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殺岳飛?

阿爾卑斯山下的水


趙構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害民族英雄岳飛,為的是向金人乞和;同金人卑躬屈膝地議和,目的為了做一個哪怕是低人一等的皇帝,哪怕是偏安一隅,苟延殘喘的皇帝。王權富貴,是趙構做一切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誰,只要阻擋了他邁向王權富貴的腳步,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舉起屠刀,無論這個人是張俊也好,韓世忠也好,劉光世也好,都將如此,遑論名位和地位都不如上述將領的岳飛。

趙構的複雜經歷,讓他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內心。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個兒子,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無論在國計民生方面,還是在外交軍事上,趙構都沒經歷過什麼大事,也沒處理過什麼大事,更沒組織過任何軍事行動,所以,富足的生活和顯貴的地位,讓他有著由此帶來的優越和驕傲。

然而,他那隻好享樂、不理朝政的混蛋老爸宋徽宗趙佶,當金兵把遼國打得東奔西突、四處逃竄之時,卻突發奇想,怎麼不能聯合金國將宿敵遼國給滅了呢?於是,繞道海上,向金國提出聯合滅遼,遼國滅亡後,宋朝給遼國的進貢,都給金國,宋朝只要燕雲十六州,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金國怎會不同意?這就是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

但可笑的是,宋朝在損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戰爭後,卻每每被動,打不贏,承諾攻下燕京,最後還是金國出兵一起才攻下。遼國終於滅亡後,金國卻只給了宋朝一個燕京的空城。可以說,聯金滅遼,宋朝沒有撈到絲毫好處,還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僅如此,在聯金滅遼中,宋朝還自露其醜,不但毫無信義,其軍隊也不堪一擊,這讓金國看到了極大的誘惑,遼國一滅亡,金人的鐵蹄就踏上了宋朝的領土,短短兩年就滅亡了北宋,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北去。

趙構在北宋滅亡的過程中,大受驚嚇。好在最後因為在外組織軍隊,僥倖逃脫了金兵的俘虜,他父兄被俘北去後,他就在南京應天府自立為皇帝了。金兵本來立了張邦昌這個偽楚皇帝,聽說趙構又自立為皇帝,便馬上調轉馬頭,再次南侵了。他們發動了名為“搜山檢海”的斬首行動,趙構逃到哪,他們就追殺到哪,追得趙構急急如漏網之魚,殺得趙構忙忙似喪家之犬,趙構從應天府一路南逃,經鎮江、揚州、杭州、江寧、越州、明州、昌國,又逃到海上。一路被追殺,他不僅嚇破了膽,而且嚇破了蛋,後來真的喪失了生育能力。

你說一個嚇成這樣的人,他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一者平安,保命;二者皇權,承認他南宋皇帝的合法性。如果爭取到了這兩條,哪怕叩頭喊爺爺都會同意。

所以,嚇成殘障的趙構,對金兵傳話、寫信都是跪著的姿態,1129年秋,他逃到江寧府時,曾經給當時的金軍左副元師粘罕寫過一封信,他在信中有過這樣的話:“自汴城而遷南京,自南京而遷揚州,自揚州而遷江寧,建炎二年之間,無慮三徙。今越在荊蠻之域矣,所行益窮,所投日狹,天網恢恢,將安之耶……伏望元帥閣下,恢宏遠之圖,念孤危之國,回師偃甲,賜以餘年。”這已經是跪求了。

所以,後來向金乞和,必須收兵權時,岳飛不贊成他的投降政策,不配合他的求和安排,便遭到了趙構最直接的清算,殺一個岳飛的頭,堵全軍將帥的嘴,於是,岳飛死了,求和成了,最後,趙構將行在安置於臨安,坐穩了皇帝的位子。


帝國的臉譜


從趙構的視角來看,岳飛不得不殺,必須要殺,不殺不行。

有兩點理由:

一、宋室南遷後,可用的人財物力都不多,趙構擔心岳飛名聲暴漲後,有要挾朝廷的危險。

北宋本身得國不正,趙匡胤辜負後周世宗柴榮的恩情,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江山。所以有宋300年,一方面強調“不殺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極力壓低武將的權威、權力和地位。

