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少數民族名將有哪些?

歷史知事


近代史上的粟裕大將軍,他就是少數民族,也就是少數民族中的侗族。說起粟裕大將軍到底是漢族,還是侗族的問題,曾經還鬧出來過一個笑話。

他本以為自己是漢族呢,他的家鄉是在湘西,湘西是有很多少數民族的,但是,也有漢族,所以,他就以為自己是漢族。

從他參軍到新中國成立,都是以為自己是漢族呢。

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還問過粟裕。畢竟毛澤東知道湘西,那可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呀,所以毛澤東問粟裕,你真的是漢族嗎?

粟裕將軍說自己確實是漢族。

但是,到了1986年調查的時候,發現粟裕是從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遷移過來。這時候粟裕大將軍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侗族。

他又把漢族改為了侗族,看看我們的粟裕大將軍,是不是很可愛。

關於粟裕大將軍的軍事生涯,相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吧。

他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中國最優秀的軍事家,戰略家,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和創世人之一。

粟裕還是中國將軍當中,為數不多的,從一個戰士,成長為一名將軍的人。正是因為有這種經歷,所以,他才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的,他的軍事才能,也是在作戰中積累起來的。

在中央領導的反圍剿戰爭中,粟裕的才能就被當時的領導人毛澤東發現了。就在第一次中央蘇區領導的反圍剿戰爭的時候,國民黨高級將領張輝瓚,就是被粟裕在反圍剿戰爭中給捉到的。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粟裕在江浙一帶,又打了一系列的勝仗,尤其是車橋大戰,此次戰役粟裕將軍活捉日軍俘虜20多名。

這應該是目前為止,中日開戰以來,我軍捉到的日軍俘虜最多的一次戰役。要知道臺兒莊大戰,才活著了一名日軍俘虜。

那麼日軍俘虜為何如此難捉呢?

因為他們都極具武士道精神,不戰鬥到最後一刻,不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是絕不放棄的的。就是這樣的日軍,粟裕一次活捉了20多名。

可見,粟裕當真是有勇有謀。

當毛澤東知道這一消息後,誇讚的說道,粟裕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將軍,日後絕對可以指揮百萬大軍。

說到百萬大軍,就不得不說解放戰爭時期,這時候華東地區真的成為了粟裕將軍的主戰場,他先是挫敗蔣介石最為倚重的陳誠,神速的出兵,並且佔領魯西北,然後又在孟良崮戰役中,徹底的殲滅蔣介石的王牌軍隊七十四師。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也是在這一次戰役中隕落的。

淮海戰役的時候,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再展風采,黃百韜兵團,全部被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給吃掉。然後,粟裕將軍帶領他的華東野戰軍,開始和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一起對付杜聿明,黃維兵團,並且最終打敗,俘虜了他們,取得了戰爭的最終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之後,粟裕將軍本來是有資格選為十大元帥的,但是,因為他的謙讓,最終他選擇了退出十大元帥預選資格。

粟裕的這一做法,得到了當時很多仁人志士的讚賞。最終,粟裕被授予十大將軍之職,而且位列十大將軍之首。


史學達人


近代史上的少數民族名將不少,有些名將還是新中國的英雄模範人物,是開國將軍,他們是民族的脊樑,是激勵人們的精神力量。今天介紹13位,以出生年排序。


1、韋拔群(1894—1932),廣西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人,壯族,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

毛澤東、彭湃和韋拔群是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韋拔群是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紅七軍第3縱隊司令員。

1930年3月,他和鄧小平在東蘭武篆領導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同年10月任紅七軍21師師長。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蘇區時,他留守右江根據地,堅持遊擊鬥爭,反擊敵人的多次“圍剿”。

1932年10月19日,在第三次反“圍剿”中遭叛徒暗害而犧牲。之前,他一家20餘人慘遭敵人殺害。他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2、楊至成(1903―1967),貴州三穗人,侗族,開國上將。

在長征中,他擔負部隊後勤工作,全力保障部隊物資供給。1936年後軍委後勤部長。

抗戰期間,曾赴蘇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蘇德戰爭開始後,楊至成等經蒙古回國,因邊境地區遭日軍封鎖而滯留蒙古,靠賣苦力及討飯為生。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長等職,組織擴建軍需工廠、兵站、醫院和倉庫,為遼瀋、平津戰役提供物資保障。

