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把脈摸手,他把脈要摸腳

很多人都知道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把

切脈作為一個可以衡量中醫水平高低的標尺。在西遊記裡面就有孫悟空為朱紫國國王懸絲診脈這個場景。現在我們所常見到的中醫診脈,又叫寸口診脈法。寸口診脈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由於寸口為脈氣流注的匯合點,且脈氣最為明顯,且便於暴露,易於診察,同時寸口診脈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所以寸口診脈成為目前主要的脈診法。

別人把脈摸手,他把脈要摸腳

可是有一個人卻不同意這樣做,這個人強調號脈不僅要摸手,還得要摸腳。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他在《傷寒論》序中這樣寫道: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現在的醫生啊,他們不想專研醫學經典著作的旨意,用來擴大加深他們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只是各自稟承著家傳的醫技,始終沿襲舊法;察看疾病,詢問病情時,總是致力於花言巧語,只圖應付病人;對著病人診視了一會兒,就處方開藥;診脈時只按寸脈,沒有接觸到尺脈,只按手部脈,卻不按足部脈;人迎、趺陽、寸口三部脈象不互相參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診察病人脈搏跳動的次數不到五十下就結束;診脈時間過短不能確定脈象,九處診脈部位的脈候竟然迷迷糊糊的。鼻子、兩眉之間及前額,全然不加診察。這真如人們所說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罷了。這樣想要辨識不治之證或判別出可治之證,實在是很難呀!

別人把脈摸手,他把脈要摸腳

張仲景為什麼強調足部脈呢?因為足部有趺陽、太溪二脈,分別主候胃氣、與腎氣。宋朝許叔微更有“跌陽胃脈定死生,少陰腎脈為根蒂”之說。在《金匱要略》中,脾約證會出現趺陽脈浮而澀,消渴病之趺陽脈浮而數,歷節病之趺陽脈浮而滑。趺陽為足陽明胃經脈原穴,人以脾胃為後天之本,脈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傷寒必診趺陽脈,以察胃氣之有無。溪為足少陰腎經脈溪穴,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為人體根源。故病雖危重,若太溪脈仍在,預後可佳,古人比之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所以傷寒必診太溪脈,以察腎氣之盛衰。

別人把脈摸手,他把脈要摸腳

趺陽、太溪二脈的意義不應該只是中醫藥大學課本上的寥寥數語,我想中醫的衰退真的只能怪我們自己,醫聖這樣苦口婆心的勸說,可是幾人能聽呢?中醫傳承下來的望診與脈診真的會成為傳說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