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為何無法抵擋蘇聯軍隊的進攻?

邵嘉楠


早期的關東軍固然是整個日本陸軍當中的精銳部隊,也擁有著“皇軍之花”的美稱。但是,這些戰果僅僅是在中國戰場上欺負裝備劣勢的中國軍隊而得來的。相對於蘇聯和美國來說,日本人這種戰無不勝的思想就顯得有些弱不禁風了,畢竟蘇聯跟美國也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物資資源以及軍工生產力方面上都明顯優越於日本陸軍。

先簡單的瞭解一下日本關東軍的實力,其在日本陸軍當中是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的部隊,更有著“皇軍之花”的美稱,也就是說除了關東軍之外,其他的日本陸軍部隊充其量只能說是些雜草樹葉。在關東軍實力極盛時期,曾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兩個航空軍,共計約為一百二十萬人。

例如後來的蘇日諾門坎戰役以及抽調至東南亞海島上的日本關東軍精銳,日本陸軍都是以失敗告終。在1943年下半年起,為了挽回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殘局,日本軍方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部隊中抽調出兵力和大批物資資源來援助太平洋戰場。但很不幸的是,這些所謂的“皇軍之花”的精銳之師,在美國大兵的現代化裝備下紛紛淪為了美軍的炮灰。到了二戰末期,關東軍部隊的人數大大縮減至七十萬人左右,其中還包括了在當地臨時徵招的二十萬人的日本僑民,所以在二戰末期關東軍的真正實力就已經開始大大縮水。緊接著在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中,這些關東軍根本就不是蘇聯紅軍的對手。

再從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中雙方的軍事力量進行對比來看,蘇軍方面有超過5,000輛坦克 (包含3700輛T-34坦克),超過28,000門大炮和4300架飛機(包括3,700架第一線戰鬥機 )。日軍方面僅有1215輛裝甲部隊 (主要是裝甲車和坦克 )、6700門大炮(主要是輕型)及1800架戰機。不管是從裝備還是兵源數量上來看,日本關東軍都明顯佔據下風,蘇聯紅軍則呈現出碾壓性的優勢。

不管是蘇聯紅軍還是美國大兵都在軍事行動中嚴重的挫敗了日本陸軍精銳的關東軍。


戰爭結果的事實證明,日本戰無不勝的戰果僅僅只能用於欺負比它自身實力弱小的國家,例如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的國家。而對於面對蘇聯以及美國這種超級大國的時候,日本軍隊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他的裝備恐怕就不足以支撐其戰無不勝的戰果了。因為日軍所配備的武器裝備在蘇聯或是美國軍隊面前簡直就是無用武之地,其次日本自然資源的稀缺、生產力的低下這些都不足以支撐日本軍隊面臨長期的對外擴張以及侵略。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以及軍隊根本沒意識到自身與歐美西方國家的不足之處,反倒是高估了自己贏得戰爭的可能性,甚至做出了擊敗美國在太平洋的勢力,從而北上與蘇聯重新角逐的美夢。但是不管是日本海軍還是陸軍在執行作戰行動中都沒有注意到那些更為重要以及長遠的問題,例如敵方增派兵力和強化作戰技能的方式。甚至是在1942年,日本內閣計劃委員會的主席鈴木貞一上將在與一群報告員談話時聲稱:“最終勝利的關鍵不在於國家物質實力的強弱,而在於精神,它能提供全方位的力量。”為此,日本政府及軍方也漠視了技術資源以及現代裝備,如坦克、重型火炮以及裝甲機動車等,這也就意味著日本陸軍並不可能會去認真完善相關程序,將補兵與現代裝備相結合,從而面對比自己更加強勁的對手。


納粹德國投降三個月之後,蘇聯也履行了雅爾塔會議中的協定,蘇聯對日宣戰。並於1945年8月,一百五十多萬蘇聯紅軍開始像中國東北進軍,而此時的關東軍不管是從裝備還是兵源素質上來說都不是蘇聯紅軍的對手。首先蘇聯紅軍的裝備又遠遠優越於此時關東軍的裝備,其次蘇聯紅軍大都經歷了蘇德戰爭的洗禮,在兵源能力以及自身素質上不知道要比當時的關東軍強出多少部。

