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投資機構和地方政府追捧的這個產業會是下一個“P2P”嗎?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人工智能(AI)領域,是繼互聯網金融之後,又一個站在風口的行業,也是科技創新企業的主要代表之一。

據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去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AI)投資總額435億美元,中國佔比超過七成;截至去年三季度,全球AI公司共5159家,中國內地包攬了差不多20%,北京更是多達445家——有媒體稱,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AI創新企業最多的國家。

自證監會去年明確鼓勵創新企業迴歸A股並打造科創板以來,“登上科創板”成為了處處皆聞的口號。

但這些創新企業中,究竟有多少是“只會講故事”的?一大批P2P企業轉型人工智能,是否應該保持警惕?

今天,庫叔就來探討一下。

文 | 瞭望智庫 聶歐 王麗娟 王亭亭 劉秋娜 實習生黃思楠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看起來很繁榮

先看兩組數據——

其一,CVSource報告顯示,2013年是AI元年,中國當年有21家AI創業公司進行融資。這一數據從2018年起突然飆升:該年一季度融資事件驟增至130次,總額402億元,超過了2017年全年。

其二,2018年,我國AI公司融資總額為1131億元,商湯、曠視、依圖、雲從四家公司合計拿到了其中的200多億(佔比約1/5)。顯然,資本開始砸錢進入。

再來看兩個角度的對比——

一是與同時期海外AI企業對比,中國創新企業有點“頭重腳輕”。

在CB Insights“2019年全球AI企業100強榜單”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共11家,中國的5家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整個榜單剩下的89家公司中,中資企業僅有地平線機器人入圍,然後是以色列6家,英國6家,加拿大、德國、瑞典、日本、印度各1家上榜,其餘全部來自美國。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這意味著,不論與美國相比還是與其他產業相比,中國AI產業的資源配置極不平均,資金等核心要素分佈並不均衡。現存的4000多家創業公司能獲得投資的不足1/3。

而且,從技術水平來看,中國AI企業自主核心技術仍有待提高,數據開放程度偏低且缺乏必要的保護。虛擬現實、深度學習、仿真技術、智能機器人等還比較欠缺,關鍵領域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億歐智庫《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AI產業累計融資超500億元,但百強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益卻不足100億元,90%以上面臨虧損且絕大多數的年營收不足2億元。

在CB Insights榜單上估值過10億美元的11家公司中,中國的5家成立年限僅約3-8年,基本均比美國的5家公司(3-16年)要短,且中國公司更重視場景應用和商業模式,多為5年內快速成長的企業。它們的規模擴張,往往體現為激進的商業模式和近乎“裸奔”的企業文化。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來源:《2018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

以估值排名全球榜首的商湯科技為例,該公司2014年以來的9輪融資將估值不斷推高至6倍,不但虎嗅網、搜狐等媒體稱其為“融資機器”,搜狐更是以“‘有點兒飄’的商湯科技,或將迎來由盛而衰轉折點?”為題對其提出質疑。另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軟銀願景基金的兩大LP——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與阿布扎比的穆巴達拉投資公司都曾表示擔心,認為軟銀對商湯科技的估值過高(已對其投資10億美元)。穆巴達拉還因此撤出了願景基金對商湯科技的新一輪10億美元投資。

二是2017年以來上市的科技企業,上市前後估值出現倒掛。

截至4月下旬,被視為“保險科技第一股”的眾安保險,其市值119億元僅相當於2017年9月登陸港股前估值的1/7;

同年10月登陸紐交所的融360,表現相對較好,但當前市值8.12億美元也比上市前估值縮水了近2億美元;

2018年6月在港上市的“支付第一股”匯付天下,當前市值46億元比上市前估值縮水30億元以上;

同年7月在港上市的51信用卡,當前市值僅約上市前估值的1/4(58億元)。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這即是說,這批上市創新企業幾乎均出現了估值倒掛,市場對其實際表現並不買賬。