然而,北宋的意外滅亡使得趙構不得不依賴岳飛、韓世忠、張浚等統兵大將。可是,趙構心中的隱憂就是:岳飛等人久握重兵之後更加跋扈難制。

早在張浚和趙鼎為相期間,就一直蓄謀壓制岳飛等人的勢力,但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等到秦檜為相後,又私下密報趙構,稱,只有張家軍、韓家軍、岳家軍等,“諸軍但知有將軍,不知有天子。”

岳飛年少成名,32歲就已經是節度使,幾乎和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一樣。

相比較而言,南宋偏安江南,趙構更加沒有趙匡胤的能力,所以他尤其擔心岳飛跋扈難制要挾朝廷。

歷史上,東晉的恆溫、劉裕,通過北伐樹立名聲,打造奪權班子,都是趙構不得不擔心的先例。

二、岳飛是鐵桿的還都汴京派,然而趙構只想偏安杭州,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在南宋朝臣當中,岳飛是鐵桿的還都派、迎二聖派。紹興十一年,完顏宗弼南下侵略的時候,岳飛給趙構上奏稱,“虜既舉國來寇,巢穴必虛,若長驅京、洛”的上策。

然而,岳飛的提議並不符合趙構的心意:一方面是從私心來講,他並不是法定繼承人不願意回汴京,另一方面趙構本人的氣質就是毫無進取之心,逍遙偏安最符合他的心意。

此外,從客觀實力來講,金國據有當初遼國全部領土人口,又控制北方中原,因此南宋只能守住江南,並不具備恢復中原,繼而守住的實力。

就趙構的南宋而言,朝廷手中的資源其實相當有限。因此,他並不願意順從岳飛的願望,而揮霍浪費僅有的資源。

其實,不僅僅是趙構一個人,就既得利益階層而言,誰願意放棄剛穩定下來的固有生活去焦土抗戰呢?

南渡,在史書上就是兩個普通的漢字。也許後人說一句死國死社稷容易,但當時的人,可是連子孫家廟都要扔了逃命的,誰願意再去冒著顛沛流離的生命風險再來一次?

結論:岳飛被殺,也許是歷史上最大的冤案,但其實是當時當地最合適、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這,就是趙構一心要殺岳飛的原因。

謝謝閱讀,歡迎點贊並在文後分享您的觀點。


小奔說史


抗旨畏敵,1140年抗旨不支援順昌,不去對抗金主力,避開金主力跑去“收復失地”佔了河南幾座城,等金國一反攻,又抗旨逃跑,丟失河南全境,1141年又抗旨畏敵“逗留不前”,不去斷金兵退路,讓南宋損失六萬精銳。1141年丟了兵權3月給個樞密副使,4月就提議放棄淮西,7月讓御使彈劾,丟了官職,8月就謀反,這樣的犯罪分子,任何朝代,任何皇帝都是必須殺的。

岳飛是經過大理寺審理兩個半月認定罪行,刑部合議認定罪名,高宗皇帝親旨賜死的犯罪分子。

岳飛抗旨畏敵有高宗皇帝親筆手諭做證據,大不敬有岳家軍統領王貴,董先,傅選,王俊等親自到大理寺指證,謀反案有岳家軍十多名將領揭發做證,又有同案犯孫革,於鵬,王處仁 蔣世雄等六人招供認罪,是證據確鑿鐵證如山的危害國家的犯罪分子。

岳飛是高宗皇帝親手提拔起來的心腹,在高宗皇帝強勢提拔下,岳飛才憑據打偽齊那點微不足道的戰績,升兩鎮節度使。此舉還引起滿朝文武的不滿,多虧岳飛左右逢源才化解危機,高宗皇帝為什麼提拔岳飛,真是岳飛戰績斐然?並不是,高宗皇帝提拔岳飛和劉錡,是為了分散兵權。北宋滅亡,南宋初立,國家法制廢弛,基本次序都沒有恢復,軍隊都掌握在吳璘,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幾個軍閥手裡,南宋政府對軍隊控制非常困難,所以才想通過分散兵權培養自己的親信,要說1140年岳飛抗旨行為,不但破壞掉高宗皇帝在順昌徹底擊敗金主力的計劃,又抗旨畏敵丟失河南。讓高宗皇帝對岳飛失望。

