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農村五六十歲的人出去打工是怪象嗎?他們那麼大年紀為什麼背井離鄉?他們願意嗎?

用戶4970855215017



為了生存,農村人在外打工者,不分年齡,因為要賺錢養家和活著,沒人逼迫,都是自覺自願的行為。

不這樣,就要兒女養著,當兒女們顧及不上,就要自己“粉墨登場”。唱主角,打工賺錢,慾望不高,吃外邊省家裡,省點是點,慾望不高。

他們的心裡有數,有譜,只要讓幹,再苦再累,不抱怨,不攀比,只有給個事情做,心裡就充滿感激。

我愛生我養我的農村,那裡是一片廣闊天地,我愛這些純樸善良的人們,為他們喝彩點贊。願城裡的朋友們看到,這樣年邁還在打拼的老人,多些鼓勵和問候,這裡先謝謝大家!


佛玉花緣


胡說八道,現在5、60歲不能稱之為老人,正是身強體壯的時候,70多歲還依然外出打工,比在家好,起碼吃的舒服,在外面無憂無慮,不用操心,還乾淨衛生,天天都能洗澡,在家呢?天天操心,亂七八糟,髒兮兮的,所以很多人願意打工也不想在家。

外出打工的都是自願的,大家都非常開心,幹一年掙幾萬元,回來過年多好啊,我村有個60多歲的人在北京10多年了,很少回來,回家就感冒,家裡太冷了,在北京天天吃的也好,住的舒服,乾淨衛生,天天有熱水澡,農村根本沒有這個條件,過年都很少回來。

現在5、60歲根本不是老人,他們幹起活來比年輕人麻利,腰不酸,腿不疼,不幹活還胡舒服呢?大家都是結伴外出,開開心心,一年掙幾萬,年底開開心心回家過年,這些人已經習慣了,如果不讓他們打工肯定不行,他們非常適應外面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打工就是一種享受。

現在農村5、60歲的人都在外面打工,一個在家的也沒有,大家聚集在一起,有說有笑的特別開心,晚上下班聚在一起喝上一杯別提多美了,這麼大年齡不打工幹什麼呢?如果指望孩子根本無門,主要是太年輕了,孩子還得指望老人呢?所以這些人每年都給孩子掙很多錢,所以只有手裡有錢才能家庭和睦,其實這些人才是家裡的頂樑柱。

很多70多歲的老人依然外出打工,根本沒有事,跟玩似的,他們和年輕人結伴而行,掙的一點不比年輕人少,每年都能為家庭做很多貢獻,年底他們拿回家的比年輕人多,他們省吃儉用,目的是把錢拿回家。

現在老人打工不是怪現象,大家都比較適應,非常滿意,大家都是自願的,他們長期打工,已經完全融入到了打工的浪潮中。


大海傳媒


不用說五六十歲的老人,就算七八十歲的農村老人外出打工的多了去。農村老人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習慣了土裡刨食。對於他們而言,只要身體允許就要幹活,一天不幹活心裡不舒坦,經常不幹活身體就生病。我的父親也是一位老農,今年82歲了,他種著3畝責任田,門前開闢一個小菜園。農忙時去地裡乾點活,農閒時經營小菜園。用他老人家的話說:“只要有口氣在,就得幹活。”在村子裡,許多老人都持父親這樣的觀點。生態園、觀光路、建築隊……哪裡都能看到老人們勞動的身影。本地一家新聞單位曾發佈,80多歲老人每天在生態園人工授粉,一小時掙5元錢。跟著建築隊打工,工資基本上一百元左右,而在生態園勞動,一天也就四五十元。

每每看到這些老人忙忙碌碌的背影,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默默祝福他們:我親愛的父老鄉親身體健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


江山165940261


一,我曾經在火車站候車室遇見了一位70歲的農民老大爺,他講次日凌晨四點到站,在他家附近的火車站廣場,需要呆到六點鐘左右才有公交大巴,隨後,乘大巴兩個小時到家;他的包包裡帶了兩個工地上給的饅頭,看起來讓人心塞塞的,我把我帶的食品分給他了,讓他帶回去給老伴嚐嚐;

二,他說兒女都結婚了,老伴身體不行,常年得上醫院,還得買藥品,經濟上兒女不寬裕,不能管他們要錢,因此,出門隨老鄉到工地幹活,掙點藥錢;

三,請兒女們回家時,給農村父母一些生活費吧,他們不好意思開口,可是,病痛折磨著多受罪阿!心疼!





路人粉莉莉


首先對於我們山東人來說,這真的不是一種怪現象。相反,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了幹活,做事情,或者是重新拾起鋤頭,戴上斗笠,面朝黃土背朝天。而不是坐享天倫之樂。就拿我的爺爺奶奶來說吧,奶奶家坐落於一個山村,每天天不亮奶奶和爺爺就會起床,一年四季,朝五晚九。從來不會因為颳風下雨而晚一分鐘起床,從小就喜歡在奶奶家玩的我,對二老這份堅毅的品質十分敬佩。今年過春節回家,爺爺又跟我們宣佈了一個重大決定!年前土地確權,咱們家分的地少了,我跟你奶奶決定在租賃二畝地。那雙眼睛堅定有神。聽著我熱血澎湃。但是不出意外的遭到了我們一家人的一致否決!作為兒媳婦的媽媽首先發聲:不可以,你倆都這個歲數了,還把自己當小夥子啊!咱們現在又不是沒有條件,完全不需要你們在幹活,只需要你們注意休息,靜享天倫。但是爺爺的態度似乎有點堅決。說了一句我肅然起敬的話“小車不倒,自管推”我們倆幹著活自給自足,還不用你們給養老錢,身子骨幹著活依舊硬朗。你們放心吧。是啊,他們不敢停下來,因為他們度過了最艱苦的年代,他們知道,不奮鬥就沒有錢賺,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年輕人一代,溫室的花朵,似乎從未懂得這種精神這種信念!爺爺奶奶的精神註定影響著我。

另附幾張家鄉的照片!

