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藥代求生篇

4+7 藥代求生篇

即使到今天,回想起6年前走過青島街道,街邊藝人表演的那句“大騙子、藥販子“時,周鵬依然會感到刻在骨子裡深深的淒涼。

他不明白,為什麼挺正當的工作,會承受著來自社會各界的誤解和冷眼。

作為一名在政策和市場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的醫藥代表,周鵬也許和中國目前300萬醫藥代表有著相同的心路歷程:他們在政策裹挾和市場需求中被不斷拉扯,兩難對他們來說是永恆命題;而4+7的出現,似乎讓這份焦灼更迫近了。

市場和政策的夾縫中,求生

屋漏偏逢連夜雨。

最新消息顯示:第二批4+7帶量採購藥品名單,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公佈,並在年底執行;如果推遲執行,則可能10月啟動,2020年一季度執行。

由此,第二批帶量採購的細節漸漸浮出水面:按照國務院會議公開的文件,國家醫保局將拿出4617萬用於推進4+7帶量採購和醫保改革。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消息稱,已有相應的品種名單出爐,備選第二批帶量採購……

這意味著,當人們都還沉浸在第一批中選品種降到地板價的震驚中,第二批帶量採購或許已經悄然而至。

人們可能沒有想到,2014年12月開始的上海集中帶量採購,就是那對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翅膀,最終引起了醫藥領域經久不息的龍捲風。

颶風之下,作為個體的醫藥代表,首當其衝的為生存問題而擔憂。

他們是最先被政策和市場所拉扯的群體:一方面,市場和生存要求他們完成足夠的業績目標;另一方面,政策的逐漸規範和嚴格也讓深諳遊戲規則的他們失去發揮的舞臺。

醫蟹數據顯示:超過60%的醫藥代表認為,政策導致公司內部策略的變動以及學術推廣的難以落地,是目前遇見的最大的難題;過半藥代則坦陳,當前醫院預防帶金銷售的措施,給日常推廣造成困擾。


4+7 藥代求生篇


一個新政策的出臺,對個體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醫藥代表的體會最直觀。

做外企腫瘤藥的周鵬認為,政策對藥代的影響只有兩種:0%或者100%——政策不僅定藥企的生死,更定藥代的生死。因為公司和藥代生存的前提,就是完成藥品銷售的指標,這直接關係到藥代的薪資高低。

此前,因受到國家藥佔比的限制,他的收入斷崖式下滑。

周鵬身處東北地區,當地控費壓力大,對藥佔比的要求很高;他負責的原研腫瘤藥,因為價格高昂成為醫院的首要限制對象。

“我的產品是原研藥,質量療效都沒問題,客戶很想用,但一用藥佔比就超標,超標醫院就罰錢,他們只能棄而不用,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沒法推。”周鵬告訴賽柏藍。

在接手市場的時候,該腫瘤藥一季度賣180支;他絞盡腦汁地推廣,也只把銷量漲到380支,沒完成公司580支的任務——指標完不成,獎金拿不到,收入自然下滑嚴重。

如今,雖然單一的藥佔比考核已經退出舞臺,但隨之而來的4+7,其政策效應已經傳導到了個體端。

正大天晴的一位醫藥代表告訴賽柏藍:現在代表的生存環境更艱難,身邊已經有好多代表被迫轉行。這並非個例——也有推廣中標品種的醫藥代表對賽柏藍坦言,自己已在觀望,準備找個合適的機會跳槽。

與此同時,更鮮明的信號在政策本身。

國家醫保局此前在針對帶量採購問題答記者問時,明確提出要堅持這一政策,杜絕帶金銷售現象。

第一批帶量採購的中選結果隱秘地表現了這一點,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價效果明顯——不少品規中標價呈現斷崖式下跌。

此時,無論是否中標,相關醫藥代表的生存似乎都岌岌可危。

對企業而言,由於中標價格低到地板價,他們必須大幅壓縮市場營銷費用,相關環節涉及市場、銷售、商務、公關人員。相對於藥廠,藥商和藥代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而非中標企業也很難獨善其身——由於失去了帶量採購所涉的60%~70%市場,他們的產品進不了醫院,也要被迫削減推廣費用。

已有苗頭出來了。

日前,重慶華森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發佈《關於調整公司組織架構的公告》,宣佈調整公司組織架構:裁撤銷售部、新增招商部。

據相關媒體此前透露,某藥企在2月28日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會按照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制定每年度的工作計劃,從而制定年度預算指標。按照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銷售費用可能穩中有降。

