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1910武威東關)

1

林則徐行走在武威驛路上,像掐了表一樣,趕在八月十四日晚進了涼州城.第二天,就是中秋大節。他初七日早晨出的蘭州西門,到了十四日晚進的涼州東關,整整行走了八天。明清時期,緊緊張張走八天,蘭州——武威,木輪大車算是“特快”,兩腿11號算是“快客”。不似今天,走高速或坐火車,也就三個多小時;過兩年,高鐵來了,就一個小時許。

歷史時間,總在改寫文化時間。

說雅緻點,好聽點,林則徐西走新疆惠遠是“謫戍”,“謫”,古義是眾口責罵。說難聽些,其實就是“刺配”、“充發軍”。燒紅的銅模子,有陰刻的“囚”字,被御吏拿了,在犯人的額上“噝啦啦”一按,潦毛垢臭。一生的恥辱就留在軀體上了 。梁山上的人,額上多帶“囚”疤,心裡永遠留下了自卑。所以,別人見了,為解尷尬,就一揖說:“好漢啊。”得進行心理的基本疏導。

林則徐為啥得到甘肅官場的抬舉?他民族英雄的稱號是後來人追加的,當時就是個背枷帶鐐的“罪臣”。他筆記中所記,同行者除了一干挑夫,還有公差幾個,說白了就是押解人,他們才是一路上具有話語權者。根本不是夕陽西下,秋風古道,木輪車上昂首捋須的形象。二子一妾拿了自家的銀子,僱買木輪車,跟隨受罪。他的出行陣勢,純粹屬自費。抬舉他,因為他是聞名於世的官員書法家;抬舉他,因為他有強大的翰林團體勢力,有無數與他瓜葛緊密的原同事,這些人還在官位上,怠慢林大人,等於怠慢“翰林圈”、“官場朋友圈”。

比如,就近來敘,低他一 級的翰林院同學牛鑑,在八月還在兩江總督任上,同英人談判,路聞還在開炮海戰。陝甘總督富呢揚啊,是老早就交結下的朋友;涼州提督長年,與他有多次履歷重合處,明顯屬於婚喪嫁娶場上吃席貴賓。古浪陳世熔縣長,又是他高考時的門生。每走一城,都是能找到幾個“故交”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氣派還在林大人的脖子上挺著。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牛家花園度假村)

何況他是大詩人,隴西一秘書長陳培德私離崗位,一路護送,攀個枝兒,口上說是向林大人學詩。其實呢,這個基層老滯官有算盤打。還真打對算盤了,兩年後,林大人時來運轉,在涼州接印,當了代理陝甘總督,陳秘書長的行情就大變了,漲官了。

蘭州官場亦然。眼拙者,擠破門要留下林大人的墨寶,掛在家中誇耀;眼賊者,吃請後面的文章就多了。林則徐把這的一舉一動都記在本子上了。蘭州官員接待者:陝甘總督富大人,還有“司道程玉樵(德潤)、王西舶(兆琛)、唐子方(樹義)、雲蘭舫”,都是甘肅實權派。在唐樹義的暗中主持下,他照單子寫聯或寫斗方,“自辰至酉,手不停揮,而筆墨事仍未能了。”早七點寫起,到晚七點了,單子上的潤筆還沒了結。這還不算,他臨走時的初六日,真正要他留點有價值的“對聯、扇面”的高官們就來了,寫了四小時,才把“督、司、道”五品以上的官員的任務全完成了。“夜,復補書各處紙幅,終夕未寢。”看,又寫了整整一夜,才把方方面面的人情都交代了。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1910,涼州鄉村)

2

今天有朋友質問我:你說從武威到武南三十里,可是坐公交車11路,要走18公里,花一個半小時哩。我答,這是林大人親筆所記,不但說了是三十里,而且發出了西行以來難得的輕鬆語氣,說是“頗近”。再說了,清朝的驛路與現在的水泥路,就不是一回事。

不服?那你棄車步行!穿越一回清朝?

話說1842年八月十四日中午,大河驛吃完飯,林大人繼續趕路。“飯後又行,經二十里、十三里、五里等墩。”這幾筆是到涼州城才補寫的。那時從大河驛到涼州東關,是望墩而行,有墩處就有堡,有集市。二十里堡、十三里堡、五里堡,這些地名現在還有。只不過,現在的五里堡、十三里堡都被圈進了城市的水泥圈了。

林大人一行看見東關的建築物時,已經是黃昏時。現在的東關與那時的東關直接是兩碼事。林大人眼中的東關是涼州大城外孤立的一個小關廂,長寬各一二里吧,楊家壩河穿過關城南水洞,流向北水洞,關廂的中間有座大橋,跨河而建。從關廂東門入,過橋,兩旁建有廟宇、邏鋪、商肆、車馬店。從關廂走一二里,才出關廂西門。走上幾丈,是寬闊的東城護城河,蓄著水,搭一巨大的木質吊橋。過橋才算是進入了涼州城的東關。

