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侯和犬戎滅西周時,秦國有沒有參與或者做幫凶?秦國在周平王東遷中具體怎麼幫助的?

聽月趣談歷史


平王東遷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重要事件。指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即位後第二或第三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它標誌著周朝從“盛世”轉入“亂世”,秦國得以受封崛起,從此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之始。但在這一事件中有歷史記載是有爭議的。例如秦襄公在周平王東遷中是“襄助有功”還是別的什麼情況,史學界一直有不同看法。本文就文獻記載和各家說法做綜合評述。

一、正史中乖謬的記載。

平王東遷史事,歷來依據《史記》的周、秦兩本紀。但是同一本《史記》的記載之間是有矛盾的。

《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 幽王欲其笑萬方, 故不笑。幽王為烽隧大鼓, 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 至而無寇, 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 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 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 用事, 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 善談好利, 王用之。又廢申後, 去太子也。 申侯怒, 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 虜褒姒, 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 是為平王, 以奉周祀。平王立, 東遷於雒邑, 闢戎寇。”

《秦本紀》則補充說:“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 殺幽王驪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 戰甚力, 有功。周避犬戎難, 東徙雒邑,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 賜之岐以西之地。”

囉嗦了半天,有爭議的地方在哪?

一是平王東遷避犬戎之禍的理由牽強。犬戎和周幽王有仇,但犬戎與周平王無仇,周平王(周幽王太子宜臼,母親申後被廢,避難於申侯那裡)不但不應避開犬戎,而且應該把與犬戎相好的申侯當靠山,牢牢待在宗周(鎬京)才對。

二是秦世代與犬戎有仇(包括秦襄公哥哥等多名秦人祖先被犬戎所殺),理應和平王處於對立關係怎麼會出兵幫平王東遷?

三是此時秦遠在關中平原以西(今甘肅一帶),離鎬京很遠,中間隔著犬戎,怎麼可能越過犬戎之地去護送平王?

但是,根據《竹書紀年》,我們又看到新的說法。《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引《汲冢書紀年》:“平王奔西申, 而立伯盤以為太子, 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 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 以本太子, 故稱天 王。幽王既死, 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二十一年, 攜王為晉文公(侯)所殺。以本非嫡, 故稱攜王”。

原來,《史記》記載太粗疏了,漏了許多細節,在幽王被殺和平王東遷之間是有過“二王並立”的特殊時期,反映了當時周朝王室一直在內亂紛爭之中。

二、隱藏在歷史中的周王室內爭。

綜合各方面文獻,可以發現。早在周幽王時代,周王室在繼承王位方面就已發生混亂,過去宗法制規定的“嫡長子制”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

根據《竹書紀年》,在周幽王八年姬宜臼逃到申侯之地後,申侯、魯孝公與許文公就共開立姬宜臼為“天王”了。這個時候周朝就有了天王、幽王兩王,都有背後的諸侯國支持。“一山難容二虎”,在自己的合法統治受到挑戰之後,周幽王為維護自己的正統性,伐申欲殺掉“天王”姬宜臼,這引來申侯一萬二千丈的怒火,落得身死國滅也就不奇怪了。所謂“烽火戲諸侯”是有點戲說了。

但是,又根據《竹書紀年》,證明上面引述的《左傳》記錄是混亂的。早在姬宜臼跑到申侯之地避難之前,大約是周幽王五年,幽王就已經立了一個豐王——伯服。就是說,幽王自己就搞了一個“兩王並治”,大約和後世“太上皇”與“今上”的關係差不多。目的是先立伯服為王,然後以此為由廢掉“嫡長子”姬宜臼的繼承權。由此可想,姬宜臼三年後出逃申侯之地實為逼不得已,故而得到魯孝公及許文公等正統的諸侯認可和擁戴也是必然的。

周幽王死之後是虢公翰在攜這個地方(大約就在宗周或附近)又立周幽王的同母弟餘臣為王,史稱周攜王。自此,第三個“兩王並治”階段出現了——平王與攜王共存。而且,攜王的擁立者應該是以虢公翰為代表的畿內諸侯和宗周朝廷群臣,其得國的合法性高於平王,雖然其繼承的合法性不如平王。

 亂了,全亂了,天下的道德楷模,大家的“老村長”周王自己家就開始亂燉了,天下何必再講禮法?