歷經了2018年的資本盛宴後,2019年的市場對後來者們產生更深的質疑,或許是大概率事件。

2

洶湧勢頭堪比當年網貸產業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與近年來網貸行業的發展歷程相比,AI產業確實十分相似。

但在對比時也要看到,行業發展初期,出現泡沫現象不可避免,兩個行業商業模式、性質、社會風險以及科技含金量也不能完全類比。

但作為先後站在風口、被資本追捧的重要行業,網貸發展過程中的監管缺位、過度繁榮、技術實力差異過大等問題,眼下AI產業也正在面臨類似的挑戰。

回望網貸產業的發展歷程,或許能為AI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借鑑。

首先,發展歷程相似。

以金融之家“2019年2月網貸平臺50強”為例,其中34家網貸公司成立時間為5年及以下,佔比近七成。

回想當年,隨著消費金融和現金貸異軍突起,平臺數量三年間從523家增加到5500多家,行業成交額從897億元翻了28倍,投資者人數從30萬呈幾何級數驟增至1350萬。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2016年以前的網貸行業野蠻生長 來源:網貸天眼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2010-2015年網貸平臺投資者數量變化(萬人) 來源:網貸天眼

反觀當下AI產業——創業公司數量從2015年的幾百家已驟增至4000多家。

網貸行業後來的亂象,毋庸多言——2015年e租寶事件爆發後,12月28日《P2P監管細則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出臺,一系列龐氏騙局破滅。

僅2015年,全國就有950家平臺出險,同比上升221%,涉及千億資金且超過100萬投資人中招。至2019年一季度,網貸平臺存活數量從6500多家縮水八成多,良性運營的不足200家。

而AI產業,當前也處於超常規生長狀態——技術應用標準、數據安全保護、個人隱私採集等一系列監管規則尚未補位,技術本身在各領域的適用性有待商榷,《個人隱私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仍在探討之中。

今年2月,深圳深網視界發生大規模用戶信息洩露事件,超過250萬用戶的身份證號碼、人臉圖像及拍攝地點等信息外洩,嚴重威脅人民群眾隱私安全。

一旦因AI產業發展引發的各種隱私外洩、詐騙等事件層出不窮,導致公安部、工信部、人民銀行、網信辦等部委和機構形成監管合力,AI產業可能將戴上“緊箍咒”,迎來全面洗牌。

其次,投資網貸與AI的,幾乎是同一批機構。

梳理發現,2018年全球最活躍的AI投資機構,主要是谷歌、恩頤投資、NVP、英特爾投資等國際一線風投和科技領域專業投資人,僅谷歌一家,去年就在AI領域投入高達27億美元。但它們在中國卻稍顯謹慎——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在國內投資AI創新企業最多的十家投資機構中,排名首位的紅杉資本捕獲了49家,其次是騰訊系、IDG、經緯中國、阿里系、啟明創投和真格基金,投資數量均在15家以上。除此之外,軟銀、老虎等老牌投資人也相當活躍。而這一系列投資方,很多也都是當年大手筆助推網貸的資本方。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來源:《2018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

2015年是網貸行業拐點年,不僅紅杉、IDG、老虎等先後進駐111家網貸平臺,共發生總額為188億元的121次融資,傳統金融機構和產業巨頭也在加速搶灘——嘉實基金、恆泰證券等金融機構,海爾、鏈家、恆大、綠地等產業巨頭,也紛紛以併購和設立子公司的方式迅速佔位。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2015年搶佔網貸行業的金融機構和產業集團 來源:網貸天眼

對於AI產業,目前聯想、海爾、平安、綠地、萬達、恆大等傳統巨頭近兩年也在大筆投入。2018年,恆大斥資1000億元與中科院達成戰略合作,萬達網科更是傳出將大面積調整人員團隊以轉型AI的消息。

第三,與網貸相比,AI企業估值增長更快。

據不完全統計,在金融之家“2019年2月網貸平臺50強”中,有20家公開了最新估值信息(截至2019年4月20日),其中估值超100億美元的僅2家(佔比10%),估值20億美元及以下的佔比達65%。

