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排槍戰術如此死板,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laogao1992


讓我們看一看當時發生的一些戰事,一起來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1、當時英軍步兵怎麼那麼強;2、當時英軍步兵是否不可戰勝;3、大清為何找不到破解之策。

英軍步兵戰術非常成熟,且能適應不同的戰場形勢



上圖是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步兵營的線性陣型。當時,英軍為了進一步發揮火力,把步兵隊列由三行改為二行。但實戰中,經常會靈活變更部署,一列、兩列、三列、方陣,切換自如。

此時,英國步兵營並不是單純的火力輸出單位。他們具備了極強的突擊能力。他們通常在一個較近的距離進行密集射擊,將火力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緊接著,密集的炮火支援會落在敵軍中,隨後,英軍步兵營會發起猛烈的衝鋒。敵軍通常在這樣的連續打擊下精神崩潰。

同時,步兵營還得到了輕步兵的支持,這些更靈活的單元會以火力隨時打擊威脅步兵的“突出敵軍”,維持步兵陣型。

我們會發現,以營為單位的英軍步兵已經具備了極強的獨立作戰能力。英軍步兵營已經不僅僅是大家印象中的“砧板”了。

那麼,如果敵軍十分驍勇,尤其是騎兵以強大的紀律性和勇敢精神冒著火力衝上來之後呢?


如圖所見,此時的英軍步兵會分成三列,第一排的步兵會舉刺刀抵住敵軍騎兵。(由於前期的火力壓制,騎兵的動能必然受到很大限制,不大可能出現“排山倒海”的騎兵衝擊。)第二排、第三排的步兵繼續以火槍射擊敵軍。

同時,與明清時期的野戰炮兵不同,英軍的野戰炮兵即使在面臨近戰時,依然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上圖一張描繪滑鐵盧之戰英軍與法軍騎兵突擊的油畫。

拿破崙帳下的法國騎兵,絕對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訓練有素的騎兵。他們冒著英軍的排槍打擊後接近英軍。然後呢?

我們可以看到,英軍前方和後方的火炮始終有人在操作。前方的炮兵發射完火炮後退入步兵營。但是,這些回到陣中的火炮並非停止工作。他們與步兵一起組成一個斜型的方陣,繼續發射火炮,彼此支援。這樣,彼此射擊時,依然十分從容,且無需擔心誤傷友軍。

因此,即使敵軍逼近了英軍步兵,英軍的步兵、炮兵依然保持著系統的戰鬥力,火力甚至幾乎不受到影響。

這種精細、靈活的步炮協同,使得即使火炮這樣的武器,都能在近戰中持續發揮火力。可見,此時的英軍步兵營,已遠遠不是單一兵種的神話了,步炮協同水平非常高。

接下來,補充一個戰例。這個戰例貌似有點跑題了,因為是法軍與摩爾人作戰時發生的。可是,這次戰鬥卻顯示出:近代化軍隊在面對古代英勇騎兵時壓力不大。



此戰中,法軍以”野豬頭“主動靠近摩爾人營地。英勇的摩爾騎兵以卓越的戰術素養尋找法軍的側翼,以橫隊衝擊,試圖擊敗法軍。可是,這些擅長穿插的摩爾人在法軍的火力齊射面前損失慘重,剩下的騎兵則始終找不到薄弱點下手。

隨後,在近代化的步騎協同中,摩爾人大敗。法國贏下了摩洛哥、阿爾及利亞。

那麼,是不是英軍面對裝備、戰術相對落後的敵軍時就變得無解了呢?

未必!

在極端情況下,英軍並非不可戰勝



在祖魯戰爭的伊桑德爾瓦那戰役中,祖魯人利用英軍的失誤,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數優勢,以側翼兩個“牛角”突入英軍中,然後,利用他們強悍的近戰能力,一舉擊敗英軍。

因此,在極端情況下:敵軍擅長近戰,敵軍人數眾多且英勇無畏;英軍指揮出現失誤。上述因素同時出現時,英軍也是會被擊敗的。

可是,上述條件如果少了一項,英軍依然佔有絕對的勝算。

就在這場戰役後,英軍再次面對眾多祖魯人時,不再妄自尊大,老老實實地採取步兵方陣(而非之前的線性隊形),擊敗了祖魯人,結束了戰爭。

清軍確實難以找到破敵之策

1、肉搏能力弱

當時肉搏能力的差距通過兩次戰鬥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三元里戰鬥中,大雨影響了英軍的火槍優勢。因此,英軍事實上主要只能依靠刺刀作戰。在這場激戰中,英軍以極小的損失突圍而出。(對於三元里之戰中英軍傷亡,清朝方面和英國方面的數據統計差別極大。但清朝方面“斬首748人”的數據明顯不靠譜,整個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算上病死也才死亡523人)