歷經坎坷的周平王並沒有如願能長期呆在鎬京,他遷都了,從宗周(鎬京)遷到陪都成周(洛陽)去了,落入一幫諸侯“群狼環伺”的局面裡去了。

周攜王應該是牢牢盤踞在宗周一帶,但在平王二十一年被晉文侯殺掉,歷時二十來年的平、攜共存狀態才宣告結束。

在廢了諸多筆墨之後。秦襄公終於要登上光輝燦爛的歷史舞臺照明燈之下了。

三、 秦國的勤王與受封。

秦國談祖宗也是有明確說法的,第一代上譜的祖宗叫秦非子,是周天子的養馬官,弼馬溫的角色,因為養馬在行,被周封到靠近西戎的邊荒之地。想見當年地位其實並不高。

再往上推推,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是商朝的貴族和諸侯。原來祖上闊。

也可以理解,秦人和西戎(犬戎)是世仇,千年恩怨,絕無可能和解。

秦人要想生存,必須依附於周,肯定是要站在正統的周幽王與這邊。

據《史記· 秦本紀》記載和考證,秦襄公把妹妹繆嬴嫁給豐王為妻。多麼有面子的事,偏偏叫申侯和犬戎等壞了好事,立了周平王,殺了周幽王。可見,秦國與周平王是敵非友。

在犬戎攻破鎬京時,西陲的秦國出兵救周,自然是去救周幽王和伯服。沒救成。後來的周攜王是得到宗周舊臣和元老支持的,“根正苗紅”,理應是秦人心目中認可的周王。

但事情還有複雜性。周攜王是與犬戎通好的。因為犬戎是通稱,是從甘肅隴東到涇渭流域、河洛之間一大堆野蠻族群的統稱。這些族群有的與周交好,有的與周征伐。周攜王顯然也是得到豐鎬周邊那些犬戎部族支持的,不然也不會在位12年之久。這又決定了與犬戎有血仇的秦人不會太和周攜王親近。也許,在秦人心目中,平王、攜王都差不多。

但是,勢力較弱的秦也要站隊,擁戴誰?抵制誰?審時度勢的秦襄公說,為了我的孫孫孫子秦始皇統一六國,擁戴周平王那是必須的!(此句戲說)

此時的周平王應該是噩夢連連。宗周的一大幫子舊臣勳貴看不慣他這個“引狼入室”的導火索,他的後臺申侯和申侯的犬戎朋友也早被救駕的諸侯打不見影了,岐(山)豐之地被攜王和支持他的犬戎們霸佔著,好比一把大刀始終架在自己頭上。怎麼辦?

下面就看怎麼理解了,都是猜測。要麼周平王經過深思熟慮主動逃離,要麼晉國、鄭國等諸侯國想找一個駕馭天子的機會,通過軟磨硬泡或威逼利誘,終於促成了平王東遷,把周王變成了自己掌心控制的傀儡,擴大了諸侯國的權力。

在東遷中,華夷雜處,不小心又會上演周王被犬戎截殺的憂傷故事,必須要有勤王之師護送。史載秦襄公及晉國、鄭國三國共同出兵,將周平王安全護送到了成周(雒邑)。

在平王東遷中,秦國到底怎樣派兵護送的?先秦史就是這樣,不要談細節,談細節一定有不同說法。

一說,秦人確實派兵護送了,因為《秦本紀》載,為了感謝出兵,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下命辭:“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 即有其地”,給了殺伐征戰自決的特權,允許秦人隨意“打怪升級”。如未立功,何來如此封賞?