以上被業界猜測為企業面對4+7的應對策略——企業是否還有別的考慮,我們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國家頒佈相關政策,壓縮銷售環節,擠壓銷售水分,並逐漸規範醫藥人從業環境的過程中,醫藥代表們在政策空隙中野蠻生長的機會,會變得越來越少。

4+7,被放大的陣痛

對許多醫藥代表來說,焦慮,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不少醫藥代表對職業前景並不樂觀。

曾有樣本調查顯示,60%的醫藥代表有轉型想法,且有44%的代表正在為轉型做準備,不過也有部分代表還處於迷茫期,表示走一步看一步。

輔助用藥、4+7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等措施,會帶來整個行業的整合升級,大浪淘沙下,醫藥代表必然會經歷整合的陣痛。

但這種陣痛,也在他們的恐慌中被過度放大了。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在訪談中對賽柏藍表示:4+7涉及的品種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小部分醫藥代表受影響,但不會太劇烈,更不會帶來整個行業的大裁員。

輝瑞的醫藥代表西貝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她所推廣的產品是輝瑞的明星產品阿託伐他汀鈣片(商品名:立普妥)——公開數據顯示,阿託伐他汀市場規模近160億元,原研輝瑞的立普妥佔據了近60%的市場份額。

而此次帶量採購,中標企業為北京嘉林藥業,輝瑞失去了11個城市的市場。按照一般人的猜測,該品種的醫藥代表應該正面臨著裁員或者失業的局面。

但事實並未如此,西貝對賽柏藍介紹:(我們)只是某幾個城市沒中標。立普妥也有城市中標了帶量採購——例如武漢;更何況,即使在未中標地區,立普妥的專員也有新產品(比如樂瑞卡)可以做,裁員的說法太誇張。相反的是,輝瑞如今還在地級市市場大量擴張招聘,以覆蓋縣區級醫院。

“培養一個成熟的專員太難了,企業不會輕易裁員。”她感慨道。

那麼,4+7以及未來的推廣,到底會對醫藥代表的結構和數量帶來什麼影響呢?

知名上市公司高管鄭玲從藥企的角度給出答案:一般的企業,裁員都是非常謹慎的。

“一方面,如果裁員後這個產品又需要推廣,很難快速找到合適的人;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裁員的成本很高,不僅要拿出一大筆補償金,而且會引起整個企業士氣的下降——裁員是一個極端行為,不到迫不得已,企業不會輕易裁員。”她說。

此外,她認為,4+7是一個推動因素,會推動企業進行結構的調整,進行一些新的增量嘗試。

鄭玲解釋說:企業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肯定要開發新的業務,進行轉型。比如開拓零售渠道,做特醫食品、保健類食品,甚至醫美產品,此時的人員配備非常重要。

“這個時候,可能企業會有相應的結構調整:裁一部分人,再進一部分人。”她談到。

北京東方略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仇思念也同樣指出:醫藥代表不必太過擔憂。

在他看來,藥企在獨家中標後,會根據不同陣地進行不同的策略調整。比如,雖然中標區域的銷售,不能按照過去的方式做,但是醫藥代表依然可以發揮維護醫生關係和傳遞藥品價值的作用。

“即使企業沒有中標,依然還有帶量採購以外的市場份額可以爭取,這更需要醫藥代表。”他說。

他分析:對中標企業而言,未來會有新的仿製藥品種甚至創新藥上市,具有專業銷售能力的醫藥代表仍是不可或缺的資源。

有受訪專家表示:藥代的需求仍然存在,藥企需要加強對醫生的管理,讓患者獲益,提升銷量。而分級診療政策的逐漸推進,藥企產品需要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或基層,更需要覆蓋更多的醫生。

風雨欲來,但並非絕境。

新生

挑戰來自四面八方。

4+7將藥企成本壓縮到極致外,國家反商業賄賂、醫藥代表備案制等政策的不斷出臺和完善,也進一步使傳統的醫生管理和學術推廣工作越來越難做。

此時,藥代的改變亟待發生:陷入絕境,也是重組新生的機會。

前述專家曾對賽柏藍分析:灰色收入的減少,不代表不需要醫藥代表;只不過醫藥代表要回到本職上,向學術推廣轉型。

事實上,已有企業開始調整。

江蘇恩華藥業日前在其《2018年年度報告摘要》中表示,要持續推進營銷體制改革,在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的新招標模式下,公司將加快銷售人員的專業結構調整,不斷推進產品銷售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繼續完善有利於調動一線銷售人員積極性的銷售政策。