那麼殺岳飛的想法起於1141年的淮西戰役,1141年正月金國進攻淮西,高宗皇帝親自指揮,讓張俊和劉錡正面對抗,韓世忠側擊,岳飛斷金退路(南宋唯一的騎兵部隊在岳飛手裡),中央衛戎楊沂中完成最後致命一擊,結果,韓世忠按兵不動,岳飛抗旨離前線還450裡“逗留不前”,高宗皇帝連下十五詔,岳飛於戰役結束都還在400裡外“坐觀勝負”結果,是張俊和劉錡在柘皋擊敗金兵,但在追擊途中反被金兵埋伏,張俊和楊沂中損失六萬多精銳之師,高宗皇帝的御林軍也全軍覆沒(這也就是楊沂中請旨監斬岳飛父子的原因)。正是這場戰役使本來軍隊就不到北宋五分之一的南宋根本無力再戰。也使高宗皇帝對岳飛和韓世忠徹底失望。高宗皇帝清楚認識到憑各軍閥各自為戰,根本打不過金國,所以高宗皇帝在戰役結束,就以犒賞柘皋大捷的名譽,調張俊,韓世忠,岳飛回京接受封賞,實際上是奪了他們兵權,在高宗皇帝完成軍改的問題上,張俊是積極主動配和 (張俊交兵權時人馬不足三萬,可以看出淮西戰役損失慘重,這成為後人汙衊他吃空餉的藉口),韓世忠雖然悶悶不樂,但也知道自己任性的結果很嚴重 ,並沒有任何出格的舉動,反觀岳飛就不一樣了,不但把軍隊交給張憲(1136年岳飛擅離職守跑廬山“守孝”,就是把部隊交給張憲,張憲就明目張膽拒絕把部隊交給朝廷派去接管岳家軍的大員,從而,逼的高宗皇帝不得不連下三詔,請岳飛官復原職)而且,還用兒子岳雲替換掉朝廷指定的接班人王貴(這就是王貴支持王俊告發岳飛父子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穎昌戰役,岳飛指揮失誤丟失穎昌,反而想處死王貴,推卸責任)。

1141年4月剛剛當上樞密副使的岳飛,居然提議放棄淮西地區 動搖軍心,被高宗皇帝降職為節度使(空職)5月因為不滿岳飛的所作所為,御使們紛紛彈劾岳飛“逗留不前”“稽期不援”等的五大罪行,岳飛丟了所有官職 (高宗皇帝還是留下一個觀復使的虛職讓岳飛領養老金)。7月岳飛不顧每月必須到朝堂報到的規定,領著兒子岳雲回了老家,8月岳家軍副統制王俊到岳家軍新領導王貴處,實名舉報岳飛父子夥同張憲竄通岳家軍統領準備“舉兵襄陽”逼高宗皇帝還岳飛兵權和官職,雖然沒有推翻南宋政府的企圖,但是,按南宋法律,就是謀反。雖然,關鍵證據被張憲燒燬(岳飛寫給張憲的親筆信),但是,有岳家軍統領十多人指認看到過書信,而且,岳家軍孫革,於鵬,王處仁,蔣世雄等六人也招供認罪。雖然岳飛因為關鍵證據缺失,沒有被以謀反罪處死,但是,所有證據指向都和岳飛脫不了關係。

岳飛防區襄樊,主要戰功是打偽齊和鎮壓農民起義,根本就沒和金主力打過,抗旨畏敵消極避戰一直躲著金主力,1140年金主力圍攻順昌,高宗皇帝下九詔命令岳飛去支援順昌,去對抗金主力,岳飛抗旨跑河南“收復失地”佔幾座空城也就是所謂“連戰連捷”。等金兵一反攻,岳飛又逃跑去了順昌。

所謂“郾城大捷”和“穎昌大捷”也不過是趁劉錡在順昌擊敗金主力,跑郾城一代“收復失地”被金兀朮手下韓常一萬五千人爆打一頓。面對剛剛在順昌被劉錡擊潰的韓常(岳飛奏摺裡的韓大王)一萬五千人進攻,岳飛僅能保郾城不失,面對駐紮在郾城和穎昌之間臨穎的金兵,岳飛同樣無能為力,不但在小商河被金兵全殲楊再興,吳林,王蘭等六將,還被金兵佔領戰略要地穎昌從容撤軍。金兵還是在劉錡來到金兵側後主動撤退。

