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課題組

黨的領導視角下的“右玉精神”:內涵與啟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課題組

黨的領導視角下的“右玉精神”:內涵與啟示

□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課題組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地處山西省西北端,是山西、內蒙古交界的風口,距離毛烏素沙漠不到100千米,素有山西北大門之稱。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只有5.3平方千米殘林,森林覆蓋率僅有0.3%,當時有環境專家將右玉列入“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建議全縣搬遷。目前,右玉縣森林覆蓋率高達54%,遠遠高於全國21.36%的平均森林覆蓋率和全世界32%的平均森林覆蓋率,被譽為“塞上綠洲”。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右玉人民創造了荒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蹟,創造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引以為傲的右玉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不懈努力。

一、黨的領導是右玉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根本保證

右玉精神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人為塑造出來的,而是黨帶領人民順應歷史大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靠堅定意志和踏實工作幹出來的。70年來發生在右玉的事實充分證明,黨的領導是右玉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根本保證。

(一)依靠黨的領導,找準綠色道路。新中國成立以後,右玉和全國一樣,都面臨著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發展生產的任務。但在右玉,完成這個任務難上加難。因為即便是在立夏時節,黃風也會席捲著滾滾沙塵迎面撲來,一時間天昏地暗,眼睛睜不開,人也站不住。如果撲倒在地上,等狂風過去就可能動不了窩,因為半個身體已經被沙子埋住。

為徹底解決這種情況,張榮懷作為解放後右玉第一任縣委書記,帶領黨員幹部深入各鄉鎮村調研,瞭解實際情況,摸清了右玉發展的主要矛盾。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他代表縣委在全縣幹部大會上提出了徹底改變右玉面貌的嶄新思路:“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樹。”只有大力種樹種草,恢復植被,種糧才有條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吃糧問題。這個思路,就是緊緊依靠黨的領導,緊緊依靠全縣幹部群眾,走出一條艱苦奮鬥、不懈努力的路子。這個路子,得到了全縣幹部群眾的廣泛認同。第二年春天,在他的帶領下,全體機關幹部到蒼頭河畔,栽下了改天換地的第一批樹,邁出了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的第一步,也拉開了綠化右玉大地,生存、發展、跨越的不懈接力。在縣委一班人帶領下,右玉找到了破解生存難題的鑰匙,邁出了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這個漫漫長征路的第一步。

(二)堅守理想信念,夯實綠色根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同時也經歷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在經歷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不斷提高,帶領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不斷提高。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征程上,右玉縣委帶領全縣人民堅持植樹、改善生態的傳承沒有動搖和懈怠,在複雜和困難條件下堅守初心、努力前行的精神沒有動搖和懈怠,反而愈加強烈。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幾任右玉縣委班子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為風雨所動,不為困難阻惑,迎難而上、艱苦奮鬥,不斷夯實右玉綠色根基。“飛鴿牌”的幹部要幹好“永久牌”的事,這是常祿在1975年11月到1983年9月擔任右玉縣委書記期間反覆強調的。常祿緊緊依靠縣委一班人,帶領右玉人民堅持不懈搞綠化、艱苦奮鬥固風沙,勤奮敬業幹當下,謀在長遠為人民。為了充分調動全民播綠的積極性,常祿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是全黨動員,縣委、縣政府每年專門研究幾次,討論造林、撫育和護林問題,做到“事先有規劃,事中有指導,搞完有檢查”,層層帶頭,層層把關。二是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男女老少齊上陣,人力機械齊出動,各行各業都有份,硬是憑著“一張鐵鍬兩隻手,覺悟加義務”的奉獻精神,改變著昔日的荒山禿嶺。要求別人做到的,常祿自己首先做到,每年春、夏、秋三季造林,他和妻子孩子帶頭上陣,即使是患病也不缺勤。

(三)堅持第一要務,加快綠色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的鮮明政治路線。這條路線是黨帶領人民探索形成的寶貴經驗,貫穿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貫穿右玉改革發展穩定的歷史過程。右玉如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何把黨的基本路線和右玉實際結合起來?右玉在實踐探索中緊緊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綠色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右玉雖然已經成為山西乃至全國“林業先進縣”,但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卻不容樂觀。如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儘快使右玉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就成為這個時期右玉縣委的一項中心任務。

