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軍後勤保障何止千難萬險:忍高反、墜山崖、遇塌方……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祖國的統一,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和西北軍區派出部隊,執行中央決策,從四川、青海、新疆、雲南四個方向向西藏挺進。進軍西藏、經營西藏的任務主要交由十八軍。進軍西藏的先驅們用他們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書寫的故事雖早已遠去,但其內涵卻依舊激盪人心。那個特殊年代裡,那段走進西藏、建設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親身經歷者、參與者和記錄者娓娓道來,雖歷久卻彌新。

十八军后勤保障何止千难万险:忍高反、坠山崖、遇塌方……

圖為銀學善將軍接受採訪

回憶著當年進藏高寒缺氧、地形險峻、物資匱乏,為了十八軍更順利地進軍西藏,後方供給部門付出了不為人知的血淚。老十八軍、原西藏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在西藏工作28年的銀學善將軍翻開漫漫進藏路上的篇篇記憶。

開學第一課:長知識長見識

70多年過去,銀學善將軍仍記得在1944年參軍入伍,被分派到軍分區供給部門工作前參加集訓的第一課上,分區供給部長任秀生同志這樣講述供給工作的重要性:“自古以來,戰爭雙方都很重視供給工作,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講的就是供給工作的重要性。”

“我出生於1929年,10歲的時候參加兒童團當團長還到抗日學校上學。祖籍是山東,當年祖父帶著我父親從山東老家逃荒到了江蘇,靠給地主家打工為生。1944年,我被批准入伍後激動不已,終於能實現打鬼子的夢想了。但是幾個月後,我卻被分配到供給部門。一開始還比較失落,但經過任秀生部長的授課,我明白了我軍供給工作的光榮歷史和傳統,同時,也清楚了自己所擔負的責任之重大。”

十八军后勤保障何止千难万险:忍高反、坠山崖、遇塌方……

圖為終於看到飛機了

唏噓:就地取材,不餓死就行

“1950年,部隊到達名山後,我被調到供給處財務股任副股長以及總會計。當時進藏,張國華軍長、譚冠三政委率第五十二師和第五十三師第一五七團進行昌都戰役,第五十三師、第五十四師歸後方部隊司令部領導,進入甘孜修飛機場,完成任務後,1952年進入徳格,參加修建川藏公路。“當時,堅決落實毛主席指示“進軍西藏,不吃地方”,不允許動百姓一點東西。我們執行紀律絕對是鐵板一塊!毫不含糊!寧可自己餓著,也不能向百姓要一口糧食。”銀學善回憶起當時執行毛主席命令的情形,依然慷慨激昂。

“我們的工作就是做後勤保障。修建甘孜機場的軍工近三萬人的飲食都要靠我們分配。空投的物資是壓縮餅乾、蛋黃粉、脫水菜等。因當時條件有限,供給不足的情況時有發生。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國內戰爭都沒有那時候困難,主要是沒有吃的,供應跟不上,又不能吃地方。靠什麼呢?挖野菜。這是我們的大項目,每人每天挖多少野菜有要求。當時野芹菜吃得最多,有時也能打野兔子野雞等來充飢。天氣好的時候會種些黃豆,在當時來看,黃豆可是個寶貝。我們學會在土裡生豆芽,但是經常沒有等到豆芽長大就忍不住吃了。總之,就是就地取材,各自為戰,不餓死就行。但是有一條必須遵守,就是不能違反組織紀律,不能騷擾百姓!老百姓把犛牛送給我們,我們都不能要,絕對是鐵一般的紀律。”

十八军后勤保障何止千难万险:忍高反、坠山崖、遇塌方……

圖為銀學善1955年照

糗事:獨自一人送物資 摔下15米深山溝

“那時因為道路不通,汽車運送物資受阻,我們經常要靠人力將糧食揹回部隊,道路條件允許的時候就靠犛牛拉。” 1953年春節後,部隊在甲皮拉、達馬拉兩山路段修路,為保障部隊供給,銀學善被派到妥壩兵站,組織犛牛隊向山上運送物資。

“後勤保障是隊伍走哪兒保障就要到哪,但是當時整個師(五十三師)的後勤保障只有我一個人負責。我求助當地的老百姓,組織了幾十頭犛牛駝運。因為與當地藏族老百姓交流很困難,於是我就找了‘同斯’,也就是翻譯,幫助我跟老百姓交流。就這樣,在兵站到山裡修路的部隊之間來回翻山有50次以上,分別給分佈在不同位置的隊伍運送物資。這裡面有幾個驚險的小故事,當年也是仗著自己年輕膽大。”銀學善將軍大笑著講起當年的“糗事”,“一次在上雪山途中,兩頭馱運物資的犛牛打架,我被頂到山溝裡,滾下大約15米。幸好有藏族群眾把我抬上來,送回兵站。經醫生檢查,傷勢不重,只擦破了皮。後來回想起當時的事,慶幸是在雪山,自己還裹了皮大衣、戴著皮帽子、穿毛皮鞋,是這些‘裝備’救了我,否則十幾米的高度豈不是肯定摔死了?”

十八军后勤保障何止千难万险:忍高反、坠山崖、遇塌方……

圖為1951年10月,進藏部隊越過海拔六千餘米的冷拉大雪山向拉薩前進

驚險:強忍高反,遭遇爆破,又遇塌方

“在雀兒山的事情我記得很清楚。最令人欽佩的是當時的張福林班‘不怕死、不怕累’的精神,把這麼艱苦的地方都拿了下來。”銀學善說到,“這種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有一次在執行任務時,走到雀兒山半山腰就頭疼欲裂,感覺喘不過氣來,軍醫說我的臉都發紫了。雖然自己仗著年輕感覺問題不大,但是軍醫要我趕快下山休息兩天,就把我架到了山下的收容所裡。我心裡嘀咕說:‘不行,戰友都走了,我不能幹歇著啊!’我感覺不那麼難受以後就獨自上山追趕隊伍了。路還沒有修好,只能一點點手腳並用往上爬。爬著爬著,突然‘咚咚咚’幾聲巨響,原來是山上正在炸山石,修路基。我趕緊趴下,一時間碎石亂飛,如果被石塊擊中,受傷肯定不輕。等石塊不飛了,我趕緊從亂石堆上往上爬。誰料到又遇上塌方了,前面的路段混著石塊層層塌下來,我就趴在石塊上順勢往下,沒等我回過神就滑下去十幾米,只好又繼續往上爬。就這樣,爬了一天一夜才過了雀兒山。”

在海拔5200多米的雪山,銀學善強忍高反,遭遇爆破,又遇塌方,經歷了現在看來只有電影裡才會出現的一連串驚險情節。之後,當銀學善累倒躺在路邊樹林的草叢中休息時,恰遇被派出來找人的幾個同志發現才把他抬回駐地。

“難啊!有這段經歷的人都明白。”銀學善說,“但是我從來不後悔,也沒有怨言。” (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茜 圖片翻拍自《我的足跡——銀學善將軍回憶》《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等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