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茶


書法中的茶


茶與書法的聯繫由來已久,歷代書跡中有著茶事,歷代茶事中有著書家。但是,茶與書法的聯繫,更本質的是在於兩者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性,兩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現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將兩者永遠地聯結起來。

縱觀歷史,茶的作用在發展變化,包括療疾的良藥、提神的佳飲、交友的雅物等,還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藝活動和具備了特定的思想內涵。特別是魏晉以來,諸如“以茶代酒”、“陸納杖侄”等佳話的出現及茶與佛教結合而逐漸顯現出樸素、廉潔、寧靜、淡泊等一系列象徵意義。因此,茶藝的精神最終是對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種修煉。中國書法的創作心態和藝術特性與此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中國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在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涵,就像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對書家來說,要以靜寂的心態進入創作,去除一切雜念,意守胸中之氣。書法對人的品格要求也極為重要,如柳公權就以“心正則筆正”來進諫皇上。

宋代蘇東坡最愛茶與書法,司馬光便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此二物?”東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這裡,蘇東坡是將茶與書法兩者上升到一種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來加以認識的。

一般認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荼”字字形的較早遺蹟,是在古璽印中,如《古籀彙編》中收有的三個古璽文字。應該是先秦時的書跡,鳳毛麟角,彌足珍貴。唐代是書法藝術的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帖》。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全帖雖只有14個字,但通篇章法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從中可以看出懷素對茶的渴望心情。

宋代,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蔡襄一生好茶,作書必以茶為伴,在任福建路轉運使時,他改進了製茶工藝,採用更為細嫩的原料,製成精美細巧、價值黃金的小龍團。宋人熊蕃稱:“自小龍團出而龍風遂為次矣。”蔡襄不僅在製茶實踐上有獨到之處,而且更有一部影響甚大的理論著作《茶錄》。蔡襄的《茶錄》書跡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歷代書家多有妙贊。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近代以來,佳品則更多了。(朱自振)

書法中的茶

書法中的茶

書法中的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