所謂“第四次北伐”沒有任何戰果,只不過在金兵到來前佔領一個多月時間。所謂“郾城大捷”戰果“獲馬兩百騎”(岳飛《敗龍虎軍捷奏》),所謂“穎昌大捷”戰果“殺金兵五百”(王貴《穎昌大捷奏》)。這就是岳飛抗金最大的戰果,1141年淮西戰役,高宗皇帝連下十五詔,命令岳飛北上抗金,岳飛抗旨畏敵離前線450裡,就“逗留不前”到戰役結束都還在400裡外“坐觀勝負”,再以後,岳飛就丟了兵權。

岳家軍班底是岳飛在馬家渡臨陣脫逃後,跑到宜興當土匪時的幾千土匪,主力是投降的偽齊軍和收編的農民起義軍,根本沒有戰鬥力,高宗皇帝也從來沒有把岳家軍當主力用,放在襄樊只是為了對付偽齊和鎮壓農民起義,打這些戰鬥力最弱的角色,1139年金兵進攻南宋,到1140年5月,高宗皇帝才派岳飛支援順昌,金兵連續和吳璘,韓世忠,張俊,劉錡做戰半年多,早已經是強弩之末,這個時候才派岳飛出場,結果,還是丟了河南。1141年派張俊和劉錡正面對抗金兵,韓世忠側擊,派岳飛斷金兵退路,想由中央衛戎的御林軍楊沂中部,完成對金兵的最後一擊,結果,韓世忠按兵不動(最後才參加擊退金兵的戰鬥)岳飛“逗留不前”,到戰役結束都還在400裡外“坐觀勝負”以至於張俊和劉錡在柘皋擊敗金兵取得“柘皋大捷”,在追擊途中反被金兵埋伏,南宋損失六萬多精銳,連高宗皇帝的御林軍楊沂中部都全軍覆沒(這才是楊沂中請旨監斬岳飛父子的原因)。

岳飛在穩固南宋初期打偽齊和鎮壓農民起義,確實是功不可沒,但在抗金來說,可以說是民族罪人。


曉風2016


不說古代,就說現代社會。文官統一領導武官。去發達國家看看,國防部長都是文官,像美國陸軍部長,海軍部長都是文官,武官必須接受文官領導,對於不聽話的武官,文官可以撤換掉。再回頭說宋王朝,宋的建立就是武官奪權,趙匡胤,所以宋王朝一建立,就杯酒釋兵權,文官領導武官制度也是宋王朝建立的。岳飛,12道金牌才召回,哪個武官這麼牛,12道聖旨才能奏效,如果你是趙構,你會不會暗示下面調查岳飛,就算岳飛一心忠君愛國,11道聖旨抗旨不尊,這已經是欺君之罪了,欺君殺你完全夠理由。中央集權的專制怕的就是武將造反,11道聖旨不尊,誰知你造不造反,先殺了再說。維護統治最重要。


風吹古城698


現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和不明真相的人,眾口一詞,都覺得南宋朝廷殺岳飛,皇帝趙構是主謀是元兇,秦檜只是幫兇,以此來減輕秦檜的罪惡。

