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教育工作者,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的時候,還能擔當起教育的責任嗎?

月夜秋涼857


我認為,當一個教育工作者把學生分為高低不同層次,與他是否能夠擔當教育責任,並沒有直接關聯。

第一,作業分層、走班教學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發展。

現在其實很多學校,都對學生進行作業上的分層。研討如何來設計分層作業,幫助各層次同學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這樣做的初衷是很好的。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夠跳一跳摘桃子,做符合他最近發展區的練習。

比如數學學科,基礎薄弱的同學多練計算,基礎紮實的同學多做辨析題綜合題。

比如英語學科,詞彙量少的同學有適當的抄寫、家默作業,基礎紮實的同學留出時間攻克完形填空、作文等難度較高的題型。

相較於面對全體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來說,分層作業更有個性化,針對性。

免於讓基礎較弱的同學對中等難度、高難度題型無從下手。同時避免了學習成績比較優異的同學,花費過多的時間在基礎題型上,沒能練習拔高型題型。

小學學生的分層並沒有那麼明顯,並且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比如把題目分成A、B、C三層,題目難度依次增加。要求全體同學完成A級,儘可能的完成B級,C級選做。

初中學生由於有考試有排名,甚至有畢業班區內的診斷性測試。排在前20%的同學,和排在後20%的同做同樣的作業,肯定不合適。

初中的分層是明面上的。並不是說他在後面幾個層次的同學就是都不好。而是根據分層給學生設計更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教學、練習。

很多畢業班還實行走班制。在一天常規的學習結束後,讓年級中A層同學集中在其中一個班,B層的同學集中在另一個班等。

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每天有1~2節走班課程。有的是按照學科來分層。同一位學生理科在A層班,文科在C層班級也是有可能的。

當C層的科目進步到了B層,那麼接下來走班課程可以到B層班級去聽課。

第二,不能帶有色眼鏡看學生。

但對學生的行為規範、品德品行分層就不合適了。

教育工作者不能戴有色眼鏡看學生。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也許調皮搗蛋,也許不遵守校紀校規。但正由於他們未成年人的身份,一些行為顯得有些不懂事,有些幼稚,也是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正面引導。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絕不能夠單單以學習成績為標準,對學生進行粗暴的分層。認為差生一無是處,認為只要成績好就是各方面都很優異,這都是不恰當的。

有這樣偏見的老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無法擔當起教育責任。

總結

綜上所述,我認為,當老師把學生分成不同高低層次,與能否擔當起教育責任,並沒有直接關聯。

你同意我的看法嗎?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Wunei媽媽微課堂


教育工作者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還能不能擔當起教育的責任?正因為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才是真正的教育擔當,才是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教師!

其一、課堂教學分層兼顧學生。

人天生就是有差別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一個班級的學生,雖然都是相同的老師教的,但是學習成績永遠都是有差異的。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分層教學,通過設計不同目標採取不同措施,達到讓全體學生都學有所得。

其二、分層佈置作業,儘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吃飽,不餓不撐。

老師除了課堂上分層教學外,對於不同學業基礎的學生,可以佈置不同的作業。這樣,優生不餓,差生不撐,所有的學生都能通過個性化的作業,使所學的新知得到鞏固和發展。

其三、分層組織活動,促進發展最大化。

學生在學校除了課堂外,還會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等。學生參加什麼社團,取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自身特長,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指導。這也是一種分層,讓學生找到自己最恰當的位置,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以上說的是必須分層,下面再說說絕對不可以的分層。我們說應該分層教學,必須分層教學,這是從教學的角度來說的。但是,從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方面來說,是絕不可以分層的。

老師對全體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的長相、性格、成績、家庭背景等,而厚此薄彼。有些時候,老師總是會偏愛成績好的學生,這一點還能忍受。如果老師總是偏愛家庭背景好,家長有權勢的學生,那就不是合格的老師,而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

老師在人格上應該尊重學生,不挖苦諷刺侮辱學生,這樣,才能樹立起老師的威信,才能贏得學生心底裡的尊重。


當代師說


因材施教到任何時候都適用,當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層教學和指導,使學生得到提高。學生確實存在差別,學習習慣不同,對知識悟性不同,學習態度不同都施加一樣的教學,那這些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便會吃不飽,落後的學生跟不上。如果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教學,那就會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步步為營,逐漸變得更加優秀。

至於具體方法,則可分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分別給予不同內容,不同方法的教學,使得教育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對這樣的好老師,應該好好表彰,樹立典型,推廣開來。讓更多孩子受到這樣的優質教育。


殘月散人


題目的表達有點不太清晰,我對題目的理解是在分層教學的情況下,教育工作者是否能擔起教育責任?


