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建築師父親(母親)是怎樣的一種高大上的存在?

“我的父親是路易斯·康”

一位名叫納撒尼爾的人,從未被父親對外界提起過,在他小學一年級時,更是發現了父親另外的一位私生女。11歲那年,他的父親不明原因的死在賓夕法尼亞的火車站,被發現時護照上的地址被塗抹掉,因不明身份三天無人認領。得知父親的死訊是在報紙上,他忐忑而又期待地在關於其訃告的新聞中尋找自己的名字,卻沒有發現任何的痕跡。

他的姓是康,納撒尼爾·康,他的父親是路易斯·康。

關於康訃告的新聞,隻字未提納撒尼爾

“I needed to know him. I needed to find out who he was.”

也許是一直未有名分,心有不甘,也許是想了解父親不為人知一面,又或者不為任何理由,只是為了離他更近一點兒,納撒尼爾開始了自己的尋父之旅。

於是,也就有了後來這部電影《我的建築師——尋父之旅》。

有個建築師父親(母親)是怎樣的一種高大上的存在?

路有三個家庭,卻只承認一段婚姻。納撒尼爾關於父親所有的記憶,不過是父親每週來住處看望自己一次,以及母親給他們拍攝的一些黑白合影,而這些,也在11歲那年戛然而止。他竭盡所能從媒體新聞、圖書館文獻獲知父親的點點滴滴,用五年時間和攝製組拜訪父親生前遇到過的的士司機、同事、業主、妻子、情人、私生女、學生,以及走遍父親留下傑出建築作品的地方,耶路撒冷、印度、孟加拉……

有個建築師父親(母親)是怎樣的一種高大上的存在?

尋找一個血緣上很近,自己卻毫無所知的父親,追思與記憶都來自於別人的口中,每一個父親走過的地方,都期盼著下一個轉角會有它的身影,這一切的一切,對納撒尼爾來說,既是殘酷,也是溫情。

有個建築師父親(母親)是怎樣的一種高大上的存在?

電影中最為感人的一幕是納撒尼爾穿著旱冰鞋在沙克生物學院(路第一個覺得滿意的作品)的平臺上自由馳騁的畫面。以天幕為背景,以建築為庇護,納撒尼爾似乎沉溺在父親的懷抱中。這樣乾淨純粹的畫面,是對父親最好的懷念。

有個建築師父親(母親)是怎樣的一種高大上的存在?

在父親給交響樂隊設計的船上時,納撒尼爾發現,原來父親早就把這樣的構想和年幼的自己分享過了。那本留著自己稚嫩筆記的小冊子《the book of crazy boats》,靜靜流淌著父愛與驕傲。

影片中一個片段是納撒尼爾與自己的母親談論關於路最終抹掉護照地址信息的行為,母親認為,此舉是路要回到他們身邊的昭示。” I don’t think it’s a myth. I don’t think it’s a myth at all.” 這樣的堅定雖然不安,卻不得不讓人為之動容。

在影片的末尾,納撒尼爾有一段獨白:

這部電影,無關建築與建築師,只關於一位平凡的父親。也許,畫面中他們很少有機會出現在一起,但納撒尼爾走訪過的每個地方,採訪的每一個人,後面都是康的影子。他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記錄了對父親的印象,完成了對父親的追思,也回答了自己的問題。他不說愛和痛,但是所有的鏡頭言語都訴說著紀念。

有個建築師父親(母親)是怎樣的一種高大上的存在?

納撒尼爾是榮幸的,每個人提到他的父親,都會說“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師”,但他同時也是不幸的,缺失的時光與遠隔的空間,就像在心裡掏空了一個洞,無法填補。

這也許就是父親在我們生命中的角色。這兩個字,每每提起都感覺得到沉甸甸的重量,似無言的承諾,沒有任何理由地給人以心安。父親是天,平凡與否,總有一些是相同不變的。

這是一組孩子為父親所做的畫,也是對父親印象的一種表達。這些不是什麼名家名作,也不甚符合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審美,但是卻是如此的逼真和生動,具有力量。這是他們的父親,同時也是我們的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