是我爺爺;在家裡是管錢的,一家人都得聽他的,很多時候都大呼小叫的,尤其喜歡呵斥我奶奶,幾歲的時候我就跟奶奶一起睡覺,經常半夜聽見奶奶的哭聲,因為我小,也沒想過怎麼安慰奶奶,這就是爺爺。

但爺爺並不是沒有優點,他很勤勞,節儉,還是我們村的棉花技術員,每年上面都給他頒獎,發福利,有一年發了一年自行車,說是方便他隔三岔五去鄉上開會用的,好像挺值錢的,因為我們村應該是第一輛,別的就不知道了,我很敬佩爺爺,雖然他讓我爸爸沒有唸完書,讓我奶奶半夜哭泣,但他始終疼我,始終是我爺爺,從來沒有打過罵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

我們一家人都不怎麼喜歡爺爺,唯獨只有我跟爺爺親近些,他走的最後的那晚,家裡包了餃子,他已經幾天沒怎麼進食了,我還餵了他幾口,當我們吃完飯去看他時,卻是真的就這麼走了,那晚我居然沒有哭,一點眼淚也沒有!

到現在,爺爺走了,么爺也走了,再沒人給我講以前那些事了,只剩下無盡的懷念!


自由的神往


在農村,老年人最擅長的交流溝通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生活的壓力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裡的生活壓力主要是給孩子們減輕負擔。可能農村與農村也有所不同。我們處在地級市的效區。小時候的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坐在牆根曬太陽,東家長西家短或者關乎莊稼的事。現在的老人們,大多很忙,要接送孫子輩們上下學,有地的種地,種點豆類植物,榨油,給城裡的孩子送去,以及平時吃的面和菜,能不給孩子們添負擔就不添。農閒,去城裡打個散工,掙點禮錢,現在隨禮也大了,總之,都是不想成為孩子累贅。當然,子女們混的好的,媽媽們會在村裡的文化廣場跳個舞,相互炫耀一下自己的孩子。子女們有出息的爸爸們,哪有會,去哪趕大會,聽大戲,或者去市裡的公園轉轉。閒的時候,識字的都會上網或者玩智能手機了。現在,幾乎沒有端著碗串門聊天的,也很少有大嗓門吵吵的。每家每戶房子蓋的越來越高,裝修越來越好,閒暇之餘,打發的方式越來越多。就連親戚之間除了有事也很少走動了。你的家鄉,老人們的聊天溝通方式是什麼樣呢?



不管怎樣變化,希望天下老人都老有所依,生病了能及時救治,國家福利能讓農民惠及到。


正益505


你們說的是最常見的,但不是最擅長的。我們那農村老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是伴隨這幾項活動。他們一邊休閒一邊聊,求人辦事、家長禮短、討論問題什麼內容都可以有。

兩個人單聊時最擅長的就是一邊"擱老龍"一邊聊天,"擱老龍"有知道的嗎?可以在評論區討論。

三個人聊天時他們最擅長的是一邊鬥"紙糊擼"(長牌)一邊聊天,有時為增進感情還象徵性的帶點刺激。

四個人聊天時最擅長的就是邊鬥"骨牌"邊聊天,骨牌可能大家都見過,猴子最大,下面分三門,常門有:天地人鵝麻仨板,還有妖門和點門。

五人以上聊天時最擅長的應該是是"推牌久"和"龕蓋寶"。大概知道的就這些了,可能還有其他的,你們知道的有哪些呢?





五易三農


我認為農村老人最擅長的聊天方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集體式聊天。常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農村老人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集合點,老人們大都集合於此,曬著太陽拉著家常,回憶回憶自己年輕時候的種種事情,談談國家大事。

第二,街坊式聊天。在農村閒時街坊鄰居們都會走上街頭,聊聊莊稼種植、糧食價格,柴米油鹽價格等等。抱著孫兒輩兒以享天年之樂。

第三,老朋友聊天。老人們經常會找兒時的朋友一起聊天,回憶兒時一起調配搗蛋的事情,對比對比以前與現在的生活,感嘆一下社會的鉅變。

雖然現在網絡發達,但是老人們並不大願意觸碰這些,他們感到繁瑣。

這是我的分析,歡迎朋友們留下自己的看法。




阿呆談事


跟老人聊天無疑就是傾聽,仔細傾聽老人訴說。或聊聊往事,講講老人那個時候的事。老人往往較為孤獨,需要有人陪他們講講話,談談國家大事,八卦。

老人聊天的時候,最好不要插嘴,在關鍵時刻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這樣的話,更容易取得老人的青睞。記住,一定要學會傾聽。

如果聊著聊著突然冷場,就要多站在老人的角度,根據老人的經歷,講講老人舊時的事情。這樣不出意外的話,老人將會講得十分開心。然後你就像前面說得那樣,傾聽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