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提起禪宗,人們總會想到參悟話禪,想到見性成佛,而禪宗的這部經典《六祖壇經》就是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一部經典。

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筆者在初讀這本經典的時候,縈繞在心頭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從其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

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六祖生平

六祖惠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他本來是窮苦人出身,大字不識,卻在賣柴過程中無意聽到別人誦讀《金剛經》而突然開悟,於是就轉而到五祖弘忍處學佛。

惠能在與五祖的初次會面,可謂是給了五祖一個下馬威,當時五祖看到他以後,便以地域、人種等原因質疑他。而這時,惠能說了一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來回應他,五祖當下發現了這個人的不俗之處。

一日,五祖傳令門下弟子每人做一偈,以察看這些弟子們悟道深淺程度,擇其優者而傳以衣缽,是為六祖。這時,神秀上座便作了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段偈子,總的來說還是沒有達到禪宗所主張的“自性光明”的境界,因此五祖直言只是到了門外,還未入門。而這個時候,惠能站了出來。

他在聽聞了神秀所作之偈以後,當下便明白了這個偈的侷限性,因此也自作一偈。由於他自己不會寫字,因此只能請別人幫忙寫在牆上。亦即: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偈,和神秀所作的一比,高下立判!於是,五祖便將衣缽傳給了惠能,是為六祖。從此,六祖惠能就開始他傳道授業解惑的傳奇一生。而本文筆者想要說的讀書之道,亦是從中而來。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首先,讀書當重義理而輕文字。

六祖在入佛門之前,一字不識。在入了佛門以後,六祖也同樣是“目不識丁”,但是,這卻絲毫不影響六祖對經典的參悟和解讀。

當時,有一位尼姑誦讀《大涅槃經》卻不能理解其中深意,於是來請教六祖。這時,她拿著書然後指著書中的具體字句來請教。六祖只好淡淡地說了句“字我不認識,你可以問我其中的義理所在。”(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六祖壇經》

尼姑一聽此言,就有些不高興了,忍不住問“你連字都不認識,又怎麼會明白其中深意?”(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六祖壇經》

六祖當下回道,“佛理和文字有何關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

也就是說,文字只是工具,義理才是根本,一味地追求文字而忽略了真正的義理,豈非本末倒置?讀書亦然,讀書之目的乃是在於一本書中關於思想的全面表達,而非著力於其中隻言片語,導致捨本逐末,出現買櫝還珠的笑話。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其次,讀書當有精一之功。

《尚書》有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中的重中之重就在於要做到“惟精惟一”,然後才能有所成。而惟精惟一的意思就是要用功專一、用功至深。而從這方面來說,六祖其實也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六祖在初聞《金剛經》就有所開悟,到後來五祖為他講述了《金剛經》全文時,當下就大徹大悟。這時候的六祖,不需要再去了解汗牛充棟的大乘經典,因為一部《金剛經》已經讓他了悟了世間大道。正如很多人所主張的那樣,讀書“一經通,百經皆通。”

言下之意,就是說我們也需選擇我們喜歡的經典而進行深入的探索,在這一方面曾國藩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研究經史子集的時候,不要貪多,而是要在一部上面下功夫。功到自然成,到時候自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再者,讀書之要在躬身實踐。

在六祖為別人答疑解惑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深深地觸動了筆者。

當時有一位僧人名法達者,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他來禮拜六祖的時候,卻頭不至地。六祖當下便問,頭不至地而禮佛,不如不禮,問他有何疑惑?

法達便說自己已經讀誦《法華經》三千遍,但是卻還是未解其中大意,懇請六祖為其說法。

這時,六祖便讓他讀經來聽,而聽到其中譬喻品一節時,六祖便明白了這部經書之義理。於是,六祖便從“佛之知見”與“眾生知見”的角度來為他解釋這部經典,關鍵點在於讀經的過程中要將將經中之義理付諸於實踐,躬身行之。

最後,六祖特意補充道“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在六祖看來,單純的誦經讀書,無異於是“被經所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絕知此書此理要躬身實踐,才能“轉經”,才能將書中的道理真正的為己所用。

當真是“一燈能破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

何以很多人覺得不會讀書?何以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這句話不就是做了最好的答覆嗎?

要想讀書有用,那得“轉書”,而非“被書轉”;得親自去實踐驗證,而非紙上談兵。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最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道德經》開篇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金剛經》四句經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孟子 盡心》中有云“盡信書,不如無書”。

儒釋道三家似乎都在這件事上持以莫衷一是的態度,簡而言之就是對於書中所言、對於一些蓋棺定論,除了要躬身實踐積極參悟以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持懷疑態度。畢竟,老子都說,“可以說出來的道,只不過是一般的道”,道本不可言,只是因為大眾根性悟性高低不同,所以聖人為了“普度眾生”才不得不寫下來,但其實這一切都是“不可說”的。

所以,讀進去,然後走出來,才是真正的讀書之道。

總的來說,讀書對於一個人的進步其作用難以估量,而為了讓我們所讀的每一本書都發揮出其最大價值,那麼就有必要摸索真正適合自己的讀書之道。而本文,筆者以《六祖壇經》為出發點,結合自身的讀書經驗來對讀書之要進行總結,以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也希望能為更多的人提供見解與幫助。

參考書籍:《六祖壇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