3、李濤(1905―1970):湖南汝城人,瑤族,開國上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3軍第1縱隊、第7師政委等職,參加秋收起義,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與師長陳伯鈞率第7師抗擊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的多次進攻,與兄弟部隊全殲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2個旅,俘其師長張輝瓚。

抗戰時期,曾任軍委後勤部經濟建設部部長,作戰部副部長兼第2局局長等職,帶領2局堅持工作生產兩不誤,使工作生產雙豐收。

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作戰部部長兼第1局局長等職。參與許多重要戰役的組織計劃、文電起草、資料蒐集、戰況彙報等工作,是毛澤東和軍委領導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高級參謀和得力助手。

4、盧紹武(1906-1978),廣西武鳴人,壯族,開國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15軍團75師參謀長等職。在高虎腦戰鬥中,右足關節負傷,帶著腿傷參加長征。

抗戰時期,曾任冀魯豫邊區支隊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38軍副軍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西軍區司令員等職。

5、粟裕(1907-1984),生於湖南會同,侗族,開國十大大將之首。

參加過南昌起義,參加歷次反“會剿”作戰。長征時留在南方開展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曾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等職,指揮過水陽鎮伏擊戰、橫山戰鬥、奇襲官陡門等戰鬥,指揮的車橋戰役,殲滅日偽軍900餘人,指揮的討陳戰役,殲滅陳泰運部及日偽軍2300餘人。

解放戰爭時期,率華東野戰軍發起過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指揮的濟南戰役,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2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在淮海戰役中,殲敵44萬餘人。

6、吳西(1900—2005),廣西扶綏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七軍連黨代表,紅38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過第四、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抗戰時期,曾任冀中軍區第2軍分區政委等職,參與創建晉西北敵後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第18兵團隨營學校政治委員等職,參加過解放大西北和進軍大西南作戰。

7、廖漢生(1911―2006),湖南桑植縣人,土家族,開國中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二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1935年11月參加長征。

抗戰時期,曾任新四軍第3軍分區政委等職,參加過雁門關、晉西北戰鬥,參加過齊會殲滅戰、陳莊殲滅戰。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綏野戰軍1縱政委等職,參加過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等戰役戰鬥。

8、黃惠良(1912—1975),廣西平果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9、韋祖珍(1912—1982),廣西東蘭人,壯族,開國少將。

10、黃新友(1912—1985),廣西百色人,壯族,開國少將。

11、朱鶴雲(1912—1992),廣西田東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12、韋國清(1913—1989),廣西東蘭縣人,壯族,開國上將。

13、歐致富(1913—1999年),廣西田陽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趣話歷史那些事


近代史上的少數民族名將,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我軍的戰神粟裕!


粟裕將軍活著時,還是漢族人。1951年的國慶節典禮上,主席問將軍:你是湘西人,是不是少數民族?是苗族嗎?

粟裕將軍笑著回答:主席,我是漢族人。我們會同縣是一個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但同樣也有漢族的!

粟裕將軍還活著的時候,一直以漢族自居。然而事情到了1986年的時候發生了變化,經過調查發現,會同粟姓都是從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遷移過來,因此會同縣批准粟姓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改成侗族。198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根據粟裕將軍家屬的意願,把粟裕將軍從漢族改成了侗族。


粟裕將軍的軍事指揮能力是有有目共睹的,在我軍中穩穩的能排進前三名。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便是出自粟裕將軍的手筆,就連主席都說淮海戰役粟裕是第一功。全殲國軍王牌第74軍的孟良崮戰役,粟裕將軍也是主要的指揮者。 另外還有高郵戰役、上海戰役等等。

除了粟裕將軍之外,來自壯族的韋國清上將、蒙古族烏蘭夫上將也都是虎將。

在國軍中,有著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屬於回族人。

白崇禧是新桂系中二號人物,早在廣西新舊桂系的戰爭中就已經展露頭角,被稱之為小諸葛。在抗日戰爭中,白崇禧協助李宗仁指揮了臺兒莊大捷,同時還提出了“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國軍抗戰的指導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力。


小鎮月明


光是國共兩黨的少數民族名將就不少:

一,回族將領

1.白崇禧,廣西桂林人,新桂系首腦,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伐名將、抗日名將,曾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善於用兵,人稱“小諸葛”,後來病逝臺灣。