在這場戰鬥中,曾發生了英國一個印度連走失,遭遇數千人的長時間圍攻,依刺刀作戰的英軍僅僅被殺三人。

雖然三元里參戰的主要是群眾,但可不要小看兩廣民眾的戰鬥力,十年後的太平天國中,這些民眾的戰力比大清正規軍差嗎?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大清精銳的僧王騎兵與英軍肉搏的結果。

古老的僧王騎兵,近戰也不是組織性更強的近代騎兵的對手。



在張家灣之戰中,英軍第一龍騎兵團(參展兵力無數據,但通常在500以內)和費恩騎兵團(106人參加這次戰都),以一次猛烈衝鋒擊敗2000清軍騎兵。當時參戰的錫克騎兵以小雞來侮辱清軍騎兵:“很難抓,但一旦抓到就沒什麼危險了。”

2、軍制混亂,各軍互不統屬,難以協同。

清軍總體的人數佔有優勢,可是,由於極端落後的戰術思想和腐敗的政治思維,這種優勢幾乎無法發揮。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定海之戰中,這種情況表現得十分極端。

當時清軍兵力佔據優勢,準備也算充分。可是,在商討對敵之策時卻十分奇葩。水師總兵認為水師只有巡防洋麵的職責,沒有守城的職責;遊擊將軍認為應該各分兵一半內外作戰,不受地方挾制;地方官認為應該全部入城守城。

大清軍制混亂,各部互不統屬,作戰時無法形成合力。此問題後來越來越嚴重,到甲武時,竟出現李鴻章一人敵日本一國之說。

最後,他們達成協議:“在外者主戰,戰雖敗不得入城;在內者主守,守雖潰不得出。”

結果自然就不必說了。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兵力有優勢又有什麼用呢?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不乏英勇的士兵,不怕死的官員,可是傷亡比例如此不協調,絕非英人“船堅炮利”一個因素。

3、戰術思想對英軍毫無針對性

這種戰術思想的落後,使得清軍即使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等戰爭中儘管具備了一些優良武器,依然完全發揮不出來。

要說清軍戰術思想落後,也不全算。清軍的戰術主要是在長期的內戰中形成的,因此,在面對裝備優勢的敵軍時,顯得毫無意義。

在張家灣、八里橋之戰中,僧王、勝保採取的依然是當初對於太平軍北伐軍的戰術。他們以1.2萬騎兵快速穿插英法聯軍戰地,以密集隊形衝擊科利諾部。這樣的操作,如果對手是內戰對手,不可謂不熟練。可見,僧王不愧是當時大清頂尖的騎兵指揮官。


八里橋之戰中,清軍基本的修築野戰防禦工事的意識都沒有。大清吸取教訓,在中法戰爭中多做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戰績。古老中國的戰術水平就在這屈辱中艱難進步。

可是,在近代化部隊面前,卻顯得一籌莫展。

科利諾所部步兵依託大路旁的溝渠作戰,火炮猛烈轟擊清軍騎兵。

當然,這支大清騎兵素質非常不錯,儘管損失慘重,他們依然逼近科利諾軍,進行近戰。

此時,聯軍中的其他部隊,則迅速設置炮兵陣地,協助轟炸清軍;而他們的步兵,也迅速就近攻打、吸引清軍。

在這種近代化的步炮協同面前,清軍騎兵停止了進攻,他們損失慘重,卻依然無法突破聯軍。

同樣的戰術思想,體現在炮兵的使用中。

當時的清軍炮兵使用經驗,多來自於內戰。由於對手沒有相應的火炮能力,清軍通常將大炮放在高地轟擊對手。可是,在裝備更優的敵軍面前,這種做法,直接把自己的炮兵陣地一覽無餘地暴露,往往在開戰之初就被對手轟掉,失去作用。

因此,我認為,當時,英軍的戰術非常成熟,且不乏應變能力。

總而言之,英軍,是在遍及全球的、持續幾百年的不斷演進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對各種古老的戰術早已有了熟練的應對方法。

而當時的大清,他與世界強國的差距也絕不只是幾件裝備,幾個良將。在社會組織、政治治理、經濟基礎、國家意識、人民素質等各個方面,都全方位落後。

中國的崛起,依靠某一、兩個天才創意。從北洋時期《新定步兵操法》,到黃埔軍校的建立,再到抗戰時期的艱苦卓絕。我們重新自信地屹立於民族之林,是在一個個務實的學習,一次次浴血奮戰的基礎上,逐漸學會了近代(現代戰爭),也逐漸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向英雄們敬禮!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線式戰術雖然在如今看來比較死板,但這種打法是當時全世界最有效的野戰戰術。