有醫藥代表向賽柏藍表示:現在的確是更注重學術了,以前是用錢來影響客戶,現在是用學術來影響客戶。

他介紹:現在的醫藥代表,要通過輸出觀念來說服醫生用自己的藥:我們的產品更好用,適應症更明確;我們有準確的患者畫像;我們是指南一線推薦而競爭對手是二線推薦……

某種程度上,學術為主確實已經成為了大趨勢。

“在GSK事件以後,外企就開始了向學術的轉型,本土企業會晚一點。但國家管得越來越嚴,如果作為競爭對手的外企不給那麼多費用了,本土企業也沒必要給那麼多,這點大家已經形成了共識。”有藥企相關負責人談到。

轉變映射到公司高層,體現得更清晰。

仇思念認為,雖然4+7讓銷售費用銳減,使醫藥代表的傳統價值沒有了,但實際上他們還可以做真正的學術推廣和藥品信息的收集傳遞。

當然,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賽柏藍從上述專家處獲悉,未來的醫藥代表一定會真正回到學術上,但這還要取決於醫生薪酬模式的變化,公立醫院的改革,醫保體制對醫院的約束。

除了向學術轉型之外,轉行也是藥代選擇之一。但對他們來說,即使是轉行,也沒那麼可怕。

資深醫藥代表羅溼兄曾表示:現在藥代的薪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藥代的薪資沒有什麼成長性,不管工作多少年,薪資不會比畢業三年的藥代高多少。2013年前的藥代,還能趕上紅利期的尾巴;之後入行的藥代,薪資越來越低,房價卻越來越高。”他說。

他認為,一定要在做好工作的基礎上,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並把它變成收入來源:保證本職工作、副業、理財收入三方面的收入。

羅溼兄積極的“開源”,做起了副業:如今,他開設的個人公眾號,其收入能趕上100%達成的銷售獎金。

周鵬也有過成功的轉行經歷,但最後出於多重因素的考慮,他又轉了回來。在這“一進一出”中,他以旁觀者的視角,更客觀全面的分析了這一行業,轉變的不僅是個人的心態,也對醫藥代表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兩年前,他對醫藥行業是徹底的悲觀:整體的從業環境不理想,控費背景下完不成指標,所做的產品市場空間有限,沒有上升空間,多重因素綜合下,他跳槽到了IT行業,做IT設備。

醫藥代表的能力優勢讓周鵬在轉行後,迅速積累了業績和成績:在同期的公司同事,很久開不了第一單的時候,他在短短几個月之內就接到了87萬的大單子。

強大的學習能力、對於競品的關注意識、收集信息的能力、商業禮儀、服務意識都是醫藥代表的優勢所在。

鄭玲也表示:在這個世界上,銷售人員,銷售能力是永遠需要的。不能把藥代固化為一成不變的職業,銷售更重要的技能是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對產品的瞭解,這些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在鄭玲看來,醫藥代表最忌諱的就是一成不變。

“如果你作為一個藥代,只會做這家醫院,只會做這個藥,那你之後的職業生涯一定是岌岌可危的,這跟大環境沒有什麼關係。”她說。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好藥代,有好的銷售技能,一定會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只要你永遠在學習,永遠在‘變’。”鄭玲認為。

這種積極求變的心態在周鵬和羅溼兄的身上都有體現。

周鵬告訴自己,不要被別人約束,要不斷嘗試一些新東西;而羅溼兄在自己的公眾號上表示,帶量採購下的醫藥代表,可以嘗試換一個賽道,特藥、專科領域的新藥或者向縣級轉型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周鵬離開IT行業的時候,很多企業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其中也不乏求賢若渴的老闆,給他直接晉升到管理層的機會,但他還是選擇回到醫藥行業。

“我所有的人脈資源都在這裡,說句矯情的話,確實對這個行業有感情;就像一對情侶,天天要分手,但分手後還是會後悔、會想念。”

這種微觀的人員變化,起源於企業轉型的需求,最終歸結於行業宏觀環境的變遷。

在行業刮骨療傷,由粗放到整合的過程中,會有多少企業消失,會有多少醫藥代表因此被衝擊,沒人能給出一個答案,但周鵬能確定的是“要做一個悲觀的積極主義者。”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鵬、鄭玲和西貝均為化名)

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


4+7 藥代求生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