二十四座高大的城門樓子。

現在市政府的地皮,就是林則徐第一站去的甘涼道衙門。

在東關門外,迎接林大人的是甘涼道道臺官郭柏蔭,林則徐的老鄉啊。此人身世了不得!清代,在涼州當官者,身世最厲害者,武有狀元郎牛鳳山,文有中國神話“五子登科”的實現人郭柏蔭。如果看官現在去福州旅遊,導遊一定會推薦去看一個“文曲聚會處,五子登科地”的好去處。正是涼州當官多年的郭大人的家。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3

八月十四日,戌時,兩個福州人握了手,滴了些淚。涼州賓館髒,郭大人就直接把林大人拽到了現在市政府的後院子,安置在道臺大人的家裡了。——當親戚對待了。

郭柏蔭的爺爺、爹爹那是大大的文人,對林則徐的少年成長作用很大。他的爹爹郭階三,是嘉慶二十一年福建鄉試的舉人,當過幾個城市的教育局長,在道光年間購買下了福州老衙門的一塊地方,建了大宅。郭柏蔭是二兒子,有一個哥哥郭柏心,有三個弟弟郭柏蔚、郭柏蒼、郭柏薌。五弟兄讀書非常厲害,個個成績優異,郭階三家裡的娃全部高中秀才、全部高中舉人,郭柏蔭是厲害中的厲害,在道光十二年金榜題名,成了進士。四十出頭,就當上了甘涼道臺。

郭家孩子厲害,郭家老宅更是有名。是一個什麼樣的宅子呢?現在還保存的好好的。前後共三進,坐北朝南,四面圍牆,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鞍式山牆。臨街大門左右兩側為馬頭牆,設六扇門,中為門廳,左右兩側門房、轎房。石框門內天井、迴廊,一進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廳堂寬敞,構架用粗大木柱、青石柱礎。二進面闊五間,進深五柱。三進為面闊五間雙層書房。東牆外花廳三間排廳堂一座,假山、魚池、花亭、大樹等遺蹟猶存。

再介紹一下這個郭道臺,是自古以來涼州當官後,走到官場頂層的不二人物。當了道臺後,考優等,然後一路上升,蹭蹭蹭,歷任江蘇按察使、江蘇布政使、代理巡撫、廣西巡撫、湖北巡撫。什麼意思?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兩任省委書記角色。更大的還在後頭,同治年間,當到了湖廣總督,坐鎮武昌了,超一品,西南王。他光緒年間還活著,高壽老人,歸鄉後又當了好幾年鰲峰書院的院長。

這人也給涼州人開了學氣。雖是達官,卻讀書不輟,勤奮著作,是聞名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大學者。他寫的大部頭書,現在還能見到的有《天開圖畫樓文稿》《嘐嘐言》《續嘐嘐言》等,不得不令吾等肅然起敬。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郭柏蔭故居)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郭柏蔭故居)

4

正是涼州瓜果豐收季、牛羊秋肥時,林則徐大人在道臺家精美的雕牙大床上歇息養身子,郭道臺則親率家小,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十四日夜,涼州官場集體到大十字百年稻香樓赴宴,歡迎林大人。十五日夜,月上中天,一城望月。林大人在涼州賞月,詩興大發,寫下了幾首七律。具體細節,看官百度我的文章,可見內容。我不贅述了。

林則徐在日記中寫道:

“ 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均住甘涼道署中。整行裝,換僱大車,直至烏魯木齊。”

八月二十二日,涼州嶄新的大木輪車,送林大人登程。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1910,涼州官員標準照)

5

寫到這裡,還是要交代幾行人不知道的乾鮮歷史。

還是郭柏蔭。中國人現在羨慕一個“三坊七巷”的地方,在福州。這裡就巴掌大點地方,卻在晚清出了無數名人,提起來個個都嚇人。郭柏蔭的七條巷子的鄰居們,不僅有林則徐,還有沈葆禎。不但有嚴復,還有冰心、林徽因、郁達夫等等,不論年代多遠,基本都沾親帶故。

扎堆出名人的原因,是教育環境好哇。郭柏蔭老漢當院長的鰲峰書院,那是赫赫有名,挑選的學生是福建最好的秀才,有清代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教、學、研、編為經,以出當世名士為緯。只要是人才,在這裡都能得到悉心培育,而無經濟負擔之憂。是郭柏蔭等歷任山長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三坊七巷”的人間傳奇。

史記:1842年,林則徐眼中的武威,涼州道臺太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