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归钟的父母都是大侠,也不是每一个归钟都能遇到袁承志

在金庸的小说里,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即使是像归钟这样的孩子。归钟在娘胎里有就有残疾,出生以后要以人参茯苓首乌这些珍贵药材当饭吃,才能活下去,而且他智力还不正常。但是,爸爸归辛树和妈妈归二娘却没有放弃他。在武林中德高望重的孟伯飞庄上,归辛树夫妇不惜与天下群豪为敌,也不惜与师父疼爱的小师弟袁承志翻脸,也要为儿子抢救命药。好在袁承志仗义相助,为他们抢到了凤阳总督进贡给皇上的灵丹妙药。此后,夫妻俩穷尽一生都是在为这个先天残疾的儿子寻找药物,甚至因此而变得性情乖张,让人讨厌,但是他们无怨无悔。

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归钟的父母都是武艺高强的大侠,也不是每一个归钟都有好运,能遇到袁承志。小女孩璇璇也是先天残疾,肺部有病、脑瘫、智力障碍。这个女孩一出生,带给父母的不是喜悦,而是沉重的负担,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她两岁时,妈妈抛弃了她和爸爸走了;为了给她医病,爸爸花掉了几十万;爷爷不喜欢她,爸爸为了挣钱不能照顾她,只有奶奶陪着她。可是,在她八岁那年,奶奶又得了癌症,不能再照顾她。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已经成了压垮这个普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爷爷和爸爸在她的书包里装上两块砖头,把她推落河中淹死了。

不是每一个归钟的父母都是大侠,也不是每一个归钟都能遇到袁承志

这样的家庭悲剧,实在不是简单的谴责就可以的,甚至“可以理解,不能原谅”这样的思考都是苍白的。所有的道德说教,在这样的悲剧面前,都显得那么虚伪和不堪。人性本来就是极为脆弱的,禁不住极端环境的考验。社会不能要求每一个父母都是归辛树和归二娘,但社会有义务多一些袁承志。毕竟,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多一些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机构,不正是消除不平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