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與丞相有何區別?

程耕田


宰相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個“官職”,號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宰相又從來都不是一個官職!翻開《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職官志》裡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宰相這個職務。以宰相制最為鼎盛的唐王朝為例,尚書省主官尚書令(因唐太宗李世民之故,長期虛置)、左右僕射,中書省主官中書令,門下省主官侍中皆為宰相。除此之外,無定額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也被視為宰相。甚至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職,也被視為等同宰相待遇。但是,整個唐王朝從來沒有宰相這個官職!



宋王朝設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其職權等同宰相、副相。但是,仍然沒有宰相這個官職!明初曾設中書左右丞相,但一字之差,依然不是宰相。在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宰相制,宰相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雖然明朝後來的內閣首輔也被視為宰相,但已然不是歷史上所謂的宰相了。至於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等等,稱呼他們宰相,不過就是面子工程罷了,早已失去了宰相原本的意義。



因此,宰相自古以來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真實的官職,其具體職位歷朝歷代有所不同,設置人數也存在巨大差異。但是,丞相卻不同,這是一個實打實的職務!是宰相的一個“種類”。先秦時期有相、相邦,作為諸侯國國君的輔佐之臣,類似於後來的宰相。最初,丞相是作為相、相邦的副手出現的,秦武烈王設置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職。秦一統天下之後,繼續保留了左右丞相的設置,秦二世在位期間又增設了中丞相,同樣作為相邦的副職存在。



漢承秦制,漢初,相邦依然是中樞首腦,以丞相作為其副職。但是,為了避漢高祖劉邦的帝諱,相邦被改為了相國。看過《史記》的人想必對《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並不陌生,蕭何、曹參就曾經出任過相國。在之後,因為相國權力過於集中,漢王朝不再設立相國一職,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並列“三公”,分掌行政、軍事和監察等職權。西漢後期,改丞相為大司徒。直到東漢後期,丞相一職才再度出現,這個大家應當不陌生,曹丞相是也!



漢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除了蜀漢政權和北朝一些政權短暫設置過丞相一職,再也沒有出現過丞相這個職位。直到南宋初期,才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丞相一職再次出現。元王朝中書省設置丞相一職,直到明初,丞相這一職位依然是存在的,李善長和徐達就曾經擔任過明王朝的中書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宰相制,丞相一職和宰相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能看明白了,丞相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只是宰相的一個具體職位。而所謂宰相,是古代輔佐皇帝並掌握部分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個泛稱,並不是具體職務,歷朝歷代的宰相職務各不相同,有叫丞相的,有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的,這就是宰相和丞相的區別。



最後說一句,自胡惟庸案之後,中國再無宰相!明清的大學士、明朝的所謂首輔、清朝的軍機大臣等等被稱為宰相,不過就是下面人巴結,往他們臉上貼金罷了,算不得真宰相。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丞相是官職,漢初以前是作為相國的副手存在,漢代開始丞相成為百官之長。

宰相是泛稱,通常是對皇帝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稱呼,作為官職只在遼代正式出現過。

1、宰、相與丞相


又稱太宰,原本是總管王家事務,但是因為與國王比較親近,地位迅速上升,到西周初期達到頂點,太宰成為總理百官之長。比如周公旦為了照顧年幼的周成王,即是太師還兼任太宰。

春秋以後,太宰的地位下降,比如到了秦朝負責國君飲食與祭祀實物供奉,太宰又降回原來的職責。


本意是輔助,也稱相邦,劉邦之後為了避諱史籍改稱相國。原是為君主或貴族行禮時的贊禮者,就是主持人一樣的存在。但是後來相的地位逐漸提高,成為總理百事的官員。據說到齊景公時期設左右相,相正式成為卿大夫的官職流傳下來。

宰相合起來據說是在《韓非子·顯學》中第一次出現,以稱呼總攬政務的大官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

此後宰相成為對輔佐君王、總攬政務的高官的泛稱,《史記》中陳平總結的一句話,可以明確看出宰相的職責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 丞相