線式戰術俗稱“排隊槍斃”。這種戰術並不是英軍的獨創,而是當時絕大對數有火器的國家在實戰過程當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種最有實效性的野戰戰術。

不光是英軍這麼打,清軍也一樣。

乾隆時期,清軍主力部隊的火槍裝備率達到了大約50%,在遠征準噶爾的戰爭中,每100名步兵就有75名火槍手。

當火槍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時,排隊槍斃就是戰場上的必然戰術。

所以,當年清朝平定準噶爾時,清軍的佈陣就是這樣的。



從當年的畫像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清軍的前排佈陣是一排鳥槍手,中間是一排輕火炮手,後排也是一排鳥槍手。

所以,別笑話英軍的排槍戰術死板。因為當年清軍也是這麼打。並且不光是清軍,五百年前的明軍也是這麼打。



好了,問題來了。既然清軍和英軍都是用排槍戰術,清軍怎麼就打不贏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一是清軍戰術落後,二是清軍作戰意志薄弱。

鴉片戰爭時,清軍雖然有排槍戰術,但始終停留在西班牙大方陣的那個階段,並沒有發展出英軍那種線式戰術,而是隻有與英軍戰術型似神非的排槍戰術和各種奇怪陣型。這些戰術陣型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戰術的特點和影子,但還稱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步兵戰法。

也就是說,清軍雖然也是火槍對射,但清軍的火槍兵始終不能獨立作戰,必須依賴長矛兵的保護才行。並且清軍的作戰思維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火槍只是作為遠程火力投射使用,並沒有產生新的步兵戰術。

比如說,英軍的輪槍齊射,各種靈活多變的反兵種陣型,就是清軍沒有的。

當清軍還在排槍射擊的時候,英軍直接一個輪槍齊射,瞬間就可以打崩清軍的陣型。而當清軍派出騎兵從側翼襲擊時,英軍又可以迅速變換陣型,打亂清軍的騎兵。

這種戰術上的碾壓,在戰場上是致命的。




相比於戰術落後,清軍最要命的問題是作戰意志薄弱。

虎門之戰時,清軍由於有炮臺優勢,英軍起先沒佔到便宜。但英軍很快改變戰術,不與炮臺火拼,而是派陸戰隊上岸作戰。當岸上的清軍見到英軍後,先是排槍射擊,但被英軍一個輪槍齊射打崩潰。

隨後,英軍不給清軍反擊的機會,立即全員上刺刀衝鋒,跟清軍肉搏,直接把清軍打的丟盔棄甲。

這還不是鴉片戰爭的個例。太平天國時,七個太平軍跟一營的清軍肉搏,居然就能打垮清軍一營綠營兵。可想而知,清軍的戰鬥意志到底是有多薄弱?

如果你以為設個埋伏圈,利用地形優勢和騎兵突襲就能輕輕鬆鬆的擊潰英軍,那純粹就是想多了。

因為在線式戰術體系下,步兵(火槍兵)這個兵種不是單獨存在的。每一個步兵作戰單位的旁邊,必然還有其他兵種的配合。

換句話說,排隊槍斃只是戰鬥的表象,部署在火槍兵後邊的協助步兵、炮兵、騎兵才是真正的決定戰鬥勝敗的砝碼。

這些協同兵種清軍當然也有,但是論戰術訓練,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比英軍差遠了。在實戰時,清軍幾乎就是捱打。



所以說:近代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兵種單獨的廝殺,而是軍事一個系統和另一個軍事系統的全面比拼。看待鴉片戰爭,不能只看到步兵在使死板的排隊槍斃戰術,而應該看到英軍在整個軍事系統上都對清軍有優勢。

當然了,英軍也不是戰無不勝的。當年英軍在阿富汗和南非也被土著人打的夠嗆。但祖魯人能重創英軍,靠得是不要命的精神,以前赴後繼的方式拼光了英軍的彈藥後,這才殺傷了幾千英軍。

試問,看見英軍上刺刀就跑的清軍有這種不要命的勇氣嗎?顯然,清軍沒有。如果清軍也打雞血,真的敢跟英軍肉搏,鴉片戰爭也不會敗的那麼慘。


Mer86


清軍並不是輸在英軍的排隊槍斃戰術上,而是輸在軍事訓練遠不如人,求戰意識遠不如人,決死精神遠不如人。

排隊槍斃戰術是英軍近代化以來重要的軍事成果,但並不是說排隊槍斃戰術就是無敵的。這種戰術雖然勝率很高,但照樣經常被懟的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早在18世紀末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人就已經讓英國人的排隊槍斃戰術吃鱉了。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一共動員了4萬陸軍士兵和大量民兵,論起軍事訓練來,這些人是無論如何達不到英軍高度的。