如果問題是這樣的話,那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那就是教育工作者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擔起教育的責任,這與分層教學無關。

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保持一種責任心,這是職業的基本操守和準則。



但這個問題既然提到分層教育,似乎另有所指。如果這個問題想討論的是關於分層教育這種教學方法的公平性的話,那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回答。


分層教學法有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把它運用到教學中是沒有錯的,問題在於每個教育工作者是否有真正的瞭解分層教育法並準確的執行。


老實說我認為現在很多學校實行的分層教育法根本不是真正的分層教育法,而是一種帶著等級區分和歧視的毒瘤。


有些學校把差生,中等生,優等生分類,差等生一個班,中等生一個班,優等生一個班。在教學資源上的分配也是極不合理,優等生的師資一般都是學校的優秀教師,在一些硬件設施上也是分配不公,例如優等生使用更好一點的教室等等。


其實這種教學方法不單是將學生分類,也對教師進行了分類。教優等生班的老師往往會更加有名氣,也備受家長尊重。而有些老師也會因為被分配到差等生班而感到掉面子,也不認真教學,沒有在教學上花心思。


但實際上差等生因為學習能力和知識積累薄弱,更加需要好的老師和教育資。


當然這種類被異化的分層教學法不是沒有人知道它的壞處,但從總體上看,這種方法還是提高了升學率。兩權相害取其輕,對某些人來說,升學率才是重要的。


我們認為學校是公平的競技場,考試是公平的競爭。但事實,它有些殘酷。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這世界也許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我們仍舊要為之努力。


樂之研學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對待學生應該“因材施教”。用現代的教育觀念理解,就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給予設計不同的教學解決方案”。從教育的層面上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目標,但是對於現代學校裡成百上千個學生顯然不適用。所以在學習上將學生按照智力水平、接受程度、現有成績等標準分成不同的層次,給予不同方式的教學,就成為一個相對摺中的教育方式。

在一些西方國家,如果公立學校的老師發現學生的智力水平(過高或過低)不適應學校的教學方式,也會建議家長將孩子轉到更合適的私立學校去讀書。至少目前來看,這是對學生更加負責任的一種做法。

所以,在學習方面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案,完全不是問題。問題是教師能否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首先,“分層次”的依據是學生的客觀情況,而不應是教師的主觀判斷。

其次,“層次”不等於階級,不同的層次只體現在教學方式的不同,而不應體現在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注度等其他方面。

最後,對於因“分層次”所導致的部分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教師應積極關注、及時發現、並給予一定的疏導。

以上。


育兒看過來


能與不能個人說了不算!

教育遇有困境需要去嘗試去創新,同時也應該允許在監督審核的情況去犯錯,這也正是改革的代價。如果我們一邊埋怨對教育現狀不滿;一邊卻對教育創新和嘗試進行評判打壓,這樣誰還敢去為改變現狀去嘗試!

好再回過頭來談一下個人對分好壞班的優點和壞處。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分好差班還是在追求升學率的驅使下做出的被動選擇!好處是可能提升升學率激勵後進向前進營造好的學習氛圍。而相反卻會形成兩極分化,差等生環境不追求上進,想追求上進的無門路,有門路的靠關係,拼經濟最後又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

特別是錯誤價值觀的形成,是對學生最大的傷害!做可以做但如何避免形成對比錯誤的價值觀,規避不利因素做到公正教育,無私教育。讓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安心教書育人!