1983年9月,袁浩基擔任了新一屆右玉縣委書記。他帶領黨員幹部下鄉考察調研,思考右玉的發展之路:右玉的林業要繼續大發展,生態建設要堅持搞下去,人民群眾的貧困生活也必須要設法改變,怎樣才能帶領群眾走上一條脫貧致富之路?縣長姚煥鬥在右玉南部地區的元堡子鄉、李洪河等地進行調研,尋找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認識: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就必須改變過去單一林業的思維,農林牧副同步發展,走“反彈琵琶”之路。本著這樣的思路,新一屆班子制定了“種草種樹,發展畜牧,促進農副,儘快致富”的十六字方針,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從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生物量、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六個方面出發,提出了“陽坡檸條陰坡松,沿河兩岸沙棘林,溝壑平壩楊榆柳,林中進草草間林”的綠化新佈局,使右玉人民踏上了脫貧致富新徵程。1996年,右玉縣委九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發展灌木經濟,力爭在21世紀初把右玉建成朔州乃至山西周邊的擁有百萬畝以上灌木資源的“沙棘檸條王國”,形成“三北”地區的特色林業基地,重點抓好林業“三基”建設,右玉的綠色道路越走越寬廣。

(四)堅持黨的領導,實現綠色騰飛。進入新世紀,右玉想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實現趕超,就必須在農村經濟發展上確立大思路,謀劃大戰略,明確大目標,實施大動作。遵循這樣一個思路,縣委書記高厚和縣委、縣政府的同志們立足縣情,匯聚民智,規劃實踐了跨越趕超的三大戰略。一是實施移民並村撤鄉強鎮戰略,使農村區域佈局與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相統一,使所有偏遠落後村莊從原始部落式的生存狀態中解脫出來,加快專業化生產基地的建設。二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牧戰略,對土地資源進行重新優化配置,退還15度以上坡地耕地,集中連片種植沙棘、檸條和其他灌木。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養羊養牛為主的畜牧業。三是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戰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拓展出更大的空間。

2004年,趙向東接任縣委書記。他提出,右玉需要一種催生式的脫胎換骨式的飛躍,“綠”和“富”不是對立的,右玉人從與大自然頑強抗爭已經到了和諧共生的時候。秉承這樣的思想,新一屆右玉縣委確立了“建設富而美的新右玉”的奮鬥目標。右玉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投資向生態傾斜的大好機遇,以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為重點,堅持項目建設與生態恢復統一,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經濟增長與生態良好相一致。此後10餘年間,右玉縣委幾任領導班子堅持發展綠色經濟,實施生態建設二次創業,生態建設全面提檔,生態產業整體增效,抓好基礎工程、工業項目和惠民實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進精準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堅持和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工作的全面領導,為新時代右玉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2016年,第二十屆右玉縣委班子接過綠色接力棒,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圍繞“提升綠水青山品質、共享金山銀山成果”主題主線,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和旅遊興縣戰略,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民生改善為根本,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證,努力打造全省綠色發展樣板,加快了環境好、產業優、人民富的美麗右玉建設進程。

二、右玉精神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右玉、關心右玉精神,多次對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1年3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做“關鍵在於落實”的講話,首次專門提到右玉精神。2012年9月28日,習近平同志對右玉精神做了高度概括。他在中共山西省委上報的《關於我省學習弘揚右玉精神情況的報告》的批示中指出:“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鬥,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座談會,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200餘名學員暢談。座談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講到了右玉曆屆縣委帶領人民群眾治沙造林的故事,他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幹下去。2017年6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並高度評價右玉精神。2017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從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這些案例來看,只要朝著正確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上述重要指示批示中高度概括了右玉精神的科學內涵,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右玉精神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為學習弘揚右玉精神指明瞭方向,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好右玉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理想信念,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之鈣。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歸結於一點,就是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實到行動中,才能真正為主義奮鬥。右玉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黨的領導下,右玉黨員幹部發揮首創精神、踐行黨的宗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右玉的綠色事業中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宗旨。

一是對事業深謀遠慮。右玉的歷屆領導班子胸懷長遠、不急功近利,不圖顯赫個人政績的形象,一切從右玉的長遠發展考慮。1949年,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到任後,當時右玉百廢待興,發展糧食生產、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在全國大力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的大形勢下,張榮懷沒有延續右玉以往墾地種糧的只圖眼前利益的做法,提出了徹底改變右玉面貌的植樹造林的“緩慢”發展思路。張榮懷認為,右玉人要想在這裡生存,就得先讓樹在這裡紮根。只有大力種樹種草,恢復植被,種糧才有條件,吃糧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從此以後,20任縣委書記從右玉的長遠發展出發,沿著這條“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路走來。

二是對工作認真負責。右玉領導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時時刻刻心中有“樹”。第十一任縣委書記常祿上任後,經常下鄉看樹,縣委辦主任韓孝在辦公室經常找不到書記的蹤影。每天一早,常祿就叫上司機往鄉下到處跑,直到晚上,才下鄉回來。右玉縣內,從山嶺到溝岔,從河邊到農田,只要有樹的地方,就有常祿熟悉的身影。常祿下鄉從不帶秘書,隨身帶著三件寶:剪刀、捲尺和望遠鏡。剪刀是那種剪樹枝用的大閘剪。走在路上,路過樹林,他隨時會停下來,用手中的剪刀去修剪那些樹上的枝杈,經常不由自主地去用捲尺量一量樹的高度和樹圍,每上一處山頭,常祿隨手拿出望遠鏡查看遠處的林木生長情況,查看有沒有牛羊進林子啃樹,有沒有人偷砍濫伐樹木。

