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隨著社會發展,經濟、人性、道德等是繞不開的話題,深入到每個人生活及生命之中,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煩惱、壓力和抉擇,《六祖壇經》裡面有這句真言,其實就是參悟人生的最好表達,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不斷修行,看清自身本相,不斷改善自己,求得福報和心理安適。

這六句話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現在給朋友分享下心得體會,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心平何勞持戒 

“平”即平和就是說人沒有貪瞋痴。蘇東坡對於佛法有很深的造詣。一天,他詩興大發,做了一首禪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詩意思說參拜上天佛陀,佛陀慈悲的光芒普照大千世界。人世間讚美也好指責也好,無論順利或磨難也罷,佛陀都不為之所動,只是莊嚴而安穩地坐在蓮花臺上。

蘇軾自己反覆吟誦,覺得自己的境界已然很高了,能跟佛陀一樣,達到了心轉物而不為物轉的境界。然後把詩好友佛印看看。

佛印看後,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放屁!”就叫人送還回去。

蘇東坡滿心期待地打開自己的大作,卻發現只有“放屁”二字,頓時火冒三丈,決定親自去跟佛印評理。於是乘船過江,直接到了佛印的房間,只看見門扉上貼著一張字條: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見此句,才恍然大悟。正所謂“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當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知道自己竟與常人無異。

我們之所以要持戒修心,就是因為有貪瞋痴。但是心平如鏡,沒有波瀾驚擾,不被妄念左右,苦持戒律也就變得不再重要。唯有心平,方能八風不動;修得一清靜之心,獲得無上的智慧。

但要注意的是,“何勞持戒”,並不是說不需要持戒了,而是內心平和清淨,這樣才不會犯任何戒律。

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二、行直何用修禪

六祖慧能認為,修行重在心平而行直,不是強求持戒修禪。

“行”的範疇非常廣,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行動,還包括言語、念頭等等。佛法認為,行為能公平正直,就是禪。

“直”:是道德、品行的“直”。直心正念方為真禪者,若能一生行為正直,沒有妄念虛偽,才能夠說這個人真正領悟了禪意。

就如永嘉禪師說的那樣,“行住坐臥皆是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個人若是行為公平正直,就是禪;禪,也就是教你把各種毛病一一去除。

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三、恩則孝養父母 

我們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報恩是本分更是責任義務。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十分孝順。早年間家中非常窮,他自己就經常去吃點野菜充飢,但是卻會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仲由坐在厚厚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大魚大肉,他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

孔子讚揚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父母生養我們,我們永世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這份恩情。我們能做的,父母健在盡力盡孝,自己努力工作生活幸福才能少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等著“子欲養而親不在”。

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四、義則上下相憐

“義”不管是佛家還是儒家,都是必不可缺的德行之一。孔子曰“義者,宜也。”也就是說,行為上要正當、合時宜。

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去立驚天之功,所以,這裡的“義”,更多的是強調普通認得所作所為,平凡的善行義舉。

佛法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守道德,重視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養,對上尊敬有禮,對下憐憫助人,不會見利忘義,甚至能做到捨生取義,就是“義則上下相憐”的最佳寫照了。

5、讓則尊卑和睦

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這裡的“讓”,就是要求我們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要過分追逐名利而相互爭鬥,彼此之間相互尊敬禮讓,大家才能和睦相處。

正如林肯所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儘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與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給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

懂得謙讓,別人會從中看到我們的謙遜知禮,會覺得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放心舒服,彼此之間就會產生默契和友誼。反之,如果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這樣無法長久的維繫關係。常言道“損人利己不能幹,損人不利己更不能做”

六、忍則眾惡無喧

這句話說的是: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麼人家就算有不滿,也不會宣揚出來。《佛遺教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就點出了“忍”在成就功德過程中的必要性。

佛法認為“忍”是世間的美德,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不會輕易被動搖,“以能忍之心對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礙惡業發生”。

“忍”還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怨恨敵意,像是春風拂過冰封的水面,消融人與人之間陰暗的怨恨。

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如果我們都以佛祖為楷模,心中多忍讓,心中多謙和,將心比心,推己達人,那麼社會就和諧,都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社會醜惡現場就會減少陰暗面就會減少,大眾生活幸福指數才會高;就像我們國家六七十年代,雖然物質極度匱乏,但人與人之間,團體和團體之間,相互尊重和關懷,彼此不勾心鬥角,那就生活不累,心理壓力很輕,每天充滿陽光,作為70年出生的我很是懷念那時候生活!這或許才是佛教“忍”與“讓”的終極意義。

心平何勞持戒。。。深刻領悟《六祖壇經》的六句話體會生命本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