在正面對決的時候,訓練有素的英國士兵排著線性陣列逐漸接近美國士兵,在有效射程內英軍在指揮官的命令下依次射擊,可以輕鬆擊退對面的美國士兵,這就是訓練有素。

(排隊槍斃戰術)

在英國排隊槍斃戰術的打擊下,美軍損失慘重,於是改變策略。

美國士兵躲在石頭和樹木後,依靠障礙物的掩護與英軍對射。當英軍進入美軍射程的時候,他們密集的陣型正好便於美軍射擊,而當他們反擊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目標。

(美軍躲在障礙物後與英軍對射)

如此一來,英軍和美軍的傷亡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布爾戰爭時期,布爾人的游擊戰術讓英軍損失慘重

發生在1899年到1902年的布爾戰爭讓英國損失慘重。

當時,英國為了征服布爾人,共出動50萬大軍,而他的對手布爾人在經過全面動員之後軍隊還不到10萬人。

這場戰爭英國人共花費了2億多英鎊,在付出了數萬人傷亡的代價後,終於把布爾人征服,但戰爭的結果很不樂觀。他們面對的布爾人並不是訓練有素的強國部隊,而是以農民為主的游擊隊。這些人不僅武器落後,而且訓練不足。

尤其在戰爭後期,布爾人在英國的封鎖下幾乎彈盡糧絕,只剩下2萬多人,必須依靠繳獲的英軍戰利品才能生存下去。即便如此,英國方面還是對布爾人無可奈何,只得利用軍隊數量方面的絕對優勢,對布爾人的領地進行鐵壁合圍,並對支持游擊隊的布爾老百姓實行慘絕人寰的迫害,才最終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否則他們在花費2億多英鎊之後就得灰溜溜的撤回國了。

(英軍被布爾人攻擊)

布爾人對英軍取得如此大的戰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士氣高昂,並且採用了合理的戰術。

面對英軍的侵略,布爾人同仇敵愾,雖然只有44萬人口但並不屈服,而是集結了近10萬大軍。他們知道在正面戰場不是英軍對手,轉而採取了游擊戰術,不斷伏擊英軍。

英國的排隊槍斃戰術淪落為排著隊被槍斃的戰術,所以損失很大。


可見,英軍的戰術有很大漏洞,不是不可戰勝的。即便正面對決不是對手,也可以採取游擊戰術進行騷擾,然後積小勝為大勝,打敗他們。

可惜的是清朝不論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還是在1900年都沒有辦法戰勝英軍。

這是因為,清朝軍隊當時已經腐敗透頂,無論採用什麼戰術都不能有效執行。

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戰役,當時清軍集中3萬多人,竟然接連被英軍奪取了多座炮臺,剩下的人倉皇逃入廣州城,在軍隊數量遠超英軍的情況下,竟然不敢出城迎敵,坐視英軍在炮臺猛轟廣州城。

(英軍攻佔炮臺轟擊廣州城)

與布爾戰爭同一時期的庚子事變也是如此,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清軍沒有一點長進。在八國聯軍的攻擊下,不僅天津不保,連京師都丟了。八旗兵當時裝備的馬克沁機槍是對付密集步兵的有效武器,可惜這種武器在清軍手裡比燒火棍還不如,竟然沒怎麼用就成了侵略者的戰利品。

(八國聯軍排著密集的隊形衝鋒)


所以,清朝不是輸在沒有破解辦法,是輸在不能讓清軍拿起勇氣抵禦侵略者。

就像我,一直希望成為一個高效的人,也知道成為高效人士的方法,更知道成為高效人士帶來的好處。

唯一的問題是自己太懶,所以到現在也沒成為高效的人。


歷史風暴


為什麼大清的將領沒有找對對英軍排槍戰術的破解之法?這也太看得起大清的將領了,事實上,在當時,龍蝦兵可以說是地表最強的軍隊了,甚至沒有之一。那麼,英軍為什麼可以傲視各國軍隊呢?靠的就是題中所說的"死板"的排槍戰術。

其實,排槍戰術還有一個更專業的名稱--線式戰術。線式戰術從16世紀就開始發展起來,之後一直被歐洲國家使用。直到19世紀末,鐵絲網加馬克沁重機槍的組合,才徹底將線式戰術淘汰出歷史舞臺了。

線式戰術的流行是伴隨著滑膛槍大規模列裝軍隊開始的。但是,直到卡座式刺刀的發明,線式戰術隊列才能真正獨擋一面,因為這時候的滑膛槍可以帶著刺刀進行射擊了。如果騎兵仍想從正面接近步兵,它將首先遭到來自滑膛槍隊形的排槍齊射,之後,還將遇到像長矛兵隊形一樣的有力抵抗。訓練有素,組織有序的滑膛槍士兵已經優於騎兵了。