最終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多人,被俘虜五十九萬四千多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官兵被蘇軍作為戰俘押回了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一共有六萬名“皇軍之花”隕落在西伯利亞的極寒之地上。

畢竟,僅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是不可能在蘇聯紅軍的現代化武器下阻擋其進攻的,更別說取得勝利了。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文|宇澤歷史


宇澤歷史


第一、先看一下雙方的兵力數量對比:

蘇聯遠東軍:參戰部隊有3個方面軍、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全部是參加過蘇德戰爭把勝利的紅旗插上了第三帝國國會大廈圓頂的士氣高漲之師。總兵力約175萬人,裝備步槍卡賓槍98.4萬支、衝鋒槍31.6萬支、機槍6.8萬挺、火炮迫擊炮2.98萬門、坦克自行火炮5250輛、作戰飛機5175架、作戰艦艇93艘。

日本關東軍:參戰部隊有24個師團,編有日軍和偽滿洲國軍(17萬)、偽蒙古軍(4萬),總兵力約75萬人。裝備輕重火炮約4500門(其中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約800門,大部分是步兵炮、迫擊炮、擲彈筒)、坦克300多輛、作戰飛機370架。

第二、再說質量

蘇聯遠東軍大部分是參加完蘇德戰爭後整建制調過來的作戰部隊,很多集團軍、步兵師還是精銳的王牌部隊。比如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就是一支從斯大林格勒一路打到柏林的部隊。蘇軍所使用的槍械、火炮、飛機、坦克經過蘇德戰爭的檢驗大多名列世界前茅。再加上遠東本來就常年保持著一支人數在100萬人左右的部隊,對於日本關東軍的情況十分熟悉。

而日本關東軍的24個師團於1945年上半年組建的就有8個。剩下的16個在戰爭期間頻繁調動到中國關內戰場、南洋戰場、太平洋戰場,空有師團建制的番號,兵員人數實際上也和新組建師團一樣,大部分是臨時徵召的當地日本僑民、朝鮮人。根據日本人自己的戰史資料來看,1944年至1945年補充到日本關東軍的日本僑民約25萬人,幾乎是把東北亞的日僑全部送進了軍營。1945年新組建的8個師團中,朝鮮人佔了1/3。

按照日軍奉行“白刃格鬥”的傳統,自動武器很少,即便如此,關東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至少有一半以上沒有刺刀。大多數師團的武器裝備都不充實,能夠達到標準配置60%以上的師團只有4個,剩下的基本上都是15%—40%不等。因此,不少人認為24個日軍師團實際上只相當於8個師團的戰鬥力也就見怪不怪了。

日軍對於蘇軍的情報掌握也十分差勁,且不說預料不到蘇軍開戰的具體時間,即便是對蘇軍武器裝備的認識也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以坦克為例,日軍知道蘇軍擅長裝甲集群作戰,但是對蘇軍的坦克認識還停留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時期的T-26坦克、BT型這種裝甲薄、火力弱的階段,認為新式的T-34坦克不過是前兩種坦克的改進型。再加上日本工業的急劇萎縮,炮兵的重炮炮彈十分有限,反坦克炮也沒有大口徑的,因而對付蘇聯坦克基本上毫無辦法。

所以,綜上所述,蘇軍無論是兵力兵器的數量質量都遠遠超過日軍。戰事一開,昔日號稱“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在蘇軍機械化集群的碾壓下很快成為齏粉!


