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美味,黃河刀魚的“消亡史”

我的家鄉黃河入海口一帶曾盛產一種魚,因其形似利刀而得名。其實,刀魚的學名叫刀鱭魚。在黃河口,當地人稱其為“倒魚”,這大概是因其沿黃河逆流洄游的緣故。歷史上,黃河幾經改道,但黃河刀魚總是順河而去又沿河而來。

在河水常流的年代,它們生活在黃河口一帶,每到春天則逆流而上。每年農曆三月黃河刀魚沿黃河溯流而上幾百裡,到山東東平湖產卵,孵出的幼魚再回游到黃河口,兩三年方可長成魚。

“傳說”中的美味,黃河刀魚的“消亡史”

然而這種人間美味已經成為了“回憶”,因為現在已經很難再打到黃河刀魚了。可能是“物依稀為貴”,所以才會有“天價刀魚”的現象。

曾經,長江刀魚賣出了8000元一斤的,而與長江刀魚相媲美的黃河刀魚也更加稀少,稀少到無市無價。儘管市場上仍有不少“黃河刀魚”銷售,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真正的黃河刀魚近乎絕跡,差不多成了一種記憶中的美味。很多出海漁民反映,已經有很多年不曾打到過這種魚了。

“傳說”中的美味,黃河刀魚的“消亡史”

在當地漁民的回憶中,上世紀六十年代時候的黃河刀魚還很多,每到時令季節,一網補到幾百斤也是有可能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漁民很明顯感覺到黃河刀魚的產量開始下降,到了90年代以後,黃河刀魚已經很少了,其價格也高到了幾十元一斤...

黃河刀魚變得稀少的原因:

目前,黃河刀魚已經很少見了,可能有漁民偶爾還能捕撈到,但基本上和“賣彩票中大獎”一樣,看運氣。

黃河刀魚“近乎絕跡”的原因一方面源於人們的過渡捕撈,另一方面和早些年的黃河斷流不無關係。

“傳說”中的美味,黃河刀魚的“消亡史”

黃河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斷流現象,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斷流日益嚴重,對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惡性破壞,沿岸繁衍生息的生物大量減少,黃河刀魚也受之影響幾乎銷聲匿跡。

“傳說”中的美味,黃河刀魚的“消亡史”

隨著黃河調水調沙持續進行,黃河口生態環境大大改善,黃河不再斷流。為黃河刀魚的繁衍生息,再次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生態環境改善以後,希望黃河刀魚能有重新繁衍生息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