(騎兵很難突進這樣密集的刺刀叢林)

燧發槍的出現又將線式戰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因為相比於火繩槍,燧發槍的操作更簡單,士兵裝填需要的空間更小,而且也沒有像火繩槍發射時噴出的大股黑煙,因此,每個士兵之間的間隙就可以壓縮的更小。燧發槍時代的線式戰術一般是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

為什麼要選擇線式戰術

相比弓箭,滑膛槍擁有很多優點,射程遠,威力大,對士兵素質沒有很大要求,普通人稍加訓練就可以上了。但是,滑膛槍同時具有兩個致命的缺點,精度奇差,射速奇慢。由於沒有膛線,射擊時,子彈是從槍口出去的沒錯,但是打在那,只有上帝知道了。有人做過實驗,在不到50米的距離內,利用滑膛槍射擊一塊一米高,兩米寬的木板,好的射手也才有75%的命中率。這還是在平時的訓練中,真要在戰場上,士兵一緊張,子彈還不知道飛哪去了。所以,看電影裡,主角能拿著滑膛槍瞄準狙殺敵方將軍,這純屬扯淡。而且,滑膛槍裝填很慢,故障率也高,經常出現啞火,炸膛的現象,一般,第一槍是發射率最高的。

所以,線式戰術就是滑膛槍最好的選擇了,通過整排士兵的齊射,子彈形成一堵彈牆打出去,這樣,就保證了在隊列正前方區域的敵人,基本都會被命中。

英軍是線式戰術時代的王者

雖然線式戰術原理和簡單,但是真操作起來又是兩回事。首先,要克服士兵怕死的本能,向著敵人的子彈和炮彈迎面前進,而且是踏著正步前進,是很考驗人的勇氣的,只要有一個士兵頂不住壓力,先開槍了,那麼馬上就是引起連鎖反應,所有的士兵都會瞎放一通,完全打不到人。第二,對隊形有很高的要求,所有人都必須踩著鼓點前進,快了和慢了都不行,前排有人被擊倒了,後排的人馬上要補上去。而英軍就是通過現代的訓練方式,將士兵訓練成了在戰場上只會裝填、端槍、射擊的機器人。這是英軍能傲視群雄的關鍵所在。

下面說一個經典的戰例,十八世紀中期,英法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外打的一場戰役。

英軍的指揮官是沃爾夫少將,人數3300人。當時,駐守在魁北克城的是法國軍隊,有士兵一萬人,統帥是蒙特卡姆侯爵。開戰前一天的晚上,英軍就偷偷來到了城外2000米的地方,擺出了長度為1000米,前後兩排的線式隊列。第二天一大早,法軍這邊蒙特卡姆侯爵就帶了3500人出城迎戰。

法軍擺出的是經典的三排線式隊形。法軍向著英軍進發,走到大約200米的時候,法軍開始了發射,幾輪射擊後,英軍倒下約五分之一的士兵,但是英軍卻依然一點動靜也沒有。連英軍沃爾夫少將都被擊中,渾身血流如注,但是在斷氣前,他還告誡軍官:一定要看見法軍的眼白才能開槍。等到了大約30米的距離時,英軍才下令開槍,第一輪射擊法軍就倒下了三分之一的人,隨後,英軍踩著鼓點,前進幾米,發出了第二輪射擊,法軍又打下一大半,這時候,法軍再也支撐不住了,瘋狂向魁北克城逃跑。這場戰役只持續了15分鐘,英軍傷亡600人,法軍傷亡2000人。

落後的清朝軍隊不是英軍對手

已經採用現代訓練方式訓練的法軍,碰到英軍尚且如此。更不同提清軍了,當時的清軍依然是一支舊式軍隊,法軍死傷2000人,傷亡率高達三分之二後才崩潰,換成是清軍,恐怕早就做鳥獸散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鴉片戰爭時,幾千英軍就能橫行中國的原因。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英國陸軍戰術死板?這是完全不存在的!事實上日不落帝國就是在這樣的戰術下完成了橫掃世界稱霸一方的壯舉。

也許在後人的眼裡,這種排隊槍斃的戰術方式實在是莫名其妙,步兵結成方陣直挺挺的站在原地輪番排隊向對方射擊,同時也輪番排隊等待對方的射擊,在某些人的眼裡打仗怎麼會出現這樣“愚蠢”的方式?難道就不能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躲到戰壕裡,或者分散靈活射擊,非要直挺挺的站在原地讓對方打?



