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沉浮 內資基金公司不懼“狼來了”

純正的外資基金要來了,基金行業將出現真正的“內外”之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內資與外資基金公司在競爭中各有優劣,外資控股基金的出現具有積極意義。

外資基金控股升級

2002年10月16日,國內首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國聯安基金獲准籌建,之後,合資公司在公募行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17年後,在金融行業國際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基金行業對外開放不斷升級,制約外資的49%控股上限被打破,外資絕對控股公司近在眼前。這小小的2%股權的突破,也將帶來基金行業重大的變革。

當年,基金業的對外開放也曾引發“狼來了”的擔心。17年後,當“狼又來了”的時候,基金業已“淡定”了很多。

博時基金總經理江向陽認為,外資資管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有積極的一面,公募基金應當從加強行業生態和基礎市場建設、豐富業務結構、完善監管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引導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極應對。他向本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是孕育公募基金健康成長的土壤,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完善豐富市場投資工具、引導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強化資本市場獎優罰劣制度建設,能夠促進公募基金自身競爭力的形成,從容擁抱全球一流資管機構的競爭。

內資外資優劣互現

外資控股公司與內資公司到底誰更有優勢?業內人士認為,外資機構的優勢在於先進的管理與治理體系,而國內機構的優勢則在於對本土市場的瞭解。

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王棟表示,內資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對本土客戶需求的理解以及在本土市場的投資經驗,而外資公司的優勢則在於對海外客戶需求的瞭解以及國際化的投資體系。這兩方面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更多的在於如何去理解客戶的需求,利用自身優勢滿足他們的需求。

北京某中型公募副總經理表示,資管行業的競爭力涉及專業程度較高的投研體系、資本市場定價能力等,海外資管巨頭在衍生品市場定價能力較強,形成了很高的行業壁壘,與之相比,國內基金行業還有不小的差距。外資進入,國內衍生品投資如同步放開,外資控股基金公司將在這一領域形成核心優勢。

針對內資公司,他分析,除了本土化優勢,與外資相比,內資公司在投研上的優勢並不突出。由於市場競爭不充分,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容易做大做強,而新成立的公募發展艱難。實際上,投研能力突出、以業績驅動公司發展的內資公募不夠多,不少大型公募只是構建了客戶、渠道等方面綜合性的服務體系,股債等基礎資產的投資能力並沒有太大差異,投研能力上也缺乏特別突出的表現。

北京某大型公募股票基金經理告訴記者:“海外機構在某些領域做得比較精細,國內很多創新產品都會參考美國等成熟市場的做法。”他分析,海外資管機構多數經歷過多輪牛熊轉換的考驗,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經驗;有的構建了成熟完善的投資風控體系,操作流程非常精細;有的公司產品線風格鮮明,業務佈局著眼全球市場,投資眼界開闊。不過,外資機構初來乍到可能會“水土不服”,成熟市場那套方法用在A股不一定有效。

一位合資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本土企業的優勢是瞭解國內市場,瞭解客戶心理,熟悉投資風格,在銷售渠道也有積累。劣勢在於投資、經營理念參差不齊,部分公司考核週期偏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基金公司經過多年發展,競爭實力已非常強勁,形成了一定的頭部優勢。”該人士表示。

未必是“狼來了”

“外資主導的合資公司與內資主導的合資公司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面貌。”一位基金公司董事長向記者表示,外資主導的公司規模一般都不大,這主要是外資機構風格穩健,而過去十幾年,國內金融市場、基金行業都處於大發展、大擴容的增長期,以成熟市場的穩健風格來應對新興市場的高速發展並不合適。“對於一些外資機構而言,國內市場只是其全球市場佈局的一部分,不出事比大發展更重要,這也是抑制部分外資主導公司發展的核心問題。”

上海一位合資公司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外資絕對控股,可能影響公司的企業文化。“內部的文化衝突可能大幅減少,對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面對外資機構的進入,江向陽認為,公募需要進一步提升業務的國際化水平和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一方面提升QDII、RQDII產品的開發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推動基金互認,加強投顧平臺建設,藉助海外銷售平臺,吸引海外資金。同時,目前國內衍生工具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品種少,監管規則嚴格,未來在不斷豐富衍生工具的同時,可以參考UCITS等海外資管衍生品監管經驗,使基金公司獲得更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和策略。

同時,江向陽認為,公募基金應加強人才培養,加強行業與海外一流資管公司的交流和合作,注重提升人才的國際化視野,提升對於新資產、新業務、新工具的管理和應用能力。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