丞的意思也是輔助,而丞相就是相的輔助。

丞相作為官職出現,戰國時期便有,但是此時的丞相併不是百官之長,而是作為相國的副手存在,設置與秦武王時期。

《史記·呂不韋傳》中莊襄王繼位任呂不韋為丞相,秦始皇繼位後,尊呂不韋為“尚父”,任相國。可見相國的地位名義上明確是高於丞相。

不過相邦與丞相併不是經常並行存在。如果有相邦,則以相邦為尊,以丞相為副。沒有相邦則以左右丞相履行相邦職責。

漢承秦制,最開始也設相國與丞相之職。而且相國的位置在丞相之上。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蕭何在漢初一直是丞相,直到呂后用蕭何計謀除掉韓信之後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淮陰侯列傳》記載魏豹反漢投楚,劉邦拜韓信為左丞相發兵攻打,到滎陽成皋之戰,劉邦被項羽大敗,士卒散盡,劉邦與夏侯嬰偷偷跑到韓信軍中奪了韓信軍隊後又“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明確可見相國(相邦)的地位是高於丞相的。

漢惠帝下令廢除相國,但是保留下了丞相的職位,從此丞相開始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直到漢哀帝將丞相改名大司徒。

此後丞相的職位名稱斷斷續續存在,直到明朝胡維庸之後,丞相的官職徹底進入歷史。

2、歷朝歷代的宰相

宰相作為對統領百官、總攬政務高官的稱呼,在歷朝歷代都不一樣。他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秦漢

設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作為三公,統領百官為宰相。

東漢光武帝考慮到三公權重,為了穩固皇權,制衡三公,設尚書檯,既可以糾察百官又能參與國事,尚書令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期間大部分時間不設丞相,設中書省、門下省分尚書檯權利,三公成為名義上的榮譽,中書省、門下省長官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魏晉之後“錄尚書事”成為掌權大臣必帶的名號,權重位於三公之上,帶有“錄尚書事”才是真宰相。比如前秦王猛深的苻堅信任,從尚書左丞一路升任司徒加錄尚書事,全權掌握前秦政事,苻堅垂拱而治。

  •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基本也不設丞相,隋朝初設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廢錄尚書事,三省長官位高權重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尤以尚書令為最。但是由於尚書令不常置,以尚書左僕射位高權重。如隋朝著名宰相高熲的職位是尚書左僕射兼納言。

到了唐太宗時期,由於唐太宗曾任尚書令,奪權登基之後尚書令不再設,以尚書左右僕射屬宰相職。貞觀十三年之後,除中書令、侍中與尚書僕射外,其他官員以加“參知政事”的方式成為宰相職。

唐高宗之後,左右僕射需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能入政事堂,與三省長官一樣成為宰相群體。而僕射一職逐漸退出宰相行列。

狄仁傑第一次拜相,其實是指他任地官侍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朝宰相職很多,帶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都可以說是宰相。(唐玄宗時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

  • 五代與兩宋與遼金

五代與北宋雖然不設丞相,但創立了首相(宰相)制度。

另由於三省中的中書令與侍中在安史之亂後成為榮譽虛銜,同中書門下三品自唐肅宗之後也不再使用,所以五代到宋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掌管軍事的樞密院長官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成為宰相職,再加一個管財政的三司,被稱為“計相”。

元豐改制之後,宋神宗廢二府三司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首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次相,中書侍郎等成為副相。

到南宋宋孝宗時期又將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為宰相職,後來又以加授“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位列宰相。

宰相作為官職僅在遼國出現。金國以尚書令、平章政事等為宰相職。

  • 元明清

元朝設丞相職位,中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都為宰相職。

明初設丞相,但是在胡維庸案後,朱元璋廢中書省與丞相職位,改以內閣制。所以入閣的內閣大學士成為有實無名的宰相。

清朝同樣,但是雍正設置軍機處後,以軍機大臣才是真宰相。

可見,丞相一直是一種官職,斷斷續續存在,而宰相在不同的時代由於相權與皇權的爭鬥,不斷進行變化。


妖鬼雜談錄


其實宰相和丞相不能放在一起討論比較的,因為他們不是一個領域上的概念。

先說說宰相,“宰”有主宰之意,“相”有輔佐之意。宰相是在中國古代君主制之下,輔佐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並非具體的官職名稱。

在不同朝代,宰相的具體官職名稱也不斷變化,比如相國、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以及清末總理衙門裡的總理都是宰相的官職,只是不同時期,因為政治需要,會把不同的官職賦予宰相的職能。

而丞相,就是官職,是賦予宰相職能的一個官職。當然,在中國曆朝歷代,丞相這個官職名稱並不是總存在,也是時斷時續的。比如唐宋明清時期,丞相這個名稱是不存在的,但該丞相干的活總得有人幹,因此,被賦予同樣職能的其他官職就出現了,就如上文列出的幾個官職,他們的職能是和丞相是一樣的。就是行使宰相的職能。

