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書畫家需比產量嗎?

bobo284465576


書畫家作品的多少不能說明其成就的大小。如果說書畫家創作的作品藝術水準高,且數量多,產生的社會影響大,那麼這樣的藝術家當然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 這樣的藝術作品才有真正的價值。相反,一些藝術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其作品毫無藝術水準,沒有創造,只是簡單的照搬塗抹、抄襲他人、重複或批量生產,其作品再多,最終也是一堆垃圾。

在當下,很多人不能夠認識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到底在哪裡?對藝術品的價值定位比較模糊,那麼,就給一些所謂的“藝術家”提供了有利的投機機會,使他們的作品可以大量批量生產,導致當下藝術市場的混亂。所以,真正有含金量的藝術家的作品,不是比產量多少,比的是藝術水準的高低。


千古絲路筆墨江山


畫家是否需要比產量?當然要比了啊!一個專業畫家,一年兩年才出一幅畫,對得起“專業”二字嗎?

是否只比產量?當然不對啦!要比畫作的質量、技巧、境界、開拓性、接受程度等等。

產量是否是最重要的?當然不是啦。剛才說了那麼一串需要比的東西,比數量都重要。

這世界上存在一種叫鄙視鏈的現象。很多人,包括畫家和其他人,都覺得畫家是藝術家,是高大尚,比別的行業高,自己得叫“老師”,別人都是“師傅”。在畫家行業內部也有鄙視鏈,什麼畫油畫的看不起畫國畫的,畫山水的看不起畫花鳥的,名家門人看不起小門小戶的等等。

其實呢,畫家首先來說是個手藝人,用畫畫這門手藝來謀生吃飯;就好比廚師,大廚們可以一面指導小廚,一面自己偶爾做幾道精品菜;可是,後廚房要都是大廚,客人不得餓死?飯店不得關門?可是畫家群體,特別容易滋生牛氣哄哄的情緒。不過,小廚就得做點小廚的事,您要不是天天多做幾道菜,飯店不得開除您?畫家不也得為民服務不是!

質量和數量,不能完全割裂開來。歷史上的大畫家,也不見得每幅作品都是精品,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質量也提高不上去。有人說,《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畫家就這一幅畫名垂青史。好,你相信張擇端、王希孟一輩子就畫這一幅畫嗎?只能說是其他畫作都沒流傳下來。畫家分為四種:一是有水平有市場,這樣的人需要絕對注重質量,不能把自己的招牌砸了,還得讓畫作逐步稀缺起來;二是有水平沒市場的,這樣的畫家還是要注重質量,但是也實在需要多拿出點畫作來打打市場;三是沒水平有市場的,這樣的畫家就趕緊多出畫作多掙錢吧;四是沒水平沒市場的,這樣的畫家,要不然轉行,要不然就趕緊多畫多練,也許還可以進步。

一個畫家追求高質量,沒問題。但是如果藉口高質量,就忽視數量,作為大畫家可能還可以,一般畫家還是勤奮一些吧。

有人可能會拿範曾老師說事,說他流水線作業,如何如何不好。可是,實話實說,國內能達到範曾對筆墨線條掌握水平的有幾個?這沒幾個。不信您就拿個丈二匹,用筆拉個線條看看,甭抬槓。範曾很多繪畫就是面向市場的,控制一下數量,但是也不能太稀缺了。而他自己畫的一些精品----近年來他手追八大,還是偶得居多。範老師算是市場、水平控制都不錯的畫家了。



長劍不出鞘


能稱“家”者比的不是產量吧!一個人們稱讚的高產畫家/作家也是用作品說話的。“高產”說明了靈感充沛,素材豐富,有強烈的創作慾望並有強大的執行力。同時,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公眾的認可。真正對自己,對公眾負責的人,對“產量”的態度很微妙。

藝術的評判標準看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際上有內在的規律可尋。藝術表達並不僅僅是自娛自樂,它是反映人類認知、思考、描述客觀世界和日常生活,並融入作者自身的理解、感悟、思想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作、修飾、改良,傳達出一種對自然/社會/生活/人生……的探索、描繪、揭示和希望。所以,作品有沒有深度,作者有沒有水平,放在大眾的眼前是高下立判的。貪圖數量,以次充好,拉人頭蹭熱度其實都是在給自己挖坑,長久看來得不償失。

社會的浮躁曾經讓藝術及相關產業走向畸形和混亂。一時間各種協會並起,大家都在寫簡歷、拉師承、曬榮譽,搶著和領導拍照。作品則是乏善可陳,缺乏亮點,很多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其結果也是大家一起進入紅海,誰也沒多分多少羹。所以,即使藝術是一種高端商品,但在創作活動上把握好和商業的平衡,可以要數量,但不要掉質量即可。

個人認為,世間沒有純粹的事,藝術也是一樣。就像貢布里希說的:“其實沒有‘藝術’這回事,只不過是一群人創作給另一群人欣賞”,深以為然,其實畫者所做的不光是展現外物,而且是梳理靈魂,是針對每個人心理上的需求開出的“藥方”。是一種高端的服務供給,所以藝術從業者如果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就得在提高自身素質上下功夫。反過來說,任何事做好了都是一門藝術,美食亦然、工程亦然、股票操盤亦然……有的私家菜館一天就供一頓飯,一桌席,而且得聽店家安排,費用也不低,但是人家那菜你在別處就是吃不著。這就是質與量的關係,有意者自己拿捏吧!


高維腦洞


但是成為大師後,只要是出自他之手的。就隨便掃幾筆。可能達到了某種高境界吧,也會被世人稱謂名作,可也一樣拍出巨價。

藏起來練筆無數,傳世紅典的也是那幾張。可能就是這麼一回事。


蜂在林


不需要,既然是什麼家了,就要看質量,不要比數量。學生除外。


馬丁藝術工作室


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再說了物以稀為貴,數量氾濫了、稀有度就小了!


愛聽鋼琴曲的拿破崙


洛陽紙貴因其精,唐詩萬千留三百。


馮雪晨2009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真能孤篇尚且壓全唐?多多氾濫啊😂


楠江游龍


不是比的產量,而是成了“家”以後,產量會帶來豐厚的財富。這是個社會問題,不用羨慕嫉妒恨。


天一mn


怎麼說呢,可能是由於物依稀為貴的原因,很多人認為產量並不需要太多,但是我認為,如果自己的水平夠高的話,產量不產量的根本不重要,只要是你的,都會很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