其實趙構是很喜歡岳飛的,對岳飛的才幹很認可,把個岳飛從一般的偏將,一步步提拔為南宋高級將領,時常還獎勵岳飛,還賜岳飛戰馬,自然岳飛對趙構也是很感恩忠誠的,這樣的君臣關係,趙構為什麼還要殺岳飛?岳飛在頭年臘月二十九日被冤殺在風波亭,趙構到次年正月初四才知道,他當時是非常吃驚非常痛心非常婉惜的。從內心來說趙構不想殺岳飛,可現在呢不少人都覺得殺岳飛趙構是罪魁禍首,他們的理由無非有以下幾點:其一害怕岳飛擁兵自重。有宋一朝重文輕武,最怕武將專權。岳飛領的軍隊叫岳家軍,金國人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自己也提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虜掠”的口號,岳飛又不貪財好色,試想想這樣的人這樣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深得民心,如果將來造起反來,來個黃袍加身,怎麼得了,因此遭高宗忌諱,是殺岳飛原因之一。古代作戰,主將帶領的軍隊,都是打著主將的姓氏,容易被人稱為某家軍,很正常的事,南宋當時除了岳家軍,還有韓家軍、張家軍、吳家軍等,明朝也有戚家軍,這是軍隊的藩號,就像現在的第幾軍第幾軍一樣,有別於其他軍隊。只是因岳飛的緣故,岳家軍也才出名了,其實都是朝廷的軍隊,沒什麼特別的。是趙構一手提拔的岳飛,岳飛自然對趙構忠誠。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岳家軍正在乘勝收復失地的關鍵時候,朝廷為了與金議和,調岳飛回朝,而且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飛趕忙就安排好軍隊回朝了。這時候朝廷對岳飛有疑忌,完全可以用明升暗降的辦法奪了岳飛兵權,沒必要非要將其殺死。更何況有個能徵貫戰的岳飛放在那兒,作為國家安全憑依,一旦有不時之需,也可以隨即拿起來用啊。因此就此一點,不足作為趙構殺岳飛的原因。其二迎取二聖還朝。有人說岳飛提出了打到黃龍府,迎取二聖還朝。一旦岳飛把徽、欽二帝迎回來,還有趙構什麼事?這就犯了趙構忌諱。各位不想一想,正是徽、欽當朝時,才導致了北宋滅亡,造成了讓宋人永久倍感恥辱倍感心痛的靖康之恥,丟盡了祖宗的臉,岳飛如果把二位迎回來,必定會大敗金國,或滅了金國才能達到的事,一雪前恥,這可都是在高宗領導下取得的。二帝回來還有臉再登帝位?群臣百姓還允許二位重新掌權?迎回二位能安排他們有個地方養老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岳飛只是收復了江南部分土地,滅金國、迎二聖還是沒影的事呢。😊趙構會為這些恨岳飛殺岳飛?其三岳飛奏請立太子,摻和皇傢俬事。岳飛奏請立太子,是皇帝家事,也是國家大事,試想想,當時南宋小朝廷正處風雨漂搖之中,任何突發事件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國家有了儲君,也是以防萬一的,一片拳拳之心,趙構豈能不知,沒必要因此對岳飛動殺心。立不立太子,是趙構的事,岳飛再請,趙構不理不立就行了,岳飛又能怎樣?其四有幾次岳飛使小性稱病回家以此表示對朝廷調度的不滿。同朝為官,在一個單位工作,哪有盡如人意的?哪能沒點摩擦?只要最終不影響大局、不影響工作正常進行就行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作為皇帝,趙構見得多了,何況南宋正處存亡關鍵時期呢,決不會因此對岳飛動殺機。

綜上所述,趙構是不會主謀擅殺有功大將岳飛的。那麼誰最想讓岳飛死呢?岳飛死對誰最有利呢?毫無疑問,岳飛死對金國最有利,金國最想殺岳飛;作為私通金國的宰相秦檜,嫉妒岳飛立功,為了滿足金國的意願,遏制打擊主戰派在朝的權勢,清除異己以達到議和的目的,也最想殺一敬百,讓岳飛死;作為畏金如虎一心想得到安穩的趙構,在秦檜等奸臣的讒毀恫嚇下,迫不得已,也只能犧牲岳飛了。因此,謀害岳飛,趙構是迫不得已,金國是主謀,秦檜才是元兇罪魁禍首。


sunjin72976689


岳飛字鵬舉南宋著名軍事家,文武狀元,關於岳飛為什麼被趙構被殺我認為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1首先我們來講當中南宋朝廷在初期被金兀朮搜山填海被趕的到處跑,這個時期岳飛做出了傑出貢獻,收復了大片失地,有些功高蓋主的味道,收復的城牆上,插的是嶽字棋,而不是宋字旗,軍隊號稱岳家軍。當時岳飛的總兵力在20萬左右而南宋總兵力40萬這完全俱備與南宋分廷抗禮的實力,站在皇帝角度講你咋知道這些失地最終歸誰