2.馬本齋,河北人,八路軍軍分區司令兼回民支隊司令,1944年病逝,如果授銜時其健在的話應在開國中將軍銜左右。2014年,被民政部公佈為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二,蒙古族將領

3.烏蘭夫,內蒙古人,原名雲澤、雲時雨,1925年入黨,1931年開始做兵運工作,組織部隊抗擊日偽軍。成立內蒙古自衛軍任司令兼政委,後來統一內蒙古並派兵參加遼瀋戰役平津戰役。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任自治區主席。建國後任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共和國副主席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三,維吾爾族將領

4.賽福鼎·艾則孜,新疆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四、滿族將領

5.于永波,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曾任總政治部主任。

五,藏族將領

6.阿沛·阿旺晉美,解放軍開國少將,原為西昌藏軍將領,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貢獻。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六、侗族將領

7.粟裕,湖南人,開國十大將軍之首,大軍事家,有“戰神”之稱。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都取得了勝利。建國後曾任總參謀長等職務。

七、彝族將領

8.龍雲,雲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原為滇系軍閥首腦唐繼堯部下,1927年聯合少壯派軍官逼唐繼堯下野,成為新的“雲南王”,直到1945年被蔣介石解除軍權。1949年宣佈起義投入人民陣營。

9.盧漢,雲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原為龍雲部下,抗日將領,曾參加臺兒莊戰役,後任集團軍總司令、方面軍總司令等,1945年接替龍雲成為雲南省主席、省保安司令,成為最後一個“雲南王”,直到1949年宣佈起義。

(下圖烏蘭夫)



磨史作鏡


作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佈廣闊、人口眾多的55個少數民族,當然也在民國的歷史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民國期間,無數少數民族出身的名將曾叱吒風雲,深刻影響中國近代歷史進程。我們就選幾個人作為例子。

戰神粟裕

中國開國十大將之首,被稱為無冕元帥的戰神粟裕,就是出身侗族的解放軍高級將領。粟裕大將的赫赫戰功,相信每一個人都並不陌生。粟裕,1907年生於湖南懷化會同一個侗族家庭。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粟裕還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並隨起義軍上了井岡山。

粟裕大將

在紅軍隊伍,初露崢嶸,顯示出超凡軍事才華的粟裕屢立戰功。先後擔任紅四軍參謀長、紅11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等職。紅軍主力長征後,粟裕留在南方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粟裕先後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等職。在抗日戰爭進一步成長的粟裕,率部給日寇以極大打擊,領導下的根據地和隊伍也不斷髮展壯大。

粟裕大將

而粟裕大將真正的軍事巔峰,還是在解放戰爭期間。解放戰爭期間,面對裝備先進,人數佔絕對優勢的國民黨大軍,粟裕指揮華中解放軍,先後取得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開封戰役、濟南戰役等多場戰役的勝利。

尤其是在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包圍之中,虎口拔牙,殲滅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的孟良崮戰役,充分的展現了粟裕大將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華。

戰場上的粟裕大將

而隨後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更是殲滅了國民黨60餘萬大軍。在解放戰爭期間爆發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決戰中,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是殲敵人數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也最為複雜的一場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歷任解放軍總參謀長、軍事委員會常委、人大副委員長等職。1984年在北京逝世。

粟裕

雲南王龍雲、盧漢兄弟

民國期間,位於西南邊陲的彩雲之南,一共誕生了四任雲南王,而其中兩任,是出身彝族的龍雲、盧漢兄弟。龍雲和盧漢自1927年發動政變,先後成為雲南統治者以來,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兩人一共統治雲南長達22年之久。

龍雲

龍雲和盧漢都是雲南昭通人,盧漢是龍雲的表弟。兩人都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並一直在滇軍中任職。除了成為雄霸一方的大軍閥,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龍雲和盧漢麾下的滇軍,在兩人的領導下,一直在抗日前線與日寇浴血奮戰,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盧漢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際,龍雲和盧漢先後宣佈起義,並加入新中國。

白崇禧

國民黨新桂系三巨頭之一,桂軍最具軍事天賦的“小諸葛”白崇禧,也是一名少數民族出身的名將,他是回族出身。民國期間白崇禧,在將星如雲的國民黨軍隊中,其軍事才華依然出類拔萃,甚至被稱為“國民黨將領中最具才幹的一個”。