大將軍威武K


回答過這個問題,再來簡單的說一下。

第一,“皇軍之花”也不是一直都精銳。隨著日軍侵華戰爭曠日持久的消耗和太平洋戰爭的不利,日軍不斷從關東軍中抽調精銳投入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正面戰場。到蘇軍進入東北時,雖然關東軍名義上名義上還是75萬的兵力,但很多都是剛剛補充來的新兵,有一些甚至是朝鮮籍日軍,戰鬥力已經遠遠不如當年了。而蘇軍基本都是歐陸戰場上的百戰老兵,又經過一段時間修整,無論是作戰經驗、作戰能力、作戰士氣都比日軍要高很多。(排隊投降的日軍,哪裡還有精銳的樣子)

第二,蘇軍佔據戰略主動。日軍由於情報失誤,一直認為蘇軍進攻東北的兵力是20萬。但日軍沒有想到的是,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蘇軍集中了160萬兵力。而且蘇聯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到了臨戰才向日本駐蘇聯代表佐藤下達了戰書。而由於種種原因,佐藤並沒有能夠將戰書發回日本,所以蘇軍對日軍發起進攻的時候,日軍毫無準備。

(端著衝鋒槍的蘇軍接受日軍整建制投降)

第三,“精銳”也只能是相對精銳。關東軍雖然號稱“精銳”,但主要裝備還是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和97式坦克。單發的栓動步槍和97式薄皮大餡的坦克,對著蘇軍T34和端著衝鋒槍的蘇軍,那真的像打幼兒園孩子一樣,僅僅4天就將整個關東軍分割包圍,近60萬關東軍投降。

(蘇軍的入城儀式)


經武歷史講堂


因侵駐中國東北的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的日本關東軍,曾經盛極一時,其巔峰狀態時,有80餘萬裝備精良的兵力,對外號稱百萬大軍,其戰鬥力非常強悍。

諾門坎戰役,史稱蘇軍全勝,日軍戰敗,但據蘇聯解體後的檔案解密,擁有坦克、戰機裝備與兵力遠在日軍之上的蘇軍,卻付出了比日軍更為慘重的代價,此役可見日關東軍的戰鬥力在蘇軍之上。

名將朱可夫大將指揮7萬餘人的遠東軍參與此戰,日軍的坦克只有蘇軍的1/7、火炮只有1/6、兵力只有1/3,以荒原為主的諾門坎地勢平坦,有利於完成機械化的蘇聯軍隊展開作戰。

但戰役結果,卻是蘇軍死傷2.5萬餘人,而日軍死傷1.9萬餘人,且蘇軍坦克、戰機等重型裝備的損失極為慘重,蘇軍雖取得了勝利,以絕對優勢兵力和裝備,依然未能全殲日關東軍第23師團,因此,單純以軍隊戰鬥力而言,同期的蘇軍並不比日軍強。

1945年8月,蘇軍出動150多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在二戰名將的指揮下,向位於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

此役,關東軍被擊斃8.3萬餘人,被俘將近60萬人,日本關東軍的戰鬥力,與諾門坎戰役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讓人不敢相信這就是所謂日軍最強戰鬥力關東軍的表現。

其實,從1942年底開始,日軍就不斷將最強的關東軍甲級師團,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以及華北、華中、華南等主戰場。

1945年1月,日軍大本營再次抽調關東軍13個師團赴太平洋戰場;同年4月,美軍佔領沖繩並開始空襲日本本土,日軍為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調7個師團和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

此時,關東軍的常設師團被抽調一空,1945年5月,隨著德國的投降,日本再次擴充關東軍兵力,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召,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

雖然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總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但戰鬥力於先前的關東軍不可同日而語,表面上似乎兵力膨脹,武器裝備卻嚴重不足,甚至抽調偽軍的裝備補充新編部隊,許多新兵是老人和未成年人。

因此,此時關東軍的戰鬥力可想而知,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徹底擊潰了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心動,日本關東軍長期駐紮我國東北,因為戰鬥力強悍,被稱為“皇軍之花”,鼎盛時期有一百二十萬人,下轄有坦克旅和航空軍,是日軍中的精銳。