事實上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軍人意志的時候!直白一些的說,如果是膽小鬼或者是意志力差的軍人,讓他站在原地等待對手的射殺,他有這個膽量嗎?英國陸軍在殖民地開拓時期的強悍,就是源自於自身的紀律性和強大的意志力。

由於早年火槍的精準度實在感人,排隊槍斃也是考慮提升精準度所採取的必要戰術,別看直挺挺的站在原地,在幾十米的距離內,早年的火槍能否有足夠的精準度來擊中對手完全是中獎一類的概率,所以才出現的集結陣型集體射計的方式,這是取決於當代武器的限制,但畢竟迎面而來的是敵方的火力,在對手的火力打擊之下還要保持嚴密的陣型,就只能在軍隊的凝聚力紀律性和意志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這一點恰恰是鴉片戰爭時期清軍所不具備的。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號稱有綠營六十萬八旗二十萬,但在長期的腐化墮落之下,軍隊編制早已成為了賬本上的數字,實際兵力早已達不到編制上的要求,以至於鴉片戰爭戰事一起,沿海各地匆忙招兵買馬,軍隊補充空缺、地方招募兵勇團練,可這種臨時披上軍裝的百姓又如何保證戰鬥力?這樣的軍隊在與正規化的英軍交手時,已經不是戰術上的問題,而是兵員素質上的問題,老百姓與正規軍的對決,已經不能簡單的用戰術來評定勝負,這注定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軍隊的表現可以用雷人來形容,除了八里橋之戰外,餘下的戰鬥通常在傷亡僅僅幾百人的情況下就直接宣告崩潰,因為最能打的軍隊在第一時間就消耗殆盡,剩下的臨時武裝的百姓就只有逃跑份,即便是規模最大的八里橋之戰,三萬清軍在傷亡僅僅過千人的情況下就直接潰散,想指望依靠戰術來打敗英國軍隊?還是先看看清軍自己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軍隊吧?


遼寧資深球迷


按照問題主所說的騎兵突擊,這一點恐怕不怎麼能行,當時僧格林沁率領的1萬蒙古騎兵也是跟你打的同樣的主意,但是僧格林沁錯誤的低估了英國步槍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射程上的優勢,最終造成蒙古騎兵全軍覆沒。

從道理上來講,英國人的這一套戰術確實有破解的方法,但是需要兩個必要的條件,如果有兩個必要的條件能夠達到其中一個擊敗英國軍隊確實是有辦法。

首先低一點射程即真理,你的步槍正雖然說結成一個方正以後我很難突破,但是我可以遠距離的風箏你呀,用射程更遠的火炮或者是射程更遠的步槍對你進行遠距離的騷擾或者是襲擊英國,那英國軍隊連一點反抗之力都沒有,但是這很顯然需要技術和裝備的支撐,但是當時的滿清的部隊,沒有辦法實現這一點。

第二點,縱深防禦,我拉長整個一條防禦線,把每個地點都作為一個抵抗的據點,讓你身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里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不斷地襲擾你的補給線,讓你疲於奔命,讓你最後人困馬乏肥的給你拉成瘦的,瘦的直接把你給拖死,最後你的軍隊被活活地消耗殆盡。

但是對於滿清政府來講,北京城的縱深防禦太少了,北京是首府,不能丟這個地方又離大海特別近,一旦英法聯軍拿下天津港,那整個北京城就立刻暴露在了英法聯軍的火力射程範圍之下 英國人和法國人就逼迫著你跟他的步兵方陣打一,但你硬生生的用騎兵或者是手持簡陋武器的步兵去衝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軍陣,你根本就沒有任何抵抗的力量只能夠被屠殺。

所以說,英法聯軍的作戰很明顯就是圍繞著你不可能丟失的地點,圍點打援,利用自己技術和軍隊上面的優勢,不斷的消耗你的優勢兵力,將你的軍隊全部擊潰以後讓你不戰而降。

當然說回來我們還得說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滿清軍隊的落後的戰爭理念,尤其是僧格林沁率領自己的蒙古騎兵硬去撞對方的步槍陣,無論在歷朝歷代哪個時代,機動性都是騎兵面對步兵的天然優勢,哪怕是金朝的鐵浮屠,也都需要配備柺子馬來增強他的機動性能,但是僧格林沁硬生生把這個優勢轉化為無,騎兵目標特別大,一旦發動進攻,簡直就是活靶子,軍隊又沒有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種決一死戰的雄心,最後導致一旦出現了技術上面的碾壓,軍隊率先潰敗,敵人發動追擊,那你的軍隊不想玩,造成敵人這麼低的傷亡,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漩渦鳴人yy


誰說英軍的排槍戰術死板了?

