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已形成1+2+7+8開放平臺體系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成績顯著

重慶已形成1+2+7+8開放平臺體系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成績顯著

中歐班列(重慶)回程順利抵達團結村中心站。 甘俠義 攝

此次“西洽會”上,西部開放高峰會將於16日上午緊隨開幕式在悅來會議中心召開。

重慶在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方面,取得了那些成績?

下面,一一揭曉

共謀西部藍圖,共商西部發展

西部開放高峰會將圍繞西部大開發和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以“開放新格局、西部新機遇”為主題,匯聚中西部省、區、市代表,共話西部大開發新格局,讓西洽會成為西部地區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的中心平臺、重要抓手。

同時,高峰會還邀請“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國家代表、領域內專家學者、央企代表,共謀西部藍圖、共享西部機遇、共商西部發展,為重慶及西部未來發展出謀劃策,提出新思路和新構想。

中歐班列(重慶)開行超3000班

來自重慶市商務委的信息顯示,近年來,重慶不斷拓展開放通道,統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鐵公水空四種方式,形成互聯互通新格局。

向東,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長江外貿貨運量佔比超過90%,貨值佔比近50%,截至2018年底,新開通的渝甬鐵海聯運班列已開行143班、運輸集裝箱超1.5萬標箱。

向西,截至2018年,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開行超3000班,2018年當年開行超過1000班,建設德國、俄羅斯等國外集散分撥點超過40個。

向南,建立起以重慶為運營中心、對接“一帶一路”的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截至2018年底,鐵海聯運班列累計開行657班;重慶—東盟跨境公路班車累計開行661車次;重慶—河內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開行55班。

向北,“渝滿俄”班列實現常態化開行,聯通中蒙俄經濟走廊。

空中,加快打造國際航空樞紐,截至2018年,江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160萬人次,國際航線達到83條。

18個平臺外貿進出口佔全市總額八成

來自重慶市商務委的信息顯示,目前,重慶已經形成“1+2+7+8”開放平臺體系。

即1個國家級開發區——兩江新區,中國(重慶)自貿試驗區和中新互聯互通項目,3個國家級經開區和4個國家級高新區,1個保稅港區、3個綜保區、3個保稅物流中心(B型)、1個國家級檢驗檢疫綜合改革試驗區。

18個平臺外貿進出口佔全市總額的八成,外商直接投資(FDI)佔全市比重超七成。

兩江新區開放引領和口岸集成效應初步顯現,逐漸成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以及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基地。

今年加快推進果園港開放發展,推動設立首次進口藥品和生物製品指定口岸,建成投用果園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設中新多式聯運物流基地項目,推動中歐班列、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等多方向國際物流通道在果園港集聚。

重慶已形成1+2+7+8開放平臺體系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成績顯著

果園港外景。 楊新宇 攝

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40%

重慶以通關便利化為抓手,逐漸形成暢通完善的開放口岸。目前,全市共有4個開放口岸,具有9類進口特殊商品指定口岸功能,口岸佈局持續優化。

今年還要完善現有口岸功能,完成重慶港擴大開放果園港區工作,推進萬州機場口岸(臨時開放)正式開放申報工作,豐富完善指定口岸功能,推動水果、糧食、肉類等口岸功能延伸。

啟動智慧口岸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關區全覆蓋,在國內率先實現在線國際結算、提出進口藥械全程追溯等9項創新功能,口岸環節優化逾30%,企業成本下降逾10%。

全面實現關區通關一體化,持續深化7×24小時通關保障措施,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40%。

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287家

重慶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是全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全球重要的筆電生產基地,年產汽車整車300多萬輛,年產電子終端產品超3億臺(件)。

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類外商投資市場主體超過6000戶,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287家,較2017年增加8家。

今年我市將推動貨物貿易主體轉型升級,擴大“重慶造”優質產品出口比重,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激發進口潛力。

力爭實現總部貿易轉口貿易額增長5%以上,汽車整車進口增長5%以上。

同時依託中國—中東歐、中俄“兩河流域”、中國—東盟等多雙邊合作機制交流平臺,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

有20個國家在重慶設立簽證中心

目前,重慶已對53個國家施行“72小時過境免籤”,與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交流,累計有20個國家在重慶設立簽證中心,各方往來便利。

今年重慶還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完善城市國際化功能,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優勢,

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按照國際標準打造“一站式”國際貿易服務平臺,探索開展“單一窗口”國際合作試點,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運營中心建設和發展提供業務和數據支撐。

同時,還將結合城市提升行動計劃,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擴大現有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辦學規模,積極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來渝新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引進一批國際醫院、品牌酒店。積極爭取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各項出入境便利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