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中華遺囑庫在杭設點:在這裡,寫下最後一份愛的留言 ...

來源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記者 黃小星

今日,中華遺囑庫召開新聞發佈會,在杭州啟動“幸福留言”服務。

這是一個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於2013年共同發起主辦的公益項目。從今天開始,杭州市民可前往位於拱墅區上塘路617號的中華遺囑庫杭州第一登記中心,辦理遺囑登記。對年滿六十歲及以上,兩套房以內的老年人,中華遺囑庫提供免費遺囑諮詢登記保管等服務。在此,市民還能體驗幸福留言卡等多種家庭服務項目。

一場特殊的“遺囑宣讀會”也隨之舉行,主角是杭州一位金融公司女高管,今年46歲。

老人們為什麼來立遺囑?

一大早,杭州登記中心還未正式啟動,就迎來幾位“不速之客”。75歲的李輝看上去挺“潮男”,鑲著緞帶的禮帽、紅色高幫帆布鞋,手裡拎著剛從菜場買的一紙匣雞蛋。聽了工作人員講解,李輝沒有任何猶豫,留下登記信息。他立遺囑,主要是為了名下的一套房,將來如何分割給兩個女兒。

63歲的於芬,本來只想進來看個熱鬧,聊著聊著,她抬高聲調,“我當年給了他們85萬,不是個小數目呢!”她的東北口音濃重,向工作人員諮詢:當時,她支持兒子媳婦買房,給出一部分現金,如今,如何才能證明這筆錢確實是她支出的。

錢江晚報:中華遺囑庫在杭設點:在這裡,寫下最後一份愛的留言 ...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帶老人們參觀,一樓是接待處,二樓有遺囑宣讀室、遺囑登記室,他特意強調,登記室是密室,保障隱私,“有些老人在外面說得好好的,房子留給孩子,一進密室,才說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旁邊的精神評估室,由專業工作人員評估老人的精神心理狀態,這一步是為了保證老人們立遺囑時獨立自主、沒有受到他人脅迫,還有一種情況,陳凱說:“大家都看過《都挺好》吧,還記得後來老年痴呆的蘇大強嗎?”老人們會心地點點頭。

在發佈會現場,幾位之前在中華遺囑庫上海第一登記中心登記遺囑的杭州老人,談起自己立遺囑的初衷。今年64歲的李女士說,她是老鄰居推薦她辦的,“我沒覺得立遺囑‘不吉利’,相反,能更好保證家庭和諧。”她告訴記者,她的鄰居杜某和她同歲,杜某的老伴沒寫遺囑,突然離世,沒想到,小舅子打著他岳父母的旗號來爭奪財產,一家人大傷和氣,親情消失殆盡。

王先生今年71歲,父母已經不在了,也沒有兄弟姐妹,但女兒女婿近些年總是鬧矛盾。他立遺囑,是擔心女兒繼承財產後,一旦女兒女婿離婚,這些財產會被女婿分走,“本來離婚就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不想女兒一輩子人財兩空。”

錢江晚報:中華遺囑庫在杭設點:在這裡,寫下最後一份愛的留言 ...

立遺囑讓她更珍惜餘生每一天

黑色短髮、一襲長袍的王榮,在一群老人中顯得有些突兀。但她卻是今天這場“遺囑宣讀會”的主角——杭州登記中心啟動,她作為志願者拿出自己立的遺囑,供工作人員宣讀,作為公眾體驗。

2018年6月,王榮在上海登記中心寫下遺囑。在她看來,這並不超前,“我有一些國外的朋友,他們可能從結婚成立家庭開始,就為自己立遺囑了。”身邊有朋友突遇不測離世,生前鉅額的財富反而成了一堆“爛攤子”。

作為旁聽者,遺囑宣讀現場,王榮端坐在宣讀室一側的屏風後。宣讀前,律師錢東輝強調說:“立遺囑人對財產的處理有他自己的考慮,作為家屬,應該予以理解和包容。人生只有一次,無論各位根據遺囑是否獲得遺產,我們都希望,各位能懷念和他一起走過的美好的日子,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看到世界上比財產更加重要的東西。”聽到這裡,王榮潸然淚下。

錢江晚報:中華遺囑庫在杭設點:在這裡,寫下最後一份愛的留言 ...

也是在寫幸福留言時,她想到家人,幾度落淚:她是新杭州人,但父母還在北方老家,她想把他們接過來,在杭州養老;萬一有什麼不測,她希望丈夫能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但一個現實問題是,中年的丈夫可能還會續絃。她最放心不下女兒,女兒一直在她的保護下長大,將來組織家庭,會不會因為單純受騙,“比如她將來的丈夫給她吹吹枕邊風,她會不會就傻傻地把財產全給人家了?”

萬般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但寫完哭完後,王榮又陡然生出勇氣:“遺囑和留言讓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內心,我想讓女兒在其中看到所有美好、善良的東西,我自己也因此,更想好好珍惜餘生的每一天。”

市民還可以寫下“幸福留言”

在中華遺囑庫杭州第一登記中心裡,一個標有“幸福慢遞”字樣的綠色郵筒格外引人注目。這個郵筒不是普通的信箱,而裝滿了“幸福留言”。

錢江晚報:中華遺囑庫在杭設點:在這裡,寫下最後一份愛的留言 ...

從2018年3月21日起,中華遺囑庫推出“幸福留言”情感服務,市民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同時,還可以為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留下一份“幸福留言”,內容則可以是對人生的回顧,對親朋的囑託。陳凱介紹,推出這項情感服務的目的,是為市民提供一種情感表達的途徑。“市民填寫‘幸福留言卡’後,我們將按他的要求時間傳遞給他指定的收件人。從目前填寫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人都是將’留言卡’的傳遞時間定在了去世後。”

“有了合法的遺囑,家人內鬥風險會降低。但一紙冷冰冰的法律文書,是無法消除家人之間可能存在的誤解、猜疑,也無法傳遞對家人的勸慰、開導和關愛。因此作為遺囑專業訂立機構,我們除了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的同時,也想幫助立遺囑人將家風、家訓、人生回憶、叮嚀囑託、身後安排,通過’慢遞’的方式傳遞給家人。”陳凱說。

一年來,中華遺囑庫共收到3916份“幸福留言卡”,留言內容與子女相關的高達95.17%。其中,78.22%的留言都是對子女寄予的期望與祝福,有20.74%的留言,則掛念家人未來生活是否過得安適。

上個月,中華遺囑庫發佈《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對其保管的12萬餘份遺囑進行數據分析。白皮書顯示,近年來,立遺囑的人呈現“年輕化”趨勢,6年間,立遺囑人的平均年齡從77.43歲下降至71.26歲。

在127968份遺囑中,有60911份遺囑是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立下的遺囑,佔總遺囑數量47.6%。還有11.79 %的人立遺囑,是為了防止子女離婚導致家庭財產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