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腦殼”變成了“香餑餑” 魔芋成為嵐皋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鬼脑壳”变成了“香饽饽” 魔芋成为岚皋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2018年的嵐皋“魔芋王”湯守清介紹靠魔芋增收致富的故事

“鬼脑壳”变成了“香饽饽” 魔芋成为岚皋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單付蘭講述魔芋給她的家庭帶來的變化

西部網安康訊(記者 毛明博)“去年27歲,今年28歲,屋裡就缺個女當家”。說這話的是嵐皋縣“魔芋王”湯守清。5月8日,湯守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去年,他種植的30畝魔芋地純收入3萬多元,在地裡還收穫了個20.5斤的“魔芋王”被政府獎勵3000元。今年,他打算在原有30畝的基礎上續種了15畝魔芋,除了力爭純收入超過5萬多元蟬聯“魔芋王”外,還想娶回個“女當家”。

魔芋成為群眾增收的“金蛋蛋”

湯守清所在的藺河鎮蔣家關村種植魔芋的面積佔到嵐皋縣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在村裡,“魔芋王”湯守清和母親靠種植魔芋由貧困走向富裕買新房的故事,被人所津津樂道。

“鬼脑壳”变成了“香饽饽” 魔芋成为岚皋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嵐皋縣幹部展示出口國外的魔芋原材料

在蔣家關村支書伍先忠看來,發生在湯守清身上的變化就是嵐皋縣1986年迄今狠抓產業不動搖,讓嵐皋林下魔芋種植技術領先全國的縮影。

“我在魔芋廠工作9年了,月工資3000元左右,收入穩定還能與家人團聚,比在外打工好。”單付蘭是嵐皋縣明富魔芋公司的員工,她的家距離工廠有20分鐘的步行時間,最近一段時間,她每天下班後她都要回家照顧生病的女兒和因車禍受傷的丈夫。

因病致貧的5口之家,單付蘭已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在魔芋廠長期打工,家人和地裡的魔芋和藥材都得精心照顧。

魔芋廠優先按照市場價收購,在市場低迷時以最低保護價收購,給更多像單付蘭這樣的家庭吃了定心丸。

單付蘭說,“都盼嵐皋魔芋更值錢,大家有更多的收入。”

“鬼脑壳”变成了“香饽饽” 魔芋成为岚皋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嵐皋縣藺河鎮蔣家關村伍先忠支書展示村上獲得國家級表彰證書

魔芋讓村上貧苦戶人均增收3000多元

“咱們村,家家戶戶幾乎都靠林下種植魔芋掙錢增收致富。”說起魔芋帶來的好處,伍先忠很自豪,而這些得益於村上與嵐皋縣明富魔芋公司建立的合作關係。

目前,由蔣家關村與合作公司和嵐皋縣魔芋局等不定期開展技術協作,培訓群眾提高魔芋產量,大力發展“林下種植——糧芋間套——房前屋後堆坑栽”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外,還成立了由174戶貧困戶為主的村集體合作。

伍先忠說,村上藉助“三變改革”建成投資100餘萬元的魔芋加工廠,還為30多名村民提供了務工崗位,為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此外,嵐皋明富魔芋公司還將國家投入70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虛擬本金,按照每股1000元標準,貧困農戶每種植1畝魔芋折算1股量化到戶,每年享受5%分紅,持續分紅3年。僅2017年10月17日首次為323戶貧困戶分紅35萬元,實現紅利555元。

“鬼脑壳”变成了“香饽饽” 魔芋成为岚皋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嵐皋縣明富魔芋廠負責人介紹用魔芋製成的即食食品產銷情況

嵐皋魔芋成為市場的“香餑餑”

“讓魔芋不僅能富民還要能強縣。”這是嵐皋縣魔芋局局長劉列平對魔芋發展的終極目標,他說通過政府主導出臺對魔芋企業、園區、合作組織給予金融貼息和以獎代補扶持,結合“三變”改革、預算100元財政資金等多種形式,舉縣發展魔芋產業才形成了目前全縣魔芋面積達到9.8萬畝,產量9.8萬噸、魔芋產業實現7.2億元的大好局面,截止2018年底,魔芋已使2432戶,7052名群眾實現脫貧。

“鬼脑壳”变成了“香饽饽” 魔芋成为岚皋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嵐皋縣魔芋局局長劉列平介紹魔芋涼皮等產品助農增收

目前,嵐皋縣把魔芋作為縣域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聚力發展的“嵐皋模式”,其典型做法已被在全國推廣,在中國魔芋協會等單位的支持下,嵐皋縣正加快推進建成全國首個魔芋小鎮的工作。

“魔芋這個鬼腦殼(當地人對魔芋的俗稱)已變成了我們的‘香餑餑’和‘金蛋蛋’了。”劉列平說,今後,還將持續延伸產業魔芋發展鏈條,讓嵐皋特色魔芋掛麵、魔芋涼皮、魔芋精粉等賣向國內外,以換回一沓沓嶄新的“百元大鈔”,“讓農民的增收更有底氣”。

“鬼脑壳”变成了“香饽饽” 魔芋成为岚皋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嵐皋縣用魔芋製成的即食食品已遠銷海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