三是對個人不計得失。右玉領導幹部先公後私、公而忘私,一心為群眾謀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撲在右玉的工作上。1957年6月,龐漢傑擔任右玉縣委第一書記,這對從1956年4月至1957年6月一直是右玉“一把手”的縣委書記馬祿元來說,實際上成了副職。沒有犯錯誤,工作也沒有什麼失誤,馬祿元莫名其妙地被暗降職務,這讓馬祿元的妻子孫林梅想不通。馬祿元對妻子說:“這是組織上的事,你不要管!”“共產黨員就應該服從組織分配,黨叫幹啥就幹啥,還要講什麼條件?”

(二)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進行偉大斗爭需要偉大工程保駕護航,需要廣大黨員領導幹部有效作為、積極作為、廉潔作為,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敢打必勝精神,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70年來,右玉幹部群眾克服重重困難,憑著一股流血流汗、無私奉獻、勇於獻身的精神,不僅使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綠色海洋,而且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右玉人每前進一步都要克服重重困難,付出艱苦的努力;每一個勝利都歷經千難萬難,凝結著奮鬥的精神。

一是吃苦耐勞應對惡劣環境。新中國成立初期,右玉沙漠化面積達76.4%。糧食難收,寸草難生,民生維艱,百姓悽苦。右玉的各級幹部早已習慣了腳踏一雙膠鞋、手握一把鐵鍬,與群眾摸爬滾打在一起的野外生活。每到植樹季節,一個個幹部扛鐵鍬,背樹秧,吃炒麵,喝溝泉水,休息在樹枝搭建的小山崖溝壕裡,臉被曬成黑鐵色,嘴角泛起血泡,手被磨破出老繭,年復一年地苦幹實幹。

二是創新思路應對植樹困境。面對氣溫過低、氣候乾旱、土壤沙化難以植樹的困境,右玉人不懈地奮鬥,不斷創新造林思路。20世紀50年代,“哪裡能栽哪裡栽,先讓局部綠起來”;60年代,“哪裡有風哪裡栽,先把風沙鎖起來”;70年代,“哪裡有空哪裡栽,再把窟窿補起來”;80年代,“適地適樹合理栽,再把三松引進來”;90年代,“退耕還林連片栽,綠色屏障建起來”;21世紀以來,“喬灌混交立體栽,山川遍地亮起來”。

三是艱苦創業應對財政困難。交通不便,極大地制約了右玉經濟的發展。右玉多年來就東面一條109國道,西南面和北面都沒有出縣的道路。高厚和趙向東這屆班子上任後,決定打通右玉南大門,新修一條直通朔州市的縣級公路,解決右玉出行難的問題。但是,那時的右玉年財政收入只有1500萬元,僅夠機關幹部和教師的工資,沒有修路的錢。在向省裡爭取國家資金無果後,右玉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縣委、縣政府號召機關幹部全部參與義務勞動,千軍萬馬上工地,各鄉鎮又調集了7萬名勞動力,開始了通市路的修建,一邊幹一邊想法籌錢。

(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精神。樹立正確政績觀,是黨中央對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的明確要求,是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看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作風強不強、正不正,很大程度就要看幹事創業的政績觀樹立和落實情況。是為了一己私利、當官發財、晉升職務,還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搞一點政績工程,還是踏踏實實為群眾做實事做好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績觀。70年來,右玉這場為生存而奮鬥的植樹種草“接力賽”,雖然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特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換屆不換方向,換人不換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

一是決策者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幹。右玉的20任書記們,不是上任亂“燒火”,而是認準了前任決定、造福子孫後代之舉,持續不斷地“燒旺舊任的火”、認真“接好前任的棒”。自從1949年6月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首次提出通過植樹造林治理右玉寸草不生的生存環境的治縣方略後,其後縣委書記換了一任又一任,但每一任改善生態的目標不改,植樹種草的工作不停。70年來,右玉曆任書記都是往植樹造林這把“火”上“澆油”,使這把“火”越燒越旺,使右玉的樹木越來越密,綠色越來越多。

二是右玉群眾把植樹種草作為人生價值。在右玉,把種樹、護樹當樂趣,享受綠色實業的人很多;視樹木為生命、獻身綠色事業的人也很多。年過花甲的老漢,外省來的媳婦,回鄉務農的企業家,退休幹部,都成為種樹能手、護林模範,守護著右玉的綠。群眾在黨員幹部帶領下,不是把種樹、護樹當做一份工作、一項任務,而是發自內心為右玉綠色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實現人生價值。