被很多人成為排隊槍斃時代的線式橫隊戰術,是歐洲歷經17、18世紀兩百年間的激烈戰爭而總結出來的非常簡單有效的、針對滑膛火槍武器的戰術。

從18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各國軍隊普遍接受了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或者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動一下,從第二列士兵的間隙進行射擊。不過,第三列士兵射擊時,容易對第二列造成誤傷。因此,實際作戰中,第三列經常不參與射擊,只充當前兩列傷亡後的替補。

到了拿破崙戰爭時代,一些國家的軍隊為了更好的發揚火力已經開始嘗試兩列橫隊,比如威靈頓在半島戰爭時期。但當軍隊易遭騎兵攻擊時,軍隊就會排成四列橫隊,如威靈頓在滑鐵盧。

在拿破崙戰爭時代,對於軍隊最小的編制——連來說,只有一種隊形,那就是三列橫隊。橫隊、縱隊、方陣等隊形是對營以上編制單位而言的。

營是當時最基本的戰術單位,一般包含6到10個連,人數從600多人到千餘人不等。所謂營橫隊、營縱隊、營方陣其實就是營長將所含三列連橫隊進行變換、組合和排列的產物。將所有三列連橫隊排成一個大橫隊,就是營橫隊,18世紀的傳統線式戰爭就是將所有營都排成營橫隊。這種陣型的優點是便於發揚火力,缺點是對地形和紀律要求非常敏感,移動速度慢而且非常難保持隊形的整齊。

簡單說,歐洲人這種戰術能最大效力的發揮燧發槍的火力優勢,並能通過變換為散兵或方陣來對抗炮兵和騎兵突擊。

我們再來說說滿清軍隊吧!

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鳥槍也就是火繩槍裝備比例在一半左右,剩餘士兵裝備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

清軍排列陣式,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抬槍開火,再近,則以鳥槍擊敵。三擊不中,火器左右旋於後,繼之以冷兵器肉搏廝殺。“若夫(敵人)大眾繼至,牌槍不能敵,則分於火器之後,火炮火槍又次第開放。”由於冷熱兵器前後配置,清軍陣列一般達十幾行。

這種落後戰術面對英軍的橫隊時是被碾壓的。清軍一半的部隊使用火器,另一半使用冷兵器,而英軍使用帶刺刀的燧發槍。英軍一名士兵能發揮兩名清軍的作戰效能。也就是同等兵力下,英軍的作戰效能是清軍的兩倍。而且,清軍的隊形緊密,面對英軍的火力是要被收割的。

當然,如果清軍有勇氣衝到近前,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為《火藥武器在戰場上的殺傷效率》一文中曾經做過估算,當面對英軍800人的兩列橫隊時,攻擊縱隊在250米處要面對800支步槍,200米處仍要面對650支,150米處就減少為480支,100米處只需要面對330支步槍了。

也就是你真能衝到跟前去跟英軍肉搏也是能打一下的。

但前提是你能衝過去,拿破崙就曾經說過:“除非有優勢的炮兵,否則縱隊就無法突破橫隊。”拿破崙戰爭時代,雙方都有縱隊發動刺刀衝擊結果被對方橫隊火力擊敗的戰例。比如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沙俄近衛軍的兩個團就發起過大約300米距離上的縱隊刺刀衝鋒,結果很快就被法軍橫隊的步槍火力和炮兵給打垮了。

有人覺得清軍能跟沙俄的禁衛軍比狠嗎?沙俄近衛軍都沒做到的事情,清軍能做到嗎?

衝過去肉搏的例子也有,祖魯戰爭裡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祖魯武士就靠拼死衝鋒和英軍的失誤,陣斬了上千英軍。但那也是靠著前仆後繼的衝鋒,耗光了英國人的彈藥才打贏的。

至於清軍?在太平天國戰爭裡,曾經面對7名太平軍的肉搏衝鋒,大量清軍只會轉身就逃,哪怕跳到河裡都不敢回身拼命。

你告訴我這樣的軍隊能頂著英國人的炮火殺到跟前,然後還敢英國人肉搏?

騙鬼嗎?

至於騎兵?英國人可以很快的變為方陣,抵禦騎兵衝鋒,比如滑鐵盧戰役裡,法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騎兵衝鋒,近衛擲彈騎兵、胸甲騎兵、卡賓槍騎兵、龍騎兵、槍騎兵、獵騎兵都投入了,結果還是被英國人的步兵方陣給頂住了。

說到底,這種問題類似,“泰森的拳擊也沒啥厲害的啊,就是來回拿拳頭懟,以及來回蹦跳”。是的,是有人能擊敗泰森,比如霍利菲爾德,但你肯定不行!


