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從1950年1990年,東德的十分之一的領土是蘇軍軍營與空軍基地所有,共有上千個以上,這些軍營與空軍基地屬於蘇軍最強大的突擊部隊“西部集群”,這支令十幾個北約國家膽戰心驚的集群有五個集團軍,共計9個坦克師外加9個摩步師,五個直屬戰術火箭旅和五個炮兵師,五千門火炮,一萬輛裝甲車,七百架直升機,六千輛坦克,625架作戰飛機以及,總兵力36萬人。

由蘇軍空軍史上最著名的功勳部隊第16航空兵集團軍為其提供空中保護,第16紅旗前線航空兵集團軍是空軍中數一數二的頭等主力,第16集團軍在1942年8月5日創立於危難之際的斯大林格勒前線,以頻繁使用空中撞擊戰術而著名,在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會戰中擊毀擊傷德軍大量空中和地面目標,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80年代末期都是裝備著蘇軍最新型號的作戰飛機優先單位,在訓練和後勤上保持著最高的戰鬥力水平,是“西部集群”的尖刀中的刀尖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第16航空兵集團軍指揮權歸屬駐德西部集群總部,下轄3個戰鬥機師和2個戰鬥轟炸機師,沿東德境內自北向南的一條虛擬中線部署,劃分為北方和南方戰術集群(東德空軍則夾在蘇軍和波蘭邊界之間),其中集團軍總部設在柏林南部的措森一溫斯多夫,北方集群司令部設在維特施托克,南方集群司令部設在維騰堡。

另外還包括直屬集團軍的戰區偵察機師(司今部在阿爾施德)和戰區空運師(司今部在範佩倫伯格)。該集團軍的戰鬥機團都是首批將拉沃契金活塞發動機飛機更新為米格噴氣機的部隊、其間沒有經歷米格一9或拉-15的過渡時代,直接裝備米格-15。此後又陸續換裝米格-17和米格-1960年代早期開始接收米格一21,負責打擊任務的部隊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伊爾-28,然後換裝了超音速的蘇一7B和雅克-28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到80年代早期,第16集團軍的骨於是裝備米格一23及其眾多改型的戰鬥機團,第125戰鬥轟炸機師裝備的是航程比米格-27更遠蘇-17TM,進攻力量由米格-27“鞭者”D提供,1982年升級為米格-27D和米格-27M,該機外掛副油箱後的攻擊半徑約為500公里。不僅有能力打擊西德境內的大多數機場,而且覆蓋了荷蘭境內的一些目標,還駐有一個專門負責攔截黑鳥偵察機的米格25P截擊機團。1982-1987年間8個米格-29戰鬥機團很快裝備了第16集團軍,第一個接收新機的部隊是駐維特施托克的第33團,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該部隊於1986年1月將藍色編碼的米格-23ML更新為白色編碼的米格-29“支點”A,此後其餘各團也逐步淘汰米格一23M系列。所有米格-29都升級到米格-29S的標準,可以發射R77攔射導彈。“支點”A的作戰半徑只有640公里。“

640公里對於從東德起飛的米格-29來說,足以覆蓋西德和荷蘭全境了,只有比利時的科克塞德機場不在打擊範圍之列,而法國東北部的蘭斯.梅斯、圖勒、南錫、斯特拉斯堡等重要域市也在其作戰半徑範圍內。米格-29團由一個核打擊中隊、一個護航/戰鬥巡邏中隊和一個基地防禦中隊組成,。其中核打擊飛機可在加固的機腹掛架搭載一枚3萬噸當量的RN-40核彈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不過第833戰鬥機團仍然使用米格-23MLD“鞭撻者”K,這也許是出於保留一種比米格-29航程更遠的戰鬥機以提高戰術彈性的考慮。米格一23執行空優任務的作戰半徑為1000公里,米格-23MLD具有優秀的機動性和規劃合理的武器系統。米格-23在1500米以下亞音速盤旋半徑約650米,這個數字非常驚人。以色列空軍曾經仔細評估其在某些情況下完全可以勝過F16A,

在米格-29到達同時,第16集團軍的偵察與電子戰部隊更改蘇-17M3和全新的蘇-24MP“,蘇-17M3在低空飛得更快,航程和掛載能力也比米格強很多、裝備了大型的KR-ITA/2-54綜合吊艙,內含晝夜光學照相設備、電子偵察以及箔條/紅外干擾彈投放裝置,一舉代替了過去米格-21R使用的4種吊艙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第16集團軍的裝備始終保持著明顯的進攻態勢。後來公開的檔案中列明攻擊計劃是如何展開的,第16集團軍具體計劃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在徳國上空建立2-3條空中走廊(寬度40公里,深160公里以上),地地導彈儘可能破壞攻擊區域內重點目標一機場、防空導彈陣地,電子戰飛機實施大規模電磁壓制,蘇24MP"擊劍手”F開始逐個摧毀地面雷達,第一波攻擊機群隨之蜂擁而至,第一波打擊動用320枚核彈頭,其中60枚20萬噸當量,餘下部分為小當量戰術核彈,足以摧毀北約主要指揮/控制設施、武器倉庫和空軍基地,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消耗走廊上空的北約空中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數量優勢不僅可以承受85%的的戰損率,上千架作戰飛機有可能導致北約引以為做的空中指揮/控制體系面臨飽和繼之演變為混戰局面。此時,蘇軍相對簡樸、單調的戰法反而會佔到意想不到的便宜。首日在每條走廊上支持3波攻擊,於過度損耗和飛行員疲勞之前,3天之內完成至少8波攻擊,三天後,地面坦克集團軍的前鋒己到達在西德一荷蘭邊界,此後視情況考慮是否進一步推進至英吉利海峽或比利牛斯山脈,不管西方飛行員的素質是否比蘇軍更優秀都是難以抵擋的,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支精銳之師就是最好的明證

1990年是蘇軍人數到達二戰後頂峰的時候,也是軍費到達後頂峰的時候,一年前東德機場上停滿了米格和蘇霍伊戰機,張狂的銳氣覆蓋著歐洲的天空,僅僅一年後這支軍隊鏈條開始斷裂,成為棄兒,各種裝備賣的賣,扔的扔,幾十萬精銳之師一槍未發,土崩瓦解,連北約國家從沒想這支令自己膽戰心驚的軍隊壓倒它只需最後一根稻草,所以說國雖大,好戰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