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曼陀罗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坛城,藏语称作"吉廓"。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梵文叫作曼荼罗(梵名 mandala,藏名 dkyil-hkhor),在古代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但是现在一般而言,是指将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图样。又译作曼拏罗、满荼罗、曼陀罗、漫荼罗等。意译为坛城、中围、轮圆具足、坛城、聚集等。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为了修行者观想方便所绘制、雕造的曼荼罗,而有形像曼荼罗,而成为曼荼罗的表征。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曼荼罗的梵语mandala,是由意为“心髓”、“本质”的 manda,以及意为“得”的la所组成的。因此“曼荼罗”一词即意谓“获得本质”。所谓“获得本质”,是指获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由于曼荼罗是真理之表征,犹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因此也有将之译为“圆轮具足”。另外,由于曼荼罗也被认为有“证悟的场所”、“道场”的意思,而道场是设坛以供如来、菩萨聚集的场所,因此,曼荼罗又有“坛”、“集合”的意义产生。因此,聚集佛菩萨的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都可以称之为曼荼罗。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一般我们所称的荼罗可分为四种,称为四种曼荼罗,简称四曼。即:

1、大曼荼罗: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图画,称为大曼荼罗(尊形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成身会。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2、三昧耶曼荼罗:即示现诸尊的本誓三昧耶,也就是将表示本尊的法器、持物,以图示象征的三昧耶图绘表示,称为三昧耶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的三昧耶会。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3、法曼荼罗:这是诸尊的种子及真言,或书写种子梵字于诸尊的本位,或以法身三摩地以及一切经论的文义等来表现,称为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微细会。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4、羯磨曼荼罗:将诸尊的威仪事业铸造成像,形成立体、行为的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行动性曼荼罗,称为羯磨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供养会。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而这四种曼荼罗,一般又各含有三种曼荼罗,即:

(1)都会(都门、普门)曼荼罗:是各部诸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两部曼荼罗。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2)部会曼荼罗:是某一部会的诸尊,会聚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佛部的佛顶曼荼罗,莲华部的十一面观音曼荼罗等。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3)别尊(一门)曼荼罗:这是以一位本尊为中心的曼荼罗,如释迦曼荼罗、如意轮曼荼罗等。

我们一般所指称的曼荼罗即是以上四种大、三昧耶、法、羯磨曼荼罗。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轮圆之义

坛城又作曼陀啰、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以祭供者,是为曼陀罗之本体,而此坛中聚集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辋辐具足而成圆满之车轮,是曼陀罗之义也。而常称为曼荼罗者,是图画者。此为四曼中之大曼荼罗。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曰:‘道场之处当作方坛,名曼荼罗。广狭随时。’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下曰:‘蔓陀啰,此云坛也。’探玄记二十曰:‘曼荼罗,云道场也,圆坛也。’慧琳音义十曰:‘漫荼罗无正翻,义说云圣众集会处也,即念诵坛场也。’演密钞四曰:‘漫荼罗者,此云道场。是与弟子发心得道之处,谓之道场。’大日经疏三曰:‘十方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蜜门犹如华藏,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漫荼罗也。’同四曰:‘漫荼罗,是轮圆之义。’又曰:‘曼荼罗,并发生义,今即名发生曼荼罗也。

梵林文化-坛城的由来和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