反對者說,不對!《左傳》隱公六年周桓公言於王曰: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沒有提到秦什麼事。平王心裡還是感激晉國、鄭國,對兩國也有豐厚的封賞。

而且,《史記》的《秦本紀》明確記載: “(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地理黨拿出地圖看了看,說秦襄公到死也僅僅攻到陝西寶雞的岐山縣附近,距當時周平王所在的西申之地還有近200公里的路程。對於秦襄公而言東西跨越秦嶺的確是困難重重,不可能派兵過來。

於是第二說,秦人確實派兵了,攻打了岐山附近的犬戎,牽制了支持攜王的犬戎勢力,使得平王得以從容“東狩”,悠遊進關,是秦、晉、鄭三家聯手操辦了東遷事宜,所以也有功。但功勞小點,平王只是做了順水人情,把被犬戎霸佔的岐、豐之地賞給秦人:我反正是沒能耐要回來了,要不要來你自己看著辦吧!

根據清華簡《系文》解讀,支持了以下事實:公元前773年(周幽王九年),姬宜臼被申侯立為“天王”,天下諸侯離心離德,“不朝於周”;公元前771年圍困西申的周幽王和伯盤被犬戎所殺;晉國把西申的平王迎回京師,第二年系公元前770年平王在被護送下東遷。公元前750年,晉文公在虢殺掉攜(惠)王。

這段史料我看了好幾遍,最終腦補了這樣一個場景:周幽王搞了一個“雙王並治”的把戲,姬宜臼眼看要沒命逃到親戚申侯家被立為天王來和幽王對立,幽王就來討伐他,不幸被帶著犬戎救兵的申侯打敗殺死。隨後申侯一流也被救駕的諸侯國趕跑,姬宜臼落到晉國手裡。宗周舊臣擁立了攜王,晉國、鄭國一看勤王一場沒有受新東家賞識,於是導演了東遷把姬宜臼立為平王,放到自己的口袋(成周)裡控制起來備用。在東遷中,也許有交易,東方小霸王晉鄭聯手西方地主秦國打擊犬戎、牽制攜王。二十年後,晉文公一琢磨手裡這位周平王法理依據不充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聯合包括秦在內一眾夥計襲擊乾死了攜王,這樣手裡的傀儡周平王終於成為有用的棋子。而秦也得以襲佔了豐鎬之地,成為冉冉升起的西方霸主。

大約是這樣。寫完後看了幾遍,我努力讓自己相信這就是真相。





泰岱程碩


史料雖然沒有提及,但很有可能做了幫兇。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眾所周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自己被犬戎殺死於驪山。

而秦王是什麼時候出兵的呢?

答案既不是第一時間出兵去救周幽王,也不是第二時間等周幽王死後,而是第三時間等周平王繼位,才出兵“護送平王東遷”。

周幽王是什麼貨色,秦王心裡一清二楚。

各路諸侯王對周幽王恨之入骨,不過是借犬戎之手除掉周幽王而已,又怎麼會快速出兵?


用戶67724358697


西周時期,西戎中最強大的兩支是姜氏之戎(西申國)和犬戎,另有一強大部落秦人。姜氏之戎為炎帝戎裔,一直與中原通婚,以鎮西陲,但又與犬戎等交好。秦人與犬戎有世仇。周宣王覺得姜氏之戎並不會對其他西戎作戰,於是遷申國於漢水(南陽),以御楚國,而將秦任命為西陲大夫,抗擊西戎。

西申南遷而為南申,但仍有一部分姜氏之戎不願南遷,於宣王三十九年擊敗西周。犬戎坐大。南申仍與犬戎及姜氏之戎保持密切聯繫。最終原西申地盤平陽被秦人佔領,遷都平陽。

申國有兩位公主嫁與周王朝,一是周厲王,一是周幽王,還有一位嫁與鄭武公。周幽王寵褒姒,廢申後及太子宜臼。申侯一怒,聯合繒國、犬戎攻擊周王朝鎬京,擊殺周幽王,扶持宜臼上位,即周平王。

經此一戰,申國、犬戎都有所削弱,秦國坐大。平王東遷,將西部拱手送給秦、晉二國,秦晉開始瘋狂擴張,表面上和親,結為“秦晉之好"。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國家,以六卿統領三軍,最終軍權旁落,三家分晉,此後秦國成為第一大國。

護送平王東遷的有秦晉諸國,晉君加封為公,秦君加封為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