但是,《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名單中的33家涉及AI技術的公司,根據可查得最新估值信息(截至2019年4月20日),估值超100億美元的有8家(佔比24.2%),估值20億美元及以下的有15家(佔比45.5%)。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第四,網貸也曾是各地招商引資的重點,如今換成了AI企業,且熱情更高。

2013-2017年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園熱潮,自2017年起就被雨後春筍般的智能科技產業園所取代。

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2013年,互聯網金融剛剛興起,2014年就已有超過20個地方政府設立互聯網金融產業園。2013-2017年間,各地省級政府批准成立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園/中心/基地共約17個,地市級共約19個,縣級和鄉鎮級為零。這其中包括北上廣深等互聯網金融發達的城市,也包括具備一定IT技術和金融基礎的城市如杭州、南京、天津、武漢等,還包括貴陽、昆明、大連、成都、贛南、泉州、鄭州、西安、佛山、鄂爾多斯等看上去並無明顯優勢之地。

但2017年起,AI產業熱潮爆發,各種智能科技產業園扎堆上馬。

截至2019年5月4日,以智能科技、智能產業、智能製造等為名的由省級政府批准成立的產業園/中心/基地共約18個,地市級政府批准成立的共約66家,地市級園區數量多達互聯網金融鼎盛時期的約3.5倍。

並且,湖南汝城、河北大名、廣西平樂、江西信封等縣級產業園竟高達43個,甚至還有浙江嘉善縣姚莊鎮、四川大邑縣沙渠鎮、陝西周至縣尚村鎮新設了3個鄉鎮級智能科技園區,且全部湧現於2017-2019年,僅2019年4月就有數十個宣佈獲批或成立。

不到三年時間,全國各級地方政府的智能科技產業園區約130個。其中縣鄉鎮級園區佔據相當比例。

調研中發現,一些新設園區,甚至直接由已然落寞蕭條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園更名而來。

警惕!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追捧的这个产业会是下一个“P2P”吗?

來源:瞭望智庫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

3

AI企業潮來襲?

如此奔騰的速度,如此龐大的數量,究竟來自何方?

除去一批早期沉下心來鑽研技術並紮根市場的老牌公司外,AI企業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大批互聯網金融公司因監管趨嚴,打著智能科技的旗號轉型做智能化生態系統,但自身不具備核心技術。它們往往是先做高估值獲取資金,再來補充技術能力。網貸平臺大多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從一個風口浪尖的行業轉至另一個新的風口。

二是一些有應用場景的公司,希望借力AI等技術拓展原有業務,進行傳統制造業轉型和產業升級,比如創新性承接公安系統服務、信貸風險防控等業務,使得我國的AI應用呈現出一片藍海,吸引了更多的機構和資本進駐。

三是各地地方政府為推動當地科技發展、搶奪研發資源,紛紛設立智能科技園區,也激發了各種掛著AI頭銜的企業出現。

但風險可能就在不遠處。

科創板為大量“催熟”AI產業的投資機構提供了“退出機會”。

1995-2001年的美國互聯網泡沫,就源於資本市場對高新科技企業盲目追高,導致相關企業股價乃至整個大盤“過山車式”跌掉80%,5萬億美元市值蒸發,近半數科技公司破產。當前,國內打著科創板旗號的各種炒作和畸高融資行為越來越密集,也極易讓投資者因信息不對稱而盲目投資。

對於AI產業來說,數據信息安全風險不容忽視。不僅是AI產業,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產業,均高度依賴對個人隱私數據的讀取、採集和應用,數據安全隱患陡增。一些缺乏過硬技術手段、對隱私數據進行無規範採集和使用的公司,一旦遭遇黑客攻擊導致數據洩露,不但危及用戶隱私、財產甚至人身安全,還因這些數據往往涉及購物、出行、社交等多領域信息,可能引發連帶風險。

風險是與發展伴生的,在對創新開放、包容的同時,必須始終保持冷靜的心態。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編務:黃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