國強德武


“分層教學”即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升。

這樣的分層教學模式自然是有一定的益處。首先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採取分層教學能夠很好地實行“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選擇最適合其發展的教學方式,能夠最大地實現人的發展。其次,採取分層教學,能夠提升課堂的課堂的效率,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能夠迅速吸收基礎知識同時再深化拓展,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則能將基礎知識慢慢落實,使課堂的有效時間大大增加。

但同時分層教學也有許多的不足。最為明顯的就是,按照成績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的班級從某個方面來說本就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學校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之中也有著些許自負自傲的學生存在,他們對普通班的學生出現看不起甚至歧視等心理的出現;而被分在普通班的學生,有的則會出現自卑的心理,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出現“人生無望”這樣消極的思想。甚至有的學校給優秀班配備較普通班來說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若有如此,即使在學業成績上因材施教,總體來說也是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


勁草雲


由於題主語焉不詳,我猜測一下,題中所謂“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可能是指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潛力進行排隊分層。

如果猜的不錯,我可以負責地回答題主:這正是教師“擔當起教育責任”的具體體現。將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層管理,是為了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原則,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成才。這也是教師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具體體現。

這有什麼可質疑的嗎?

我再進一步猜測,提出這個問題的可能是一名中學生。他還可能是由於學習成績欠佳,感覺受到了不公正對待的對待,甚至遭受了白眼。

如果真的是這樣,大家都曾經做過學生,我非常理解這種類似屈辱的感受和鬱悶甚至憤懣的心情。生活中誰不想處處得到別人的尊重,誰不願時時受到他人的青睞,但是現實與理想總有落差。

據統計,全國範圍內初中生能夠考入普通高中學習的,不到60%;高考錄取率約在80%左右。也就是說,全國的中小學生中將來能成為大學生的,比例不到總數的一半。而且一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在中學階段基本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顯現,如果不出意外,在一個班級裡誰將來能成為社會高精尖人才,哪些同學會成為普通勞動者,大體上已經可以斷定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更何況已經到了十幾歲,基本上定型了。筆者是一名教師,從教多年的經歷也一再印證這一點:中學階段表現突出的,後來絕大多數也在他所從事的行業裡也非常出色;反之,中學階段表現平平的,長大後也同樣平凡。

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潛力進行排隊分層之後,在對待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就要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像對待飯量不同的人,你總不能提供份量的飯菜,否則肯定有人感覺還餓時已經有人吃撐了。

就像筆者所任教的四年級學生,王莘然同學立志成為作家,他每天都堅持寫日記,而且都洋洋灑灑動輒上千言;姚盛美同學決心要當博士,她已經在頭條在發圖文並回答問題了。而同一個班級的張同學和田同學,他們倆連不缺筆畫的完整漢字都寫不好……當教師的能在習作上對他們採取相同的要求嗎?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減負三十條”,其中第7條為“採取等級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儘管不公佈分數,不排名,但畢竟還要有個“優良中差”“甲乙丙丁”“ABCD”。“把學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這個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新的問題是,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潛力進行排隊分層,但又不能僅僅用這一個指標去評價學生,不能搞一白遮百醜。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中當下不少學校裡又確實在搞這一套。什麼“德智體美勞”,只有所謂的“智”一家獨大,而且這個“智”又僅僅用考試分數來衡量。

“分數已成了學校衡量人的標準和尺度。人在分數後面消失了,他的無限性和多維的精神世界也在分數中泯滅了,有多少兒童和少年早晨上學像是去受苦刑。災難不僅在於他們走出學校時是個失敗者,而且還在於一回憶起學校都終生感到痛心,並對嚴肅的閱讀和書本毫無興趣。”這是幾十年前蘇霍姆林斯基講《公民的起點》時寫下的文字,這種情形今天仍感覺沒有多少改變。

寫到這裡,我覺得應該總結一下了:

學校和教師不能把學習成績當做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和權威尺度,德育等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為社會輸送“高精尖”人才不是我們的唯一的責任和目的,更不是為了培養吳謝宇那樣的學霸罪犯。作為學生,你可以把教師的對學生分層當對自己的激勵和鞭策,你完全可以通過努力實現逆襲。

加油!


牟山花下客


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瞭解一下。跑得慢的拖累快得快的,跑得快的拖死跑得慢的。


縱橫車精品數學


不支持分層次分班,除非一個學校裡3--5個高智高單獨教育。大部分學生智力差不多,只是聽講,悟性等方面影響,成績會出現差別,通過複習後,有的學生成績會突飛猛進。若分層次分班,會影響很多學生,或老師講解試題深度有差別或對差班不負責或出現腐敗橫生調班調位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