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年輕時忙碌奔波,養兒育女;年老時獨守一院,形單影隻。這是時下一些農村老人的真實寫照。近年來,由於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忙於生計,有心無力在老人膝下盡孝,“養兒防老”日漸式微。

為破解廣大農村老人的養老困境

2013年

我縣開始推行一種全新的“互助養老”模式

陸續在全縣建設了48處互助養老院

這些養老院運行現狀如何

近日,記者走進馬廟鎮小程樓村互助養老院一探究竟

“沒想到晚年生活會如此幸福”

剛走到小程樓村西邊的互助養老院大門外,一排新穎別緻的房屋立刻映入眼簾,白牆青瓦,古樸典雅,老人們三三兩兩或遛彎聊天,或坐在馬紮上曬著暖暖的太陽,時不時傳來的笑聲打破了養老院裡的寧靜,一幅其樂融融、頤養天年的和諧畫卷瞬間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幸福的味道。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今年72歲的程昌義和老伴謝愛蘭有兩個兒子,去年農曆十月初六,敬老院建好啟用時,老人還是積極報名申請入住互助養老院。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我們的倆兒子一個在家,一個在外,我和老伴年紀大了不願意出遠門了,再說和兒子兒媳一塊住,老年人吃飯時間、口味和年輕人都不一樣,夏天洗洗涮涮也不方便。

在這裡有這樣好的房子,我們老兩口住的也很寬敞,孩子也經常抽空過來看望我們。花費少不說,這裡住的全是村裡的老人,都是本家的嬸子大哥,大家一起有話說,有點事都是互相幫助,孩子們也放心。

——程昌義老人說。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住進互助養老院,老兩口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再加上週圍都是熟悉的老鄰居,大家聊聊天,打打牌,心情是一天比一天好。記者跟著老人進入房間看到,房間有兩個床位,床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床頭櫃上擺著茶葉、杯子等物件,牆上掛著電視、壁畫,房間裡整潔明亮,沒有一絲異味。“剛來時,咱村裡老人隨意慣了,也不愛乾淨,後來,在上面領導的指導下,大家都變得講衛生了……”老人笑著說。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村民程相英今年81歲,是一位獨居空巢老人,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讓老人跟著去住,但老人捨不得家,捨不得老鄰居,也不習慣跟著孩子在城裡生活。因此,對於老人來說,互助養老院無疑是個不錯的去處,有人說話解悶,還能按時吃上飯,讓在外面的兒女放寬了心。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這住著真好啊!做夢也沒想到老了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89歲的程李氏拉著記者的手說了起來。“這裡什麼都不用幹,住著還舒服,冬天凍不著,夏天熱不著,孩子們還能隨時過來看我,幫我洗衣服啥的,真好!”說起互助養老院的生活,老人們一個個都無比滿足和幸福。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記者發現,互助養老院裡公共衛生間、洗浴室、餐廳等一應俱全,每個地方都整潔有序。此外,養老院中還設置了棋牌室、圖書櫃等供老人們休閒娛樂。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沒有工作人員 老人們抱團互助

雖然老人們在這裡怡然自得,但這裡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敬老院。記者瞭解到,這裡既沒有專門的看護人員,也沒有全職的廚師、清潔工,而是老人們在生活上自我管理、互相服務、抱團互助:年輕點的照顧年長點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各自取長補短,形成一種和睦相處的生活共同體。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互助院,兩個老人一間臥室,方便彼此有個照應。程昌義老人說:“孩子們都有一家人,要生活,有孝心沒有時間和精力在老人膝下盡孝。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彼此都是一個村的人,相互之間能有個照應,老人們有個什麼不舒服,大家都能及時發現,老人能得到及時的救護。”一個月前的一個早晨,程現磊老人突然胸悶難受,不能吃飯。院內老人發現後,及時與村幹部和老人家人取得聯繫,第一時間開車把老人送到醫院,由於救治及時,老人轉危為安。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養老院裡年輕的照顧年老的,身體硬朗的照顧行動不便的,讓身邊的人有“樣”學樣;孩子回家看望父母,看望勤的、貼心的,能帶動敬老不夠的,讓全村外出青壯年相互比著孝敬父母。”馬廟鎮民政辦主任孫啟文如是說。

多虧村裡有個好書記

記者在與老人們交談中瞭解到,這些老人們無一不在感謝黨的好政策,但也都念念不忘感恩村支部書記程元新。

原來,互助養老院建設之初,雖然得到了上級資金扶持,但支部書記、百事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元新最後還是出資70萬元,讓這個公益性互助養老院得以啟用。而且,老人們入住以後每人300元根本不夠各項開支,餘款都由企業進行了“兜底”。程元新還隔三差五去看望老人,對他們噓寒問暖,問他們想吃什麼,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在金鄉,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養老”!

該院正式投入使用半年來,大大方便了村內老年人,長住互助養老院的有17位老人,年齡最大的已有95歲高齡,同時這裡還成了村內其他老人休閒娛樂的“據點”,既解決了“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兩大難題,又解除了兒女們的後顧之憂,也在全村營造了一個人人愛老、敬老、助老和睦鄰友善的良好氛圍。

“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在社會老齡化現象日益突出的今天,我縣還將繼續下大力氣,增加投入,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社會養老新途徑、新方法,使老年人都能夠有所依、有所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劉雪華 張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