白崇禧

白崇禧是廣西桂林人,自幼成績優異的白崇禧曾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後回到廣西陸榮廷的桂軍中任職。在陸榮廷被孫中山擊敗後,廣西陷入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看到機會的白崇禧聯合黃紹竑和李宗仁,成立定桂討賊聯軍,白崇禧擔任參謀長。

白崇禧

這支定桂討賊聯軍從5000人起家,在白崇禧等人的指揮之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先後擊敗盤踞廣西的各路諸侯,並擊敗前來干涉的6萬餘滇軍,一統廣西,剛剛三十出頭的三人成為了廣西的統治者。

隨後,白崇禧率桂軍參加了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兩廣事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多場戰爭,屢有勝果,因其顯赫的戰功,也被譽為“小諸葛”。

白崇禧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之際,白崇禧隨蔣介石到臺灣,卻不料成為籠中鳥,不但沒有絲毫權力,連生活都一直處於特務的監控之中,在臺灣極為不得志。1966年,白崇禧在臺北逝世,死因至今不明。


鳶飛九天2018


近代史上有無數少數民族名將,比如說回族的馬濟、彝族的盧漢、白族的楊傑、滿族的關嚮應等人。但本人今天要說的是兩位生前一直以漢族自居,卻在去世後被劃為少數民族的名將,他們是粟裕、白崇禧。

這兩位的赫赫戰功無需多言,粟裕將軍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大戰滬寧杭無一不是名垂青史的經典戰例。白崇禧指揮的龍潭戰役、桂南會戰等也是碩果累累。本人今天著重說下他們的民族成分。

粟大將生前一直自認是漢族的,這個問題粟大將甚至和領袖當面承認過。但80年代重新劃分民族成分,粟大將的族群經過追根溯源後卻被發現是少數民族,也就是侗族,於是粟大將也就成了少數民族了。

而白崇禧生前也是一直以漢族自居,但根據國民政府的五族共和理論,信奉伊斯蘭教的老白卻被國民政府欽定為回族,據說白崇禧曾在一次會議上憤怒質問國民政府專員:鄙人是信奉回教的漢人,你把我們劃為回族是何居心?但也無濟於事。於是白崇禧回族的身份也被確定了。

我們看到,民族問題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都信仰、血緣逐漸融合交匯,於是民族成分就成了一個可左可右的問題。


林屋公子


近現代史上的少數民族名將,自然首推蒙古族的開國上將烏蘭夫和壯族的開國上將韋國清。粟裕大將生前一直自認是漢族人,雖然現在被列為少數民族,但不應扭曲本人意願,就不把粟裕大將列為少數民族名將了。

開國上將蒙古族名將烏蘭夫

烏蘭夫(1906-1988),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1925年入黨,同年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是蘇聯和國民黨關係密切時期,蘇聯人為培養中國革命者專門開設的大學,國共兩黨大批高層人物如蔣經國鄭介民鄧小平左權等人都曾經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

1929年從蘇聯回國,在內蒙古地區開展革命工作。烏蘭夫作為蒙古族的代表人物,在抗戰中對動員蒙古族參與抗日起到重要作用。解放戰爭時,內蒙古是較早整體解放的省區,烏蘭夫功不可沒,烏蘭夫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創始人。

在整個蒙古族歷史上,烏蘭夫都是排名前列的偉大人物,有人認為烏蘭夫是僅處於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甚至有人認為烏蘭夫已經超越了成吉思汗。

1955年,烏蘭夫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開國上將。

(烏蘭夫)

開國上將壯族名將韋國清

韋國清(1913-1989),廣西東蘭縣人。1929年加入共青團,同年參加了白色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長征。

抗戰中,轉戰多地,屢有戰功,1944年成為新四軍第4師副師長。

解放戰爭中,以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的身份參與了圍殲整編七十四師的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中,參加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戰鬥。

建國後,擔任駐越南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指導參與指揮了越軍抗法戰爭中的奠邊府等重大戰役。

1955年,韋國清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開國上將。

(韋國清)

