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尘封半个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14粒佛祖骨舍利


大云寺博物馆位于西王母文化发源地、陕甘宁交通枢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杨坚以印度的护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于是,仁寿元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

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

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

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

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

一座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一套1300年前的金银棺椁,14粒来自古印度的佛祖舍利,只是因几个农民平整土地时随意的一铁锹,便铲出的一个惊世发现。由此,轰动了当时的佛教考古界。

1964年12月,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的村民们,在村庄附近的河川地里平整土地。这个地方过去叫官背后,东面是古泾州城州署和隍庙遗址,西南面叫营里,东南面叫仓里。早年这儿有一座寺庙,后来寺庙坍塌了,地中间只剩下一堆废弃的断垣残壁和瓦砾砖石。

村民乔碎成在铲除瓦砾时,用力过猛,铁锨一下子竟伸了进去,再一看,原来是一个洞口。洞里黑乎乎的,像是一座墓室,他趴在洞口仔细瞅时,里面似乎还有东西,就喊了起来:“哎呀,我挖出古墓了!”


大家七手八脚把洞口挖得大了一点儿,这时出现一个石头门框,上面刻着花儿,朝里面细细瞅了好大一阵,里面像是有一个石斗样的东西,大小就跟装粮食的木斗差不多

村民乔兆福钻进了地洞,洞内冷如冰窖,借着洞口的亮光,他看见洞壁上绘有图画,那只石斗在正中间放置着,能挪动,但抱不起来。他把石斗挪到洞口,喊道:“宝物出来了,帮一把!”村民乔正云忙爬进洞口,两人一前一后把石斗弄了出来。

太阳光下,人们这才看清,原来不是什么石斗,而是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花纹和铭文,揭开函盖,里面竟有一口鎏金铜匣,铜匣下面还压着一枚鎏金铜钥匙。“匣子里一定有珍宝,不能乱动!”乔万福说完,抱起石函,和村民们一起回到村里,当即把石函放在大队部,随后便派人向县文化馆作了汇报。


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长50.5厘米,宽49.5厘米,高42.5厘米。顶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内刻着:“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字,阳文隶书,书法遒劲有力。周围镌刻着缠枝西番莲,整齐规律,刻工精细。函身四周刻有铭文,铭末有建塔官员和僧众的姓名,纪年为“延载元年”。

现如今,泾川大云寺博物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中心区主要建设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服务区主要建设接待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景区广场主要建设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舍利塔主体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塔高95米,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