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十年才明白:養娃不是馴獸,是種樹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媽媽能量站

-第21篇好文-

教育不是行為訓練,而是為孩子提供適宜的土壤、陽光、溫度、水分,還有耐心。

所長

作者 | 凌想

來源 | 凌想親子心理

ID | lingxiang127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1

自從與我們分房睡後,橙子一直有個“毛病”:晚上睡覺總想有人陪在身邊,等他睡著了才能離開。

如果他自己睡,有時會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越睡不著就越著急:“都快11點了,我還是睡不著,明天早上我該遲到了。“小孩又著急又委屈,都快急哭了。

對於陪睡這件事,我覺得,既然孩子有這個需求,那就滿足他,陪他睡好了,也不是什麼大事,長大一些自己就好了。

然而橙子爸爸很反對:

都這麼大了,還要人陪著睡,難道還要陪到八十歲嗎?你就是太慣著他。這個壞習慣就得給他扳過來,睡不著就自己躺著,躺到睡著為止。扳幾天,讓他養成習慣就好了。

為此我們爭執了好多次。陪睡問題就這麼斷斷續續持續了好幾年。

有一次,我和橙子爸爸推心置腹地聊:

你說,橙子這麼大了,他能不明白你給他講的道理嗎?他能不知道應該自己睡覺嗎?你為此生氣吼他,他為什麼寧願冒著被你吼的風險,也要一次又一次地要求陪睡?

是他不懂道理嗎?是他想被吼嗎?肯定都不是。

一定是有什麼更強大的動力,讓他這樣做。所以,我們只扳他的表面行為,治標不治本。

橙子爸爸沒說話,不知道聽進去了多少。

這次談話後,我明確表示:只要橙子需要,我會陪他睡,直到他不需要我陪為止。

橙子爸爸沒再表示反對。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自從陪睡“合法化”後,每晚睡前,橙子都會喊我:媽媽,我收拾好了,快來陪我睡覺!

我會給他整整枕頭被褥,親親他的臉頰,摸摸他的小頭髮,簡單的睡前儀式完成後,我就坐在床邊看書刷手機。等他睡熟了,我再悄悄地離開。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橙子每週六開始參加一個親子活動,主題是生命教育。整整一天,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一起放飛自我,放開了各種玩。

玩了兩三次後,我明顯感覺橙子的狀態打開了很多,更開心、更自信了,也更能表達自己了。

一次週六回來,晚上橙子躺在床上,我說:我可以坐在客廳陪你嗎?客廳緊挨著他的房間。橙子答應了。

過了一會兒,橙子說:媽媽,你去洗澡吧,洗完澡再來陪我。我就去洗澡了。洗完一看,橙子早已熟睡了。

這以後,橙子有時會主動要求我坐在客廳裡陪他,不用坐在床邊了。

這就是進步。

我由此發現,當孩子內在積攢了足夠的安全感、內心的力量強大了,他自然會生髮出獨立自主的渴望——就像種子要破土發芽一樣,這是生命的本能、天性。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適宜的土壤、陽光、溫度、水分,還有耐心。

環境適宜了,養料足夠了,生命自然會發芽、成長。

而很多父母經常做的,是揠苗助長。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2

陪睡問題看似一件小事,但從中反映出我和橙子爸爸兩種不同的教育觀念。

或者說,對教育本質的不同理解。

什麼是教育?

是通過訓練、矯正孩子的行為,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還是激發他內在的動力,使之自然做出好的行為?

是訓練,還是引導?

是灌輸,還是激發?

當我看到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這本書時,我發現,早在100多年前,這位著名的教育家就洞徹了教育的本質。

杜威在書的開頭就講到了“訓練”和“教育”的區別。

訓練,是通過外部環境的刺激,讓人的行為發生變化。就像訓練老鼠走迷宮、狗熊作揖一樣。

訓練只關注行為,而不去管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感。

孩子的活動“只是被利用來獲得有用的習慣。他像動物一樣受訓練,而不像一個人那樣受教育“。

而教育,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認同做事的共同目標,從而產生內在的驅動力,主動自覺地去做事。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有很多父母,把教育當成了行為訓練。

孩子哭鬧不休,父母說教、批評、打罵,想出各種辦法,為了讓孩子不哭。

孩子學習不用心,那就在一旁陪讀,監督他把作業按時完成。

孩子調皮搗蛋,那就揍他一頓、關個禁閉,讓他變老實一點。

孩子愛玩手機,那就嚴防死守,沒收手機、拔掉網線,像盯賊一樣盯著。

孩子做得好,父母就喜笑顏開,想著獎勵孩子;

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就愁眉不展,想盡辦法矯正行為。

發現了嗎?

我們在意的、焦慮不安的,都是孩子的行為。

只要孩子的“問題行為”消失了,父母的教育就算成功了。

可是,這樣的教育,我們是把孩子當成了馬戲團裡的動物。

而我們自己,則成了馴獸員。

就像訓練狗熊作揖。狗熊按照指令去做,就獎給它一塊糖吃。

狗熊不聽話,不肯做,那就一頓鞭子伺候。

做得對,獎勵;做得不好,懲罰。

出於恐懼和誘惑,慢慢地,狗熊變得聽話了,馴獸員一揮手,狗熊就知道該做什麼。這時,就算大功告成,可以表演給觀眾看了。

3

把育兒比作馴獸,聽起來有些殘酷,實際上,很多媽媽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已經開始這麼訓練了。

可能每個新手媽媽都聽說過哭聲免疫法。

為了讓初生的嬰兒可以睡整覺,人們想出了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媽媽掐著表:

第一晚,嬰兒哭了一分鐘,媽媽上前撫慰。

第二晚,嬰兒哭了兩分鐘,媽媽才去撫慰。

第三晚,嬰兒哭了三分鐘,媽媽才出現。

就這樣,一點點延遲撫慰,嬰兒慢慢地就不哭了,變得很乖,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睡整宿覺了。

哭聲免疫法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直到現在,國內還有很多擁躉者,溫情脈脈地討論著怎麼訓練孩子不哭不鬧睡大覺。

事實早已證明,這樣的訓練忽視了嬰兒的心理需求,經過哭聲免疫法訓練的孩子們,長大後很多都出現了精神問題。

因為嬰兒哭鬧背後,表達的是情感需要,剛剛出生的嬰兒,他認為他和世界是一體的,他一哭,媽媽就來抱他哄他,他就會感到安心。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當他哭上半天(嬰兒感覺中的“半天”,可能就是媽媽眼中的三分鐘),也沒人理會,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恐怖的、冷漠的、不值得信任的。

他被這個世界拋棄了,就意味著崩潰和死亡。慢慢地,他就會對這個世界失去信任,失去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不崩潰,他關閉了自己的感受。反正哭也沒用,那就不哭了。

那些在一旁掐著表的媽媽們,正沾沾自喜自己的訓練大功告成。她們不知道,嬰兒的內心正承受著怎樣的恐懼和孤獨。而訓練的後果,會在幾年後顯現出來。

4

那麼,把訓練當作教育,會有什麼後果呢?

1. 把訓練當作教育,最終導致的是壓抑。

就像橙子的陪睡問題。

表面的問題,是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他缺乏足夠的安全感,缺少足夠的情感支持。

如果我們只矯正他的陪睡行為,強制他必須獨自睡覺,他可能最終也能做到,看起來變得勇敢了。

但,看不見的代價就是,他把內心的需求深深壓抑下去,假裝出大人喜歡的堅強獨立。

很顯然,這樣的獨立堅強是紙老虎。

2. 把訓練當作教育,還會導致或正面、或消極、或隱蔽的反抗。

我家養過一隻虎皮貓,小貓很可愛,但有一個壞毛病,總是愛上床,沾得到處都是毛。

為此我教訓過它好幾次,一邊拍它一邊告誡:不許再上床。

效果是有的。它不再光明正大地上床了,而是趁人不在溜上去,一聽到腳步聲,嗖地就躥下來,讓你沒法當場抓獲。

對小貓小狗,我們採用的就是“訓練”的方法,訓練它們懂規矩,按照我們的意志行事。

但是,你看,即便是一隻貓咪,它在這種“鐵腕”政策下,也學會了鑽空子,陽奉陰違。

捱了打後,想上床的動機其實還存在,只是因為恐懼而生生壓抑下去了,表面上看,管教很有效。

但一有機會,只要它估摸著不會被發現,內在的衝動就又驅使它躥上床。

這樣的訓練,改變的只是行為,改變不了內心的動機。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貓猶如此,高智商的娃更是這樣——鑽空子、說謊話、偷著藏著悄悄幹,還有磨磨蹭蹭的消極抵抗……

像打地鼠一樣,壓下去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冒出來,讓你焦頭爛額,防不勝防。

3. 把訓練當成教育,孩子的驅動力是恐懼。

因為害怕被懲罰,害怕被父母拋棄,害怕不被認可,出於怕和恐懼,才不斷努力。

進取的背後是深深的無名的恐懼。

這樣的人,即便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內心也不會真正快樂。

他永遠覺得做得不夠多,自己不夠好,不敢停止努力,直到把自己逼崩潰……

所以,把訓練當作教育的父母,必須面對二選一的抉擇:你想讓孩子成功,還是幸福?

5

我們為什麼會把訓練當教育?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

我們考高分,就是好學生,

我們賺到錢,就是成功人士,

人們習慣了用外在的社會評價標準來對標自己——只要行為對了,一切就都對了。

我們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我們也會這樣去教導孩子。

究其根本,我們沒有尊重自己這個個體,沒有尊重孩子這個個體。而是把自己、把孩子當成了生產線上的產品,按照理想中的模子使勁往裡套。

不管孩子是蘋果樹、梨樹還是桃樹,統統要求他結出蘋果。結不出來,就是失敗的人生。

我以為,真正的教育,是看到孩子本身。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

首先,你要放下成見和評判,“看到”孩子的本來樣子,尊重他的生命節律。

他可能是迎春花,春天一來就開花。也可能是菊花,直到秋天才會綻放。

比如,孩子可能就是天生敏感謹慎,就是內向,就是活潑好動,就是不愛閱讀,就是動手能力更強……這些,你能接受嗎?你能接受他和主流標準不一樣嗎?和你理想中的小孩不一樣嗎?

其次,要透過行為,“看到”孩子內在的情感、動機。

你不會去訓練一粒種子如何發芽、開花。

只要給它充足的陽光、土壤和水分,它內在的生命力就會驅動它破土發芽,舒展枝條,長成它可以成為的樣子。

孩子就像一粒種子。

真正的教育,就是看到他內在的情感需求,給到他足夠的心理營養,讓他自由地發揮天性。剩下的,就是靜待花開。

所以,當你在為孩子的問題焦慮不已,不妨想一想,你是在馴獸,還是在種樹?

● End ●

熱文推薦

8年4次起訴離婚,我終於擺脫了那個“24孝媽寶女”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凌想,橙子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出版人,專注兒童心理,幫助父母構建更好的親子關係。微信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