說韋國清是壯族歷史上排名第一的偉大人物,應該爭議不大。


仁勇校尉


1951年國慶節的時候,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興致勃勃地觀禮。毛澤東問粟裕是否是苗族人,粟裕回答老家確實有很多少數民族,但他是漢族。1986年1月,經粟裕的老家會同縣政府核查,當地的粟姓居民確屬侗族。這樣,在粟裕將軍去世多年以後,他被確認是侗族人。在我國近代史上,出身於少數民族的名將還有很多。在1955年授銜的1614名開國將帥中,就有來自9個少數民族的39位將軍。下面我們介紹其中的幾位。


韋國清上將(1913―1989):廣西東蘭縣人,壯族。1929年加入共青團,同年參加百色起義,入編紅7軍。兩年後轉為黨員,進入蘇區,參與反“圍剿”。長征時任幹部團特科營長。後任紅軍大學特科團代團長、團長等職。

抗戰期間,韋國清任八路軍隨營學校校長,堅持在前線辦學。1940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委等職,率部開辭蘇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9旅政委、旅長、淮北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4師副師長等職,參與指揮山子頭戰役、津浦路西部隊作戰、攻克泗陽雎寧等戰役。

抗戰勝利後,韋國清任新四軍2縱副司令員、司令員、政委等職,參戰宿北、魯南等戰役。在白塔埠之戰中,全殲國民黨42集團軍主力,俘獲集團軍司令郝鵬舉。孟良崮戰役中,率部阻敵打援,保證主力部隊全殲張靈甫部。

1948年3月,任蘇北兵團司令員,參戰淮海戰役,率部切斷杜聿明部向永城的退路。次年2月,任3野10兵團政委參戰渡江戰役、解放上海。後揮師南下福建。福州戰役後任福州市委書記、市長。

建國後,韋國清赴越南援越,回國後任公安軍副司令員。後歷任廣西省長、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解放軍總政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6月在京病逝。

楊至成上將(1903―1967):貴州三穗人,侗族。黃埔軍校五期生。曾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隨部隊到達井岡山任紅4軍連長。在長征中,擔負部隊後勤工作,千方百計保障部隊物資供給。1936年後軍委後勤部長。


抗戰期間任軍委供給部長、黃河兩延衛戌司令員等職。1938年冬赴蘇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1941年蘇德開戰,楊至成與劉亞樓等人被迫滯留蒙古。

1946年1月,楊至成回國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政委。兩年後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長。建國後歷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67年2月在京病逝。

李濤上將(1905―1970):湖南汝城人,瑤族。1926年加入黨組織。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1929年進入蘇區任第7師政委等職。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李濤率部配合兄弟部隊頑強作戰,全殲張輝瓚第18師師部和兩旅,並活捉張輝瓚。隨即又重創譚道源部。1931年5月,李濤率部在東固以南交戰19路軍,俘獲師長公秉藩。9月,在方石嶺殲韓德勤、蔣光鼎一部,韓德勤喬裝改扮,落荒而逃。


1932年,李濤任紅39師政委。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軍委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戰期間,李濤任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處長。後任第18集團軍司令部高參、中央軍委秘書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作戰部部長等職。建國後任軍委技術部長等職。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1970年在京逝世。

廖漢生中將(1911―2006):湖南桑植縣人,土家族。1928年參加工農武裝鬥爭,兩年後參加游擊隊堅持反“圍剿”鬥爭。1933年在賀龍、關嚮應的介紹下加入黨組織。後任紅3軍政治部秘書、第九師政委、紅二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1935年11月參加長征。抗戰期間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政委,參戰雁門關、晉西北戰鬥。1939年任獨立2旅副政委,參戰齊會、陳莊殲滅戰。1943年任358旅副政委,次年任新四軍第3軍分區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野戰軍一縱政委等職,擔負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重任,參戰了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等找鬥。1949年任解放軍第1軍政委,轉戰陝中、青海。

建國後,歷任第一軍政委、青海軍區政委、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6年10月在京病逝。

歡迎補充。


歲月是一條河流


文武雙全的韋國清上將,廣西壯族人

韋國清,原紅七軍老幹部,早年參加了白色起義,工農紅軍時期曾擔任幹部團特科營營長、教導師特科團團長、紅軍大學教員等職,為紅軍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軍政幹部。抗戰時期,擔任新四軍第九旅旅長和第四師副師長等職,參與了開創蘇北抗日根據地,其中1943年率部參加的山子頭戰役中活捉了國民黨大員韓德勤。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華野第二縱隊司令和蘇北兵團司令等職,其中指揮的白塔埠戰役,以一個縱隊擊潰國民黨第42集團軍並活捉司令郝鵬舉,寫下了軍旅生涯中光輝的一頁。1950年,韋國清率領軍事代表團赴往越南,幫助北越胡志明建立紅色政權。