2岳飛個人做為一個武將,那就該做武將該做的事,他老管皇帝如何立儲的事,明明知道皇帝不能生,而你小子功勞那麼大老想著立儲的事,想幹嗎,這本來就犯忌



3岳飛一心想迎回二聖直搗黃龍,那好真完成了這些,趙構該何去何從,趙構集團會被清洗嗎,還有二聖會不會成為岳飛傀儡。

4岳飛個人性格判逆皇帝讓他出兵抗敵結果他這小子,以老孃去世回家訂憂三年拒絕,這從後來皇帝要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回也可以看出


5經過多年的戰亂國家需要休整,戰爭對社會破壞太大了,而且金朝對南宋態度有轉變,主和派上了上風


笨箐


殺岳飛的原因很簡單。

臣構不想折騰了,直接放棄治療地上一躺,就想守著半壁江山享樂過一生。當他判斷自己基本安全無虞之後就為了議和不顧一切了。


殺了岳飛之後,劉琦吳璘等南渡中興諸將也基本上把趙家官家看透了,大家都地上一躺開始賴皮,吃喝玩樂把自己折騰死了。你趙家自己的天下都不急,我急個屁。

岳飛死的窩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太老實,作為臣子的人格太完美了。哪怕不比曹操,他要是有點桓大司馬"生不能五鼎食,死亦當五鼎烹"的跋扈勁,以趙構軟弱性格估計反而投鼠忌器不敢動他。

總之,趙構和岳飛兩人的性格都有缺陷。

趙構的缺陷在於此人就是個絕對的爛人,毫無基本的自尊和道德觀念。

岳飛的缺陷在於他太完美了,道德上忠誠,實務上靈活,既能團結同事,又聽從領導安排。他要是個刺頭兵痞反而能保命。



蔣翰禹


此回答大有移花接木、嫁禍於人的不可告人目的。陰險謀害岳飛的兇手是秦檜、不可由你胡亂轉禍於趙構!岳飛被害於先年除夕臘月二十九、趙構於次年正月初四才知實情、當即大驚失色、哀痛之極。實屬啞巴吃黃連、有口不能說。因當時背景所為;無可奈何。只能說明趙構貪圖安邑享受、無所作為罷了。叛徒、內奸秦檜才是謀害岳飛的元兇;秦賊被俘於金後、貪心怕死、經不起兀術的許諾;與敵方宻謀、承諾里應外合謀殺本土之棟樑、皆因敵方之強悍、昏君趙構聞風喪膽、加致奸賊秦檜挑撥教唆。趙構只得聽之任之;任歷史特大罪魁秦賊胡作非為。才引起奸臣毀滅我方國家的擎柱、人民的靠山。反問提出此種黑白顛倒的問答、意圖何在、具備了什麼目的?唯恐我美好中華英雄輩出、前赴後繼嗎?


王名狷


關於岳飛的死因,說法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莫須有”。

有人說岳飛之所以死,是因為秦檜為首的求和派為了討好金國;

有人說岳飛之所以死,是因為他想迎回二帝,威脅到了宋高宗;

有人說岳飛之所以死,是因為他參與到了立儲之爭,犯了忌諱;

當然每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這裡就說說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岳飛之所以死,源於三個字“岳家軍”。

岳飛是宋高宗殺的,只憑秦檜還做不到一手遮天能自己做決定殺掉岳飛這樣的將領,除非他真是金國奸細,幹掉岳飛之後,馬上投奔金國,但實際並非如此,所以殺岳飛的幕後必然是宋高宗的授意,至少是默許;

其次,岳飛是因為要迎回二帝才被殺的嗎?顯然不是,岳飛的朱仙鎮大捷也不過僅僅打到了原北宋首都開封附近,離把金兵趕出原來的宋境都還有千里之遙,而離囚禁二帝的五國城(在黑龍江)就更遠了,再說了南宋與金的交鋒,是整體國力的比拼,一支岳家軍並不能從整體上扭轉南宋與金的格局,迎回二帝遙不可及,宋高宗會為了這麼遙不可及的目標殺手下重將。

再說,退一萬步講,哪怕真的做到了,把金兵驅逐出去,甚至一直打到五國城,迎回了二帝。若是宋高宗真的做到這點,他絕對是宋的中興之君,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將直追秦皇、漢武這樣的大帝。而二帝是什麼人,亡國之君,你認為憑兩個已經過氣亡國之君,會對這樣一箇中興之主的地位構成威脅,二人當初的心腹早已不在,朝野全是高宗心腹。參考一下土木堡之變被俘虜又被迎回的明英宗,他被俘虜才多久,回來後一樣得皇帝死了才有機會,這還是于謙不願意管事情沒把他怎麼樣造成的。