冷兵器研究所


英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在實戰中不斷成長成熟,作戰經驗十分豐富,戰鬥力十分頑強。英軍排槍戰術命中率高,能給敵人大量殺傷。英軍排槍戰術如此死板,才能在有效射程大量殺傷敵人。反之,大清的將領只會大刀長矛和弓箭,沒有嚴明組織紀律,組織紀律渙散,訓練不刻苦,貪生怕死,不敢和強敵亮劍,血戰,較量。大清將士紙醉金迷,花天酒地,過著奢侈生活,得過且過,無所見樹,無所作為。清軍將士有很多大食鴉片,弱不經風,亳無戰鬥力。清朝,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認為天下太平,就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清軍將士缺乏嚴格訓練。清軍沒做好反擊英軍的準備。清軍倉促應戰,有勇無謀,被侵略者的兇殘嚇壞了,被侵略軍嚇破了膽。英軍準備充足,充分。英軍在戰場上臨危不亂,視死如歸,一點也不慌亂,英勇善戰,敢打大勝仗。何況,腐敗無能,其清軍戰力十分低下。英軍是虎狼之師,清軍是待宰殺的糕羊。英軍長排槍死板,其實也不死板,放近了再打,提高精度和殺傷力。清軍比英軍還死板一套,不知靈活應用戰術,敢拿大刀長矛去對付英軍的長排槍,無異於慘遭屠殺,殺戮。清軍要抓住英軍的短處和不足,才能打勝仗。英軍抓住清軍不足和弱點,就用長排槍屠殺手拿大刀長矛的清軍。歷史事實證明了封建社會的清朝,無力對抗高度發達舊資本主義英國。英軍實力遠強於清軍,清軍不論怎麼和英軍打仗,都要打敗仗。事實證明一切,事實勝於雄辯,落後就捱打,受人欺辱。鴉片戰爭,英車堅船利炮,洋槍洋炮打敗了腐朽無能的清朝軍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農業大國要向工業大國大轉變,要在科技創新中,走向富國強兵之路。


中國美6220


如果說英國的排槍戰術死板,那你真的是不知道什麼是排槍戰術。

關於線列戰術,很多人一位就是簡單的幾排火槍手站在一起開槍組成密集火力,這其實是影視劇給人們的一個錯誤印象,事實上真正的線列戰術遠比這個複雜的多。

線列戰術在戰鬥時會使用三種戰術:線列、方陣、縱陣。其中線列是步兵會戰時組成橫排的線列,然後通過火槍齊射來增強火力密度。一般這個線列橫排會有3-4排,第一排跪射,第二排戰射,三四排作為人員補充。這樣的密集火力,可以很好的發揮燧發槍的火力優勢,同時每個士兵之間又保持較為疏鬆的距離,似的士兵不會受到對方密集火力的大面積傷害。




方陣則是3-4排線列步兵圍成的空心方陣,這是專門針對騎兵突襲是方陣,每一個方陣步兵都是要經過嚴格的勇氣訓練,做到能夠直面騎兵的衝擊還能去用木棍戳刺馬眼,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線列步兵。


縱陣是方便步兵進行移動奔襲的方陣,像當時英軍,行軍時都是統一使用兩分距縱隊或四分距縱隊。其中每個橫排是三排士兵,其中一排士兵就是一個排,三排士兵就是一個連,這是最基本的線列單位。一般6-10個連組成一個營,人數從600到1000不等,這就是一個基本的方陣單位。

除了步兵線列方陣,還會有輕步兵(散兵)、騎兵和炮兵與方陣相配合,這樣的戰鬥模式在那個時代除了同樣戰術硬碰硬,幾乎是無解的。



所以說線列戰術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已經歷經了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北美戰爭、拿破崙戰爭的洗禮,發展的非常成熟了。相比於清軍的戰鬥力,更為強大的奧斯曼軍隊都拿歐洲的線列戰術沒轍,更何況戰術水平才出在線列戰術初階又缺乏訓練的清軍呢?


火器工坊


這就是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之間的區別,一個具有現代思維的人,他可能腦袋不是很靈活,但是由於具有現代思維,那麼他考慮問題就比較全面,嚴絲合縫,你憑著頭腦靈活去忽悠他,他那裡的合同協議嚴正全面。這就是古代戰法打不過線性排槍戰術的原因。

美國人其實打仗不行,但是他們有眾多的戰術參謀提供全面的保障,從行軍的排隊速度到士兵的戰壕怎麼挖,到後勤的保障,每個士兵的熱量供給,彈藥供給,到士兵個人情感和身體疲憊程度進行輪換,全部有教科書般的硬性規定。所以打到最後,再聰明再勇猛的對手也架不住美軍的有條不紊的消耗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