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現代西醫爲諸葛亮等中國歷史人物「把脈」

譚健鍬:《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史上名人奇奇怪怪的病》,北京:現代出版社,2017年

20180928草就

一位現代西醫為諸葛亮等中國歷史人物“把脈”

醫學史研究在國內似乎已經逐漸走到舞臺中央,成為歷史研究中不可小覷的一個方向。但似乎學院式的學術論文除了結論奪人眼球,論述過程或者是引用的文獻艱澀難懂,讓讀者望而卻步,加之學術期刊的封閉性,一般大眾決難去閱讀,更遑論讀罷。順而言之,史學研究者的醫學史研究與醫學專業出身的醫學史研究相比,似乎少了一些基礎的理論和學理性的醫學分析。若以歷史人物的死因探究而論,歷史學者似乎比較少涉及這類問題,更多的關注點是如何評價,而醫學專家忙於眼前的救死扶傷,豈會對早已作古百年的人作科學的病理分析。故而,雖然有一些,但仍然較少有對歷史人物的病案探究,轟動一時的光緒毒殺,也是偶然的偶然,是藉助科學的儀器測定。當然歷史學者也曾從病案中去探究,但卻得出了與科學檢測相反的結論,可見歷史學者對病案的分析還是有著先天的不足。醫學與史學似乎難以融合,我們似乎總能知道疾病會改變歷史,但卻不知道病理如何運作,我們知道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等等,這些歷史似乎早已在歷史學家的筆下呈現,但那些蛛絲馬跡又是否被醫學家所關注,從而能有新的結論?很幸運,真有這麼一個學者——譚健鍬。

我們知道醫師寫作並不少見,棄醫從文的更是大有人在,但如侯文詠這些醫學背景出身的作家描寫曾經工作的醫院裡的大醫生小護士,並不困難。而以臨床醫生的身份而爬梳史料,並以科學的醫學知識來驗證,完成歷史的鉤沉與論證,卻是極少人能夠完成的。學院式的大學教師如北大張大慶等人,能夠進行醫學史研究似乎並不奇怪,而臨床醫生,在每天的臨床手術後,憑藉個人興趣和閱讀古文的功底,並能將論證的過程以生花妙筆,層層剖析,如同“少年包拯”破案般,娓娓道來,卻是極少見。以我有限的閱讀,譚健鍬是第一人,也是做的最好的那一個,而且他還不是偶然為之,而是形成了系列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絕對是重要的醫學史研究者,甚至影響力可能比學院式的學者更大,因為他的文字更通俗,故事更新奇,載體更加接近大眾。

說起作者,其實還是很有緣的,我曾經讀過他的《病榻上的龍》(簡體版),當時並沒有留意這個作者,後來有機會在臺灣書店,竟然又買了一本《病榻上的龍》(繁體字版),如此我就開始關注作者。當然一切可能都是緣分,這次的《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也不知道如何就在我的書堆裡,可能這就是緣分,我們和某本書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時機相遇,不早不晚,沒有精心的尋找,更沒有刻意的準備,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眼前,如此甚好。作者是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除了發表科學的醫學研究論文,在工作之餘投身寫作,著有好幾本著作和眾多文章,《病榻上的龍》《疫警時空》《歷史本本沒寫出的隱情》《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在《澳門日報》開有醫學史專欄。

我原來以為這類標題黨似的研究也是頭條新聞上的那般,完全靠著主觀臆斷和道聽途說來敘述自己的歷史故事,但看完之後發現譚健鍬並不是,他是一股清流,他對歷史的考證是我這個受過幾年曆史訓練並自我修煉的歷史從業者也歎服的,他對歷史的爬梳,是仔細到細微,因為歷史人物的病情記述總是很零散並且沒有科學描述,而作者在探究諸葛亮病因時,並不從小說《三國演義》出發,而是苦讀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在茫茫史海中去挖掘些許線索,並以這些現象對照現代醫學科學,而且論證縝密,而非孤證博新奇。雖然不能說每個歷史人物的病情診斷都是準確,但應該還是有很多科學的分析在裡面。

作者何以有如此功力,竟然能不怕艱澀難懂的古文,常人讀古史都怕,何況是在古史中發現問題,論證問題。我想原因在於作者的自我修養與讀書習慣。在自序裡有這樣一段記錄:

很多年來,我都喜歡在晚上,甚至在深夜,在柔弱的燈光滋潤下,翻開《左傳》《史記》《資治通鑑》這類書,細細品讀。

因為有這樣的閱讀,閱讀必然帶著思考,才有了這麼多文章與故事。當然這個給我們醫學生的啟示,應該是培養閱讀的習慣,在閱讀中養成醫學人文關懷。醫學的智慧在生活中,數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留下來的生活智慧就在書本里,如果醫學生能夠養成閱讀的習慣,或許他更能從中找到工作的勇氣,也能明白醫學的真諦。醫學是一份頗費精力的工作,如果沒有一種情懷與境界的追求,則病人對你的期待會變成一種負擔,病人對你的時間的要求就變成了一種騷擾。在這種被動地心態下,這種漫長的行醫生涯將是多麼煎熬(黃達夫語)。臨床也許並不寧靜,但在繁重的工作之餘,閱讀卻能讓你屢屢想放棄的心,一次次地找回初心,世間的一些醜惡都會被看淡,委屈都會被忘記,因為我們在書裡又看到了光明和自己曾經的樣子,哲學家說人生是塵世間的一種幻覺。我們都有一種生活的經驗,即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中總是抱著一種主義,無論是“unto a full grown man”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主義(世界觀)不到,我們的世界就不會崩塌,而每一次現實“共工”的撞擊總是讓我們的不周山晃動,我們總是需要在每次撞擊後穩固,這個“躲進小樓成一統”就是閱讀,閱讀讓我們不那麼害怕。

所以,還是那句話:如果累了,你就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