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左雲四日遊(五)再探九龍山桃源勝境 此處風景獨好


五一那天來九龍山,光顧著聽故事了,傳說中的桃源勝境,傍晚六點多才找到入口,所以沒進去。二號依舊在左雲縣南部旅遊區轉悠,上午領略了尖口山生態林區的獨特風景,中午見識了契丹古堡,下午我們又來到了九龍山,準備進入桃源一探究竟。 桃源入口其實就位於睡佛寺旁邊的谷口,但不是第一條山谷,而是面對睡佛寺,右邊第二條山谷,沿著第一座涼亭右邊的小路一直往裡走就對了。

這條路還是石板路,需要注意的是,每到一個岔路口都要選擇最右邊的岔道走,否則就會轉回到第一條山谷。

山上的奇石很有特點,底部光滑圓潤,頂部一層凸出崖壁,大大小小形狀不規則的孔洞排列其上,一道道暗色印痕說明經常有水從孔洞中流出,這不就是天然的排水通道麼? 試想雨季來臨時,汩汩細流在頂部匯聚,再由石孔中排出,那是何等景象?群龍吐水、幕雨飛簾?恐怕會更美。

行大約兩百米,山坡上有三間石屋,陣陣梵音從空中飄來,這裡就是佛母洞了,當地人稱作“老母洞”。雖只一字之差,意義卻大有不同,牽扯到是佛還是道的問題。不過無所謂,經過千年融合,在老百姓心目中兩教早已不分彼此,只要是神仙,都管用。

石屋內有兩門相通,沒有神像,盡頭處本是洞窟入口,但現在已經封閉了。據說洞窟入口很小,只能容許一人進入,裡面很大,約有20平方米,是高人曾經修煉過的地方,可惜無緣一見。

面對佛母洞,左側山坡上還有一處天然洞穴,洞口修建了石門,不知是何用意。

洞穴面積不大,約有六平方米,洞口高不足180釐米,進入之後只能俯身查看。洞中除了人工雕鑿的祭臺之外,最醒目的是洞壁上一層一層的砂岩,說明若干年前九龍山一帶真的是個大湖泊。 “一日天崩地裂,湖泊消失了,龍王和八位龍子飛旋升空,隨即又化作山脈伏於地上”,這與九龍山的傳說相吻合。

在洞口處發現了幾個字,只是年代久遠,字跡非常模糊,勉強可以看出“天地三界力”。從語意上分析,原來應該還有其他文字,不過早已被歲月磨平了。

過了佛母洞,石板路也到了盡頭,再往裡走只能分開荊棘,邊看著前人留下的腳印邊往前行。走在崖壁上,另一側是山谷,多少有點驚心。

艱難前行大約三百米,眼前是一處石頭平臺,平臺甚為開闊,面積約有一千平方米,四面環山、異常寧靜。 石臺地面相對平坦,邊緣處有天然石桌和石凳,最奇的是桌上還擺著一塊“肉”,似乎早就安排好了要招待客人。

不過只有一凳,請客的主人坐哪呢?難道主人是山神土地,抑或是三界遊仙?哈哈~不管是誰,都是有緣,先坐下來小憩一會。

桌上的石頭與豬肉長得極為相似,有肥有瘦還帶著皮,不知是哪位有心人擺放在這裡的。不過。。。但願這塊豬肉石永遠都在,招待每一位來到這裡的有緣人。

位於石臺邊緣的谷口處,一道涓涓細流無聲湧出,據說附近有一泉眼,名為“龍泉”。我找了一會,水流來自一片茂密的灌木叢中,不過很難進去,因為不知名的植物上面長滿了銳利尖刺。 其實要想進去也並非不能,但長滿尖刺的植物遮蔽泉眼,不管天意還是人為,都是為了保護泉眼。所以我覺得還是不進為妙,站在外邊默默祝福它永不枯竭就好。


從石頭平臺再往裡走,據說能到達“黃金灘”,那是一片煉丹遺蹟,大有二三十畝。從這裡出發,有三條“路”可供選擇,但其中兩條路上都佈滿了長著尖刺的灌木叢。沒辦法,我們只能爬到旁邊山坡上,沿著山坡邊緣行走。 此時回頭再看那石臺,周圍鬱鬱蔥蔥,上有泉水流淌,真是片桃源勝境。如果在秋天,這裡定會是斑斕多彩,所以今年國慶節很有必要再來一次。

山坡上的“路”,越走越無法行進。向上攀登,上去了很可能下不來;從側面繞山坡,又有一堆一堆的尖刺灌木叢擋住去路。站在半山腰思慮良久,我們選擇返回,等下次再來時,看看能不能從附近其他入口走到黃金灘。 這次雖然未竟全功,但能看到桃源勝境就算有緣了,相比各大景區的熱鬧喧囂,此處風景獨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