所以迎回二帝殺岳飛是不可能的。

所以岳飛的真正死因個人認為就是“岳家軍”。

金兀朮有“撼山易 憾岳家軍難”的說法,可見當時岳家軍的稱號就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就是我們現在叫來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然而宋代由始至終,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就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軍權歸於皇上,不只是宋代,各個朝代都是如此。

岳家軍,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嚴重帶有岳飛個人印記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恐怕聞風喪膽的不只是金軍,宋高宗恐怕也座不安穩吧。

所以一旦局勢穩定,為了防止武將這些藩鎮擴大化,為了防止軍心軍隊不受控制,岳飛就必須得死了。

在宋高宗來說,如果岳飛死了,岳家軍戰鬥力不受影響,那麼岳飛可殺可不殺,殺了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反正沒有太大的影響;

如果岳飛死了,岳家軍戰鬥力不受控制,直線下降,那麼岳飛就必須死了,說明這支軍隊除了岳飛誰也駕馭不了,對於統治者來說不是自己能駕馭的一支強大的軍隊,那是絕對不能夠接受的。

特別是岳家軍還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民心啊,是誰想籠絡就能籠絡的,不知道自汙,結果就只能迎來莫須有了。

其實有個對比,同樣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後來剋扣軍餉,弄得軍心渙散,戰鬥力下降,結果他反而得以善終,為什麼,因為他不得軍心民心,不可能威脅到宋高宗,他的軍隊也不可能被稱為“韓家軍”

韓世忠的聰明,就聰明在他自己幹了一些事情把把柄交在了宋高宗的手裡,宋高宗有了把柄自然好管他。

岳飛失敗在,做了這麼多犯忌諱的事情,岳家軍被人叫了千年,都不覺得有問題,他自己也沒有發現。而且最大的問題正是那個“莫須有”,當你的老大,想要整治你的時候,竟然發現找不到罪名,這其實對你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沒有把柄其實就是最大的把柄,最不能忍受的把柄。

於是岳飛因為岳家軍死了,而韓世忠活了下來。


葉飄刀


岳飛,作為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宋高宗趙構在臨安(杭州)偏安主要依重的四大將領之一,為什麼要用“莫須有”之名,殺害岳飛,自毀長城呢?掘見有四點,以供大家共同探討!

第一,岳飛死於重文抑武的宋朝傳統觀念。宋太祖趙匡胤是後周節度使,手握重兵,一夜之間黃袍加身。奪取全國政權後,趙匡胤乾的第一件事是“杯酒釋兵權”。使大宋一直是文官監軍統軍,武將被壓制。無論是“岳家軍”,還是“韓家軍”等,都是宋皇帝心中的一塊石頭。

第二,岳飛是主戰的犧牲品。自宋神宗以後的宋朝皇帝是不求上進,只求和和偏安。先後有“澶淵之盟”,“聯金抗遼”,“聯蒙抗金”等,妄想用一紙“盟文”和銀兩、綢絹等,抑制北方遊牧民族對富饒大宋的唾涎。

第三,岳飛的激進作法加大宋高宗的猜忌,是最大根源。前有部分臨陣抗金將士譁變,後有十二道金牌招不回的抗旨。使宋高宗心有忌慮的想法加重,試想這家軍、那家軍,哪一家是“皇家軍”呢,害怕岳飛據北擁兵做大,或效仿太祖之法,那就是完全失控了。

第四,岳飛“收北疆,迎二聖”的想法與皇帝想法有孛。在岳飛、韓世忠、張浚等人被剝奪軍權,部眾也交由他人掌控後,岳飛在宋高宗、秦儈等人眼中是“不安份的”,經常有書信與兒子、女婿商議“軍機大事”,這又觸動了高宗的敏感神經,加上主和派秦儈等人的煽動。宋高宗動了殺岳飛以鎮諸將“北上抗金”的熱望。

岳飛是南宋無能朝廷的犧牲品,也是中國史上最難述評的一個悲劇。當然,歷史會記住岳飛這一偉大英雄!

撥開歷史塵沙,還原歷史真相,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