一些朝代的皇帝之所以要用其他官職代替丞相,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避免權利集中於一人,使相權過大,進而對皇權形成挑戰。例如把丞相變為左右僕射,或同時任命幾個大學士,把一人決定的事變成幾人討論決定,發生分歧時皇帝再最終決斷,也是古代皇帝行使權術的一個表現。


太極殿裡的千牛備身


通常來說我們會認為丞相即是宰相,其實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區別的,它們之間的正確關係應是:宰相包括丞相,丞相是一個具體官職,而宰相是一個俗稱。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通稱或俗稱。宰相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韓非子·顯學》中,它的具體官名隨著朝代變遷而改變,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丞相則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在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這一職位。丞相的設置也是斷斷續續出現的,直到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丞相制度,所以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是很多。

總結: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其對應的官職官名。


歷史說說歷史


丞相和宰相,那位說了,這“丞相”不就是“宰相”嗎,文武百官之首,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除了皇帝就屬他大了。嘿嘿,您要是這麼理解呀,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丞相跟宰相呀,還真不是一碼事。

首先來說,丞相是一個具體的、正式的官職,官位職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這個國家總理吧。而宰相首先來說,它是一種制度,宰相的制度。這個從春秋時期就有了,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把這宰相制度給廢了,改了內閣制度了。同時呢,宰相是口頭用語,他是對那些個,輔佐皇帝,處理事物的人的一種口頭稱呼。唉這兩區別很大。

“丞相”一詞呢,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這各個諸侯國啊,都設置有相國的職位,用以輔佐國政,而且這個相國,和丞相,也不是一個職位。丞相是相國的副手,丞就是輔佐,丞相,就是輔佐相國的意思。後來呢,隨著歷史發展,唉,這丞相呀,搶班奪權,慢慢的就把這相國的權利呀,給搶過來了,在戰國後期,丞相正式的取代了相國,成為輔政大臣啦。

當然,這丞相,也不是歷朝歷代都有,比如說吧,西漢,漢哀帝就把這丞相改叫“司徒”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唉,他又當了丞相了。蜀漢,諸葛亮,也被封為丞相,但是諸葛亮死了之後呢,丞相這個職位呢,也就沒了。然後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宋,這一歷史階段呢,大部分朝代是沒有設立丞相這一官職的。不過也有例外,唐玄宗開元元年(也就是713年),唐玄宗把尚書左僕射、右僕射,改為了左丞相、右丞相啦;南宋乾道8年(1172)也是把尚書左右僕射改為了左右丞相。元朝的時候呢,又設立了丞相一職,但是丞相權力太大,對於皇帝的權力呢,形成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到了明朝,朱元璋乾脆通過胡惟庸案,直接把丞相這個官職呀,徹底給廢除了。

那這個宰相又是怎麼個意思呢?歷史學家,祝總斌先生,給宰相呀,下了個明確的定義。他認為,只要一個官職,集兩種權利於一身,那他就可以稱為“宰相”:第一,是有,能與皇帝討論政務的“議政權”;二一個是,能監察百官執行政務的“執行權”,兩者缺一不可。按照這個標準來說呢,丞相作為三公之首,那肯定是能商量國事,能夠檢查百官,他肯定是可以稱為宰相的。但是,中國歷史上除了丞相擁有這兩項權利之外呢,還有其他的官職,也可以被稱為宰相。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尚書令;唐代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宋代的同平章事等等,都是宰相。宰相不是具體的官名, 是對於輔佐皇帝,並且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這回您明白了吧,這丞相和宰相他不是一個概念。


小勞叨叨


宰相與丞相有明顯區別,宰相大規模出現是在唐朝中期以後,丞相如果權利大也叫相國或者相邦,是一國真正政府首腦,類似現在政府總理,有自己的幕府,自己官吏,機構。而宰相只是類似參知政事,權力沒有丞相大,如果說丞相是總理那麼,宰相也就是國務委員,或者副總理。級別三品。丞相由於權力太大到東漢年間取消,改為三公錄尚書事執政,後來曹操恢復丞相職務。類似於CEO。而宰相大多數是唐朝門下省尚書令,宋朝參知政事。


高中畢業不用上知網


宰相與丞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僚首領,只有名字上的區別,宰相和丞相是不同時期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