第一次寫這個回答,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我會不斷學習繼續努力!






鈞源農資人


這個真不是怪現象。

農民老了,可是辛勤勞動一輩子的農民總是覺得閒不下來,就像火車站給人擦皮鞋的老人家,拾荒的老人家,他們真的缺錢嗎?

缺的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用工作來讓自己忙碌充實起來。

我爺爺奶奶輩的兄弟姐妹,一對老夫妻大概60多歲了,男的在做木匠,女的在小區拾荒。

他們只是自得其樂而已,我們不必覺得怪異,咱們不明白他們的樂趣。



氫食年


我今年五十五了,依然在外面打工。不過今年不去登梯子搞安裝了,在給物流公司當保管看門房。這還是親戚關係進來的,否則這個年齡都沒人要了。工資呢?一個月也就是三四千塊錢吧!

去年,一個月掙六千錢塊錢,幹幾個月就可以了。不過,我心裡想著有這個輕活幹,雖然兒子還沒有娶媳婦,但我暫時不考慮去掙大錢了,也清閒幾天吧!

其實,人人都有享清福的思想,只是沒有那個條件。我認為兒女沒有成家的老農民們,只能繼續幹下去。不幹沒有辦法呀!兒女需要的錢還很多很多啊!只能活到老幹到老了!

農村五六十歲的人出去打工,並不是什麼怪像,而是家庭生活所迫。是他們的命運不濟,沒有生下好兒女。這怪不得任何人,也怪不得社會。


草根的情感世界


農村50至60歲的人還要勞作,有些是生活所迫,不幹不行。有些是勤勞覺的在身體可行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再幹點活掙點錢呢,我有個本家弟弟,現已在縣城買了房,並遷入縣城,孩子,孫子也很勤勞,生活無憂,但它近70歲了,還去找個工地看大門的工作幹。農民兄弟可比下崗的兄弟強多了,50多歲的下崗兄弟成天抱怨,為什麼不去找活幹呢?,當然辦公室的活不會用的。技術活也幹不了,工地當小工行嗎?掃大街可以吧?(我下崗14年.58歲還掃大街呢)


眼鏡小龍54941801


農村五十歲左右的人出門打工是常態,六十歲以上還出門打工的人相對較少;他們背井離鄉去外面務工,其實是心裡有一本很明白的帳:在外面打工無論如何都比在家裡種地掙的多。當然,他們都是根據自己的家庭狀況,自覺自願的往異地有工作的地方去,從事的多是修路、挖媒、挖礦、建築等需要體力的工作,收入也比較高,少數老人跟兒媳一起外出,在異地幫忙洗衣做飯照看孫子,一家人也能團聚在一起。


有人外出,就有人留守。大部分有大家庭的五六十歲人,故土難離守在家裡,種一二畝田地,養三二頭豬,還要在家撫養幾個孫子,每天都十分辛苦,每年在外打工的親人回來,家家都會殺一兩頭年豬,享受這一年短暫的相聚。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著,一年又一年,他們也漸漸老去。

現在農村的生活,只要家裡家外的人都勤扒苦做,溫飽已早不是問題,水泥公路修到了各村各戶,樓房逐漸增多,小汽車也多了起來,只是聚少離多生活讓人感覺到某種遺憾,人情相比以前淡薄很多,各人都忙著各人的事。



鄉村發展,總伴著問題出現。隨著這輩五六十歲的人逐步老去,被他們撫養長大的留守兒童漸漸長大,一部分學業有成,大部分心安理得的花著父母在外掙的血汗錢,整天遊手好閒,甚至部分孩子還沾上了毒癮,我們村派出所強制戒毒的就有六個,讓人很是疼心疾首!


勤勞,是農民的本份。願農村出現更多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勤勞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培養出大批有幹勁闖勁的年輕人,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翠葉芳華


是政策好,農民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只要徵信沒有問題,一張身份證走遍天下。改革開放前,農民不能離開土地,農民若離開土地,那就叫“流竄犯”,有特殊情況雖要走親訪友,在縣內市內(地區內)探親,必須攜帶“三級證明”,期限不超過三天,過期以“流竄犯”過問,出省探親,必須攜帶“五級”證明證明身份,探親有期限,過期按“流竄犯”論處,農民自產農產品不能自己上市直接銷售。現在,改革開放後,憑勤勞在哪裡都能獲得合法收入,不只侷限於土地收益,也不只侷限於依賴土地才能生存,勞動力自由流動,勞動成果受法律保護,政府還特別成立法律援助中心,為農民工討薪,你們說,這是不是政策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