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从敬敷书院、老安大到今天,她不仅仅只是有百年校史!


安徽省安庆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这座古城里唯一的本科院校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根据安庆师大百年史稿记载:1897年,清末安徽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菱湖校区内,至今拥有122年的校史。图: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大门

走进师大的校园,位于主干道东侧的敬敷书院迎面而来。今天,安庆师大的校训亦以“敬敷”起首。1652年,巡抚李日芄捐款于城内同安岭创建培原书院。1736年,改名为敬敷书院。1897年移建至今旧址。1901年,又与求是学堂合并,并成立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

著名桐城派大师姚鼐曾两度就任书院的山长,担任山长还有刘大魁、全祖望、王亮吾等。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的国门,这所书院成为安徽新式教育与时代思想的风向标。书院的迁址与合并,便是省内开始实施改良教育体制的标志。无论科举制度还是新式教育,这座书院始终是安徽教育的一面重要旗帜!


敬敷书院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现存南北两侧讲堂五组,保存完好。书院有三进六栋考棚,设有门坊、长廊,每栋面阔6间,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山墙,青砖灰瓦,木格窗棂,前后庑廊。考棚内,至今还保存有清光绪年间的考棚正梁、考卷、姚鼐著作等珍贵文物。笔者前往时,书院未对外开放。

“敬敷”,语出《尚书·舜典》“敬敷五教”,意即谨敬地布施教化。书院曾经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已通过“院试”的秀才,为进取“乡试”、考举人而入院进修,他们多数人每月的月初和月中来院听讲,交习作者待批阅,称“月课生员”,平时住不住院悉听尊便。另一类是童试及格者或“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年十五以上己读孔孟四书者”,即有一定基础但还未中秀才的童生,为通过院试进取秀才而常年在院学习,称“常课生童”。

从书院出来,向北又左拐,进入一条小路,树丛中隐现一座红色的建筑,时空从清代转至民国。民国初年,这里又相继开办了安徽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图:安徽大学红楼旧址东楼。


1921年9月,省内外一些皖籍学者名流开始向省府提议筹办安徽大学,之后呼声此起彼伏,但具体具体事项亦是断断续续。直至七年后,1928年8月,安徽大学文法学院成立,刘文典任院长。次年1月,省府接收改组安徽大学,改定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至1939年夏,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迫停办。

图:今日校园内的“安徽大学红楼”正是在省立安徽大学时期、于1934年7月兴建,次年8月竣工。此后,这里一直是安大的主教学楼,今日是安庆师大的文学院楼。1946年1月25日,国民政府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11月1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49年10月,迁往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安徽大学。

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杨亮功、何鲁、程演生、李顺卿、朱光潜、陶因等曾先后任校长,著名学者陈望道、周建人、郁达夫、刘大杰、范寿康、梅光迪、汪静之、赵景深、冯沅君、陆侃如、朱湘、周予同、许杰、苏雪林、乌以凤等在此执教。这里亦是安徽爱国进步学生运动、左翼文化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策源地。


安徽大学红楼保存完好,楼高两层,系砖木结构。门檐呈半圆形,两侧环有6根圆石柱。因大楼由红砖砌成,这在当时很新鲜,故以此特色命其名为“红楼”。红楼方正谨严、明亮敞达,建筑的西洋风格显示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图:红楼北侧,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

红楼前是一处广场,广场向南延伸一条道路,原路南为安大主校门,后校门拆除,移至东侧新主干道南侧。图:原主路东侧埋入草坪中的石狮,据当地文史爱好者说,这是老安大的原物。

2013年3月,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沧桑,从晚清敬敷书院,到民国安徽大学,再到如今的安庆师范大学,这所名校不断走在思想前沿,激荡时代的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