諾門坎戰役關東軍雖然被蘇軍擊敗,但是參戰的關東軍23師團只是一支剛剛組建不久的二線部隊,且炮兵和炮彈嚴重不足,而蘇軍不僅兵力佔據絕對優勢,重型武器裝備也佔據絕對優勢,在這種情況下,23師團雖然戰敗,但傷亡人數少於蘇軍,由此可見關東軍的戰鬥力之強。

但是到了二戰後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即使在中國戰場上,其兵力不足的問題也嚴重暴露,因此日軍不斷抽調關東軍的精銳部隊前往各個戰場救火,陸續被消滅。

關東軍也下降到七十萬人左右,其中有大批新組建的部隊,不僅戰鬥經驗缺乏,而且嚴重缺乏武器裝備。

為了防範蘇聯的進攻,關東軍在東北地區修建了大量堅固的築壘要塞,這些築壘要塞規模極大,彼此相連形成要塞群,以東寧要塞群為例,正面寬帶達110公里,縱深70多公里,修建了完整的公路、鐵路、機場、彈藥庫、倉庫、重炮陣地等設施。

但是蘇軍已經不是諾門坎戰役時的蘇軍,經過蘇德戰場的浴血洗禮,那時的蘇軍已經是百戰雄師,武器裝備無論是數量還是先進性都碾壓關東軍。

日本對於蘇軍進攻時間的預判出現重大錯誤,認為蘇軍10月份才會出兵,結果蘇軍七月份出兵,日軍準備嚴重不足。蘇軍150多萬大軍從四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同時突擊,拉枯摧朽般擊碎日軍的進攻。

本來日本是準備放棄本土,死守東北、朝鮮和臺灣島,蘇軍的進攻粉碎了日本的計劃,日本才不得不叫囂“本土玉碎”。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1945年蘇聯紅軍發動了代號八月風暴全面向盤踞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發動進攻,當時日軍僅僅抵抗10天就全軍潰敗了,那曾經號稱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到了二戰後期已經沒有了當時1939到1941年兵力強盛裝備精良的頂峰時期,許多關東軍的骨幹精銳大多數被日本大本營派去參加了太平洋戰役島嶼之爭早就損失殆盡了,1945年的日本關東軍早已經成為了一具空殼罷,除了日軍2個坦克師團比較有戰鬥力外,日軍的步兵師團,根本不是從歐洲戰場歸來的蘇聯精銳的對手。

當時日本關東軍的2個坦克師大約有40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其中當時日軍裝備最好坦克,是一式75毫米炮戰車,其外形類似德國黃鼠狼殲擊車,裝備了一門90式75毫米38.5倍徑炮,1000米穿深可以達到60毫米左右,是當時日本關東軍裝備最好的裝甲車輛。而蘇聯的T34.85坦克,雖然正面裝甲只有45毫米左右但採用的是傾斜裝甲設計所以穿甲難度極大。

一式炮戰車當時整個日本關東軍的裝甲部隊裝備數量應該不超過40輛,97式改坦克.95式坦克等在蘇聯裝甲部隊面前幾乎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蘇聯擁有大量的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二戰的日本陸軍體系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並且裝甲坦克更新到1940年就停止了,就算當時日本的關東的軍骨幹精銳力量沒有在太平洋地區全軍覆沒,以日軍在1940年的鼎盛時期的軍力和裝備來跟蘇聯交戰也是不可能打贏,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武器裝備日本當時可以說沒有一件超過西方國家,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聯合艦隊也早已經葬身大海了,二戰時期日本除海軍實力可以比得上西方國家外,其餘裝備都沒有太大亮點尤其陸軍的裝備能夠壓制的對手,也只有當時武器裝備落後的中國的而已。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蘇聯遠東軍南下時,面對的早已不是被稱為“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而是一群“喪家之犬”。所以後來的戰爭只是一場痛打“落水狗”的遊戲而已。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華有2支龐大的軍事力量:支那派遣軍和關東軍。而關東軍武器裝備精良、戰鬥力強,號稱日軍精銳中的精銳。