解放軍後勤之父楊至成上將,貴州侗族人

楊至成,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曾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後跟隨朱德等人開赴井岡山,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軍隊後勤工作和軍校教育工作,默默地為革命事業奉獻了一生,一干就是四十幾年。從紅軍時期到抗戰爆發前,楊至成所率領的幹部不僅創辦了我軍第一所後勤學校,培養了我軍第一批我後勤幹部,也為紅軍長征途中提供了源源不斷地後勤支援保障,被毛主席稱之為“紅軍大管家”。抗戰爆發後前往蘇聯繼續深造後勤建設,回國後將我軍的後勤工作向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林彪的四野順利進行遼瀋和淮海等戰役提供了物質保障。建國後,楊至成結合自己多年的後勤工作經驗創辦了不少軍需院校,為軍隊現代化建設培養了無數軍事、政治和後勤經濟人才,楊至成是我軍後勤最主要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之一,當之無愧的“後勤之父”。

不怕萬一就怕萬一的萬毅中將,遼寧滿族

張學良曾有著名的兩位副官,一位是開國上將呂正操,另一位就是萬毅中將了,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九期,1930年晉升少校副團長,擔任了張學良臨時副官。東北軍撤離到關內後,1936年初任東北話627團中校團長,,也是東北軍最年輕的團長。抗戰爆發後,萬毅率領東北軍57軍672團血戰連雲港重創日軍而一戰成名,時人稱“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毅)”。解放戰爭時期,萬毅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萬歲軍38軍前身),率部馳騁東北戰場,四戰四平、三下江南、會戰遼西等,成為了林彪四野旗下一員悍將。



賽門之略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回民支隊》,這恐怕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唯一一支少數民族建制部隊了,司令員馬本齋,同時兼晉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他率領的回民支隊曾威震冀中平原,先後殲滅日偽軍36000餘人,有“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之美譽。



(馬本齋將軍畫像)

馬本齋將軍是河北獻縣人,原名馬守清,回族,16歲時“闖關東”去了東北,投身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當兵,1924年被保薦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從排長幹起,一路升到奉軍獨立21師第四團團長,年僅28歲。“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張學良和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憤而解甲歸田,輾轉回到家鄉務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侵入華北,馬本齋與弟弟組織6、70個回族青壯年成立“回民抗日義勇隊”,自發武裝抗日。1938年5月,與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的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併,發展成為近700人的部隊,正式改稱“回民支隊”,配合八路軍不斷打擊日偽,成為冀中平原的抗日骨幹力量。



(回民支隊訓練)

馬本齋將軍不僅本人帶兵有方驍勇善戰,更是滿門忠烈,日寇為消滅回民支隊不擇手段,在漢奸的帶領下突襲抓走了馬母,企圖要挾馬本齋降日,馬母白文冠老太太為不影響兒子的抗日決心,絕食七日而死;馬本齋的大哥被日本人殺害,三弟重傷造成一級傷殘,全家為抗日救國做出了巨大犧牲。

孝子馬本齋驚聞母親噩耗,悲痛中寫下:“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定繼承母志,與日本人血戰到底”!



(回民支隊戰士)

1942年,回民支隊轉戰到冀魯豫邊區,這是黃克誠將軍開闢的抗日根據地,馬本齋兼任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率領回民支隊在河北、山東和河南的交界地帶開展抗日遊擊戰,兩年間大小戰鬥上百次,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毛主席聽聞事蹟後,誇讚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六年多的征戰和嚴重的營養不良,拖垮了馬本齋將軍的身體,終於積勞成疾,1943年底頸後長出毒瘡,仍然帶病指揮部隊作戰,1944年初徹底病倒,是年2月7日因急性肺炎逝世於冀魯豫軍區醫院,年僅43歲。

(回民支隊電影劇照)

馬本齋是少數民族當中的抗日名將,解放後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他犧牲後延安舉行了專門的追悼會,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親筆題寫的輓聯是:

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範。

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