三、右玉精神的意義和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先後5次對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極為罕見,這是對右玉奮鬥史的充分肯定,飽含著對右玉人民的深情關懷。回顧右玉精神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科學內涵,我們可以看到,右玉精神是右玉曆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在70年來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時代精神,也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新時期的表現和昇華;是創造輝煌事業必不可少的奮鬥精神和負重奮進的創業精神,也是黨的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真實體現。

(一)右玉精神體現了人類應對大自然挑戰的高貴品質。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也是人類在面對自然挑戰時的高貴品質。右玉精神的可貴之處體現在,在困難重重之下經過人工栽植把一片不宜人類居住的荒漠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創造了一個黃土高原高寒冷涼區生態建設的人間奇蹟。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最基本的,是最根本的矛盾對立統一體。人類雖是能夠創造世界萬物之靈長,但同樣也是自然界的產物。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依託、永遠的家園。人與自然是相通相依的,要和諧友好相處,協調一致,才能達到一種平衡。勤勞質樸的右玉人民,面對風沙肆虐的貧瘠山川,面對生存家園脆弱的生態環境,沒有任由自然“主宰”,屈服命運的驅使,止步於發展甚至重返原始狀態,而是展示出了戰天鬥地、堅持不懈的寶貴精神,不斷應對來自各方面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右玉精神讓我們看到,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人類並非無能為力、無所作為,通過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的韌勁,通過“堅持科學、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科學精神,人們可以讓昔日窮山惡水得到極大改善。

右玉精神是中國人民積極迎接大自然挑戰的一個縮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曠日持久、艱苦卓絕與惡劣自然條件做鬥爭的一個縮影。凡是在科學改造自然和社會的人類活動中創造出不朽業績的人群,都是值得全人類尊重和敬仰的。從這一意義上看,右玉精神不僅僅屬於右玉,她是新時代全黨的精神,是新時代偉大的中國精神,也是讓全世界肅然起敬的人類精神。新時代,講好右玉故事,就是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講好全人類最寶貴品質的故事。

(二)右玉精神體現了黨的領導的強大力量。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是維護中國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證,是把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根本保證。這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的政治共識。

70年來,右玉各級領導班子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發展的核心,先是解決群眾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再是解決群眾的富裕問題、幸福問題,自始至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謀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熱愛人民、忠於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幹部的大仁大愛和高尚的為民情懷。70年來,右玉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情之所以那麼深,就是右玉的共產黨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丟掉共產黨的黨魂,都一直保持了共產黨人的精氣神。

右玉故事用70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右玉幹部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權力是人民群眾賦予的,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右玉精神能夠在近70年綠化事業的推進中孕育形成和傳承弘揚,就證明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一生命力的源泉就在於,黨的領導和執政反映了人民群眾內心的呼聲,符合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右玉精神由此成為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優良傳統和執政理念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

右玉精神進一步提示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先進的政治組織,不是政權組織,不是經濟組織,不是社會組織,黨在抓經濟建設的時候千萬不能遺忘了自己作為政黨組織的基本職能,要會算政治賬。要善於通過為人民掌好權、管好權、用好權,有效鞏固擴大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有效贏得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信賴支持,有效形成黨的強大凝聚力向心力。

(三)右玉精神體現了黨內政治文化的深厚滋養。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揭示,文化潤澤心靈、滋養精神、引領風尚,一個政黨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先進政治文化的支撐。

按照制度建設的一般邏輯,應該是先有制度安排,而後逐漸形成文化。但右玉故事並非如此。70 年來,右玉縣歷任書記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沒有怨天憂人,沒有消極無為,而選擇了“心憂天下、關愛百姓”的情懷,硬是憑著一顆火熱的親民之心,濃濃的親民之情,把改變山河面貌、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一項不變的追求。右玉的歷任書記,沒有更多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沒有更多地考慮個人的政績,堅持做慢活、累活、苦活,甘為他人做“嫁衣裳”,幹“後人乘涼”的“傻事”,綠色“接力賽”一棒接一棒地往下傳,只有方法上的改進,沒有方向上的偏差。右玉的上述許多做法原本並沒有太多制度安排層面的東西,這其中就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和文化層面的力量在起作用。

從右玉精神中折射出的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的深厚滋養和強大力量。中國共產黨不僅有對馬克思主義政治規律的高度自覺,而且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培育了黨的優秀政治傳統和政治文化。在右玉的這片土壤上,黨內政治文化充分發揮了正面的導向、激勵、約束功能,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鬥、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在幹部隊伍中得以大力倡導和弘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不斷培厚。

右玉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獨特優勢。當我們把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內化為全黨的內心信念,外化為全黨的行為自覺,我們就必定能夠通過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的結合和統一,實現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的良性互動,最終把這種文化沉澱為全黨的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執筆:張志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主任、教授;馬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副教授;張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