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脾虛”可能會引發癌症?!

便秘、腹瀉、乏力、水腫……這是當代很多人都有的健康困擾。很多人將這種情況統稱為“亞健康”,很多時候並不放在心上。

圭石堂溫馨提醒:出現以上情況,你可能需要考慮是否為“脾虛”了哦!

什麼!“脾虛”可能會引發癌症?!

之前小編有在介紹人體五臟的文章中有介紹過“脾”,不瞭解的讀者可以再去看一下4/5發佈的 。

在中醫裡,脾虛分為"脾陽虛"、"脾氣虛"或“脾陰虛”等不同類型,它們症狀不同。而人體有2個地方出現異常,就可能是“脾虛”了,一是舌頭,二是便便。

一、脾陽虛

比較常見,典型表現為“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白厚或舌色淡且舌苔滑,大便稀溏不成形”,還可有“臉部與四肢易水腫,畏寒怕冷,精神不濟”等症狀。

二、脾氣虛

症狀多為“舌色淡,舌苔白,面色萎黃或蒼白,氣短乏力”。

三、脾陰虛

也有中醫學者認為存在“脾陰虛”的情況,表現為“舌紅,舌苔少,口燥咽乾,大便乾結,便秘”,還可有“手足煩熱、面色無光、食慾不佳、形體消瘦”等症狀。

溫馨提示:個體差異,判斷需找正規中醫師進行細緻的面診,以中醫師的診斷結果為準。

“脾虛”不看重,後果很嚴重!

圭石堂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即是說脾是生命的根本、營養的源頭,一旦虛弱,身體就容易生病。

什麼!“脾虛”可能會引發癌症?!

病症一:溼氣纏身

圭石堂認為,“溼”為陰邪,易傷陽氣,而脾的特性是“喜剛燥而惡寒溼”,即脾不喜歡“溼氣”。若“脾虛”了,溼邪就易傷“脾陽”,讓脾不能正常“運化水液”,無法讓水液吸收、轉輸和散佈,於是體內“生溼”。

除了傷脾,溼邪還會讓人出現“大便溏瀉或黏膩、口苦口臭、四肢倦怠、食慾不振”等症狀。此時正值春夏換季,雨水多,溼氣重,且常是“天上烈日,地上水溼”,溼熱交雜更易致病。

病症二:容易肥胖

在中醫裡,脾虛是肥胖的內因。這是由於“脾主運化水液”,若運化作用失調,就會讓有害的“痰濁水溼”停聚體內,產生“痰溼”等病理產物,形成肥胖。

由此可知,脾虛所致的“胖”多為“虛胖”,胖的部分實際是體內滯留的水液。虛胖的人平日汗門堵塞、小便也少,即中醫裡的“水困脾陽,積溼不化”。而且胖人多不愛運動,反而加劇了“痰溼”的形成和積聚,導致虛胖惡化。

病症三:引發癌症

研究表明,脾虛與胃癌的發生發展呈正相關,脾虛是胃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有研究者分析了我國1994~2004年的胃癌中醫治療文獻,結果表明胃癌“邪實”確實存在,脾虛貫穿胃癌的始終。 也有研究認為“脾胃虛寒、痰溼凝滯”等症是胃癌常見證型,而脾虛是胃癌發生的重要病因。

圭石堂提醒您:“養脾”重在日常,飲食調理最佳。

脾虛與水溼關係密切,中醫一般用“益氣、健脾、祛溼”的思路,不過,由於各人具體症狀不同,調理方子複雜多變,所以建議還是要遵從正規中醫師建議進行調養。

當然,除了飲食調理,生活上也要注意作息規律,配合清淡飲食,適當運動,才能更有效地維護“脾”的健康。

最後,圭石堂告誡患者:身體不適要重視,疑似疾病要先正規就醫喔。

搜索並關注“圭石堂”,獲得更多中醫知識。

本頭條號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以供參考使用或學習交流,我們不保證本頭條號上任何內容的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且不對使用這些內容可能造成的任何後果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本站如有圖片、字體、文字等內容無意間涉及侵權,我們深表歉意,請聯繫我們更正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