關東軍鼎盛時期,兵力高達120多萬人。它的主要任務是:殖民統治東北、牽制蘇聯、戰爭不利時增援支那派遣軍。

後來,日軍在侵華戰場和太平洋戰場遭受雙重失利。為挽回敗局,日軍本部抽調了大量關東軍精銳兵力,投入到了兩大戰場,從而在東北的關東軍實力已經大大削弱。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蘇聯紅軍就開始著手準備剿滅日本關東軍。這對於本來就疲於應付東北抗日武裝的關東軍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為做最後一搏,關東軍只得重新擴充兵力,進行備戰。日軍本部已無兵力可調,於是關東軍就徵集日本在東北僑民和偽軍參戰,這些新兵當中很多甚至還是老人和小孩。

關東軍東拼西湊,人是湊了70多萬。但武器又成了一個大問題,有十幾萬人連桿槍都沒有,他們只能空手去對抗全盛時期的蘇聯紅軍,結果可想而知。


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當天150萬蘇聯紅軍,就趁著夜色進入了東北。9日凌晨就對猝不及防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攻擊。

這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除了少數日軍在負隅頑抗,大多數官兵毫無鬥志,一觸即潰。原本設想的大決戰,就變成了一場追逃遊戲。

戰爭結束後,關東軍8.3萬人被擊斃,幾萬人失蹤,還有59.4萬人被俘後,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到了勞工。至此,囂張了26年的關東軍灰飛煙滅。



花木童說史


二戰時期,有一支亞洲戰鬥力最強、裝備最精良的,號稱“皇軍之花”的部隊,長期盤據在我國東三省,他就是臭名昭著的關東軍,為何無法抵抗蘇聯軍隊的進攻,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蘇軍師出有名,名義上是增援亞洲戰場,其實更多的目的是“復仇”,同時,也是為了奪取東北亞的戰略利益。

1904年,日俄曾為爭奪東北亞戰略利益,大打出手,結果沙俄戰敗,日本慘勝,日本替代俄國,獲得在東北地區的特權。1945年8月蘇軍出兵中國東三省,事先與美英私下談妥條件,獲得利益保障,又能報昔日之仇,雖然不是重新殖民東三省,但是攆走了日本,減少了蘇聯遠東的軍事威脅。

二、二戰後期,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場結束,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關東軍精銳部隊被大量調往太平洋戰場,關東軍士氣低落,敗局已定。

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慘敗,喪失制海制空權,美軍派大批轟炸機不分晝夜對日本本土戰略要地進行轟炸,此時,中國軍隊也吹響反擊的號角,日本已成眾矢之地,曾經不可一世的“皇軍之花”,已淪落為“落日殘花”,不堪一擊。

三、蘇聯士兵,在數量、素質、以及戰鬥力佔據絕對優勢。

蘇軍以勝利之師,舉百萬大軍,是日本關東軍的兩倍,士氣高仰,而日本關東軍士氣低落,關大批精銳被抽調走,此時的關東軍有很多是臨時招募的新兵蛋子,甚至對槍械都不熟悉,這樣的關東軍如何能與蘇軍猛虎之師相抗衡。

四、蘇軍在裝備、戰略物質上也遠遠強於關東軍。

日本由於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需要,大量關東軍精銳部隊與裝備被調走,戰爭資源被美國嚴密封鎖。而蘇聯能源充足,裝備精良。

所以,被稱為“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是無法抵抗蘇聯軍隊的進攻。


大風起兮雲飛揚y


簡單的說:斯大林期間蘇聯從農業國改造成初具規模的工業化國家,基礎設施得到了完善,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經過一戰和國內戰爭的鍛鍊,戰略理念思想已和西方接近,反觀日本,無論武器還是戰略思想,理念都停留在一戰的水平上,所以關東軍敗給蘇軍是不足為奇。


獨行俠之俠客


第一:此時的關東軍已經不復當年了,很多主力早就死在太平洋了,雖有70萬人,但戰鬥力不強。

第二:德意的滅亡,給日本敲起了喪鐘,導致日軍士氣低落。

第三:蘇聯剛打敗德國,士氣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