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三年,畢業生分為兩撥,一撥適應不了職場而創業,一撥混職場,你屬於哪類?

愛喝牛奶的東方俊人


我是職場十年,剛選擇創業的。

畢業三年,如果沒換過行業和公司,那麼應該在職場中更進一步了。

我認識工作三年辭職創業的朋友,還不少。

有一種,職場混得不錯,升職加薪,但是毅然決定創業。這一部分人至今也都過得不錯,公司也在慢慢發展。

還有一種,是在職場待不下去了,也是毅然決定創業。這一部分人,有的創了好幾次業了,換過好多行業,現在這兩年好歹有些眉目,還有的商海沉浮幾回又迴歸職場。

我一直覺得,創業不是你在職場幹不下去被迫的選擇,而是你自己想去幹一番事業。這兩種心態,往往會決定創業的成功與失敗。

資深電商從業者,分享創業經驗,創業筆記日更中~歡迎關注~


X小姐的創業筆記


我已經大學畢業三年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時候,心比天高,工資太低根本看不上,後來去做了一段時間銷售,在職場中打磨了一年多,才明白,做任何事都不要想得太簡單,也不要想得太難。

後來陸續的換了幾份工作,然後找了一份自己汽修的工作。只不過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不過人一生最重要的有兩件事

第一選擇一份自己喜歡並且為之奮鬥的工作

第二,找一個相互陪伴一生的人。

未來就在腳下,加油吧


一念風雲便是皇


我是2001年的大學畢業生,畢業離現在也快18年了。因為您沒有畢業時間的限定,所以我來回答一下您的問題。


題主,我既不是適應不了職場而創業的那一類人,也不是混職場的那一撥人,而是認認真真工作,嚴肅對待自己的職業的人。看到這兒,您有沒有很意外,居然還有我這樣的第三種人?


其實,在職場中,確實存在著您所說的這兩種人,而更多的,則是像我這樣的把工作當作自己生命一樣的人。無論是當初的我,還是更早一些時候的大學畢業生,還是現在的大學生畢業生們。


工作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也是我們體現自身價值的重要載體,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離開職場另闖新的天地,還是待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那都是對自己的人生、對工作負責的表現。至於混職場的人,就讓他們混去吧。總有一天,他們會把自己的工作拱手相讓於別人的。


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中以一種混的態度對待工作,我很悲觀地推測,他們在其他方面,比如家庭、婚姻、個人形象的營造以及其他的事務上,估計也是多以混為態度的。因為他們就沒有學會以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對待工作。


清風說心理


解藥。

就目前自己來講,屬於混職場的那一類人。

我個人認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初入職場三年,大多數還是以就業為主。當然也不乏一些勇士。前行在創業的路上。

畢竟,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創業也如此,只有高價值的回報才能獲得高風險的投資。不過一般剛剛畢業三年左右的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一個上升期,這個時機可能剛剛面臨職場的一個穩定,這個時候,也是比較缺錢,或者說剛剛對錢這方面有一個穩定資產階段。當然在閱歷方面也處於一個逐漸變為老成的一個階段。所以,混職場而言,有益於順風順水。創業有益於發揮自己在職場上獲得的優勢。當然面臨的風險也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對於一個真正想創業的人,在任何時候,創業對他來說,時間都不會太晚。比如馬雲,他也是在畢業以後經歷過,當老師,當公司職員,這樣一個過程,最終創立了阿里巴巴。比如任正非,不惑之年創立華為,並且代理華為這艘巨輪,走向世界巔峰。再說宗慶後曾騎著三輪車,到現在的娃哈哈集團,創業並不在於時間的早晚,而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是一種堅持。

反觀現在很多,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一個風氣,比方說現在一些共享單車呀,一些中小租賃之類的一些新興創業,很多老闆都是90後啊,或者說一些有錢人投資。最終面臨的是破產。所以創業是對自己的一個提升總結,把自己的經歷變成財富的一個過程。

我的看法是,鼓勵畢業生,有大膽創業的想法,但是要結合實踐,並把這種實踐付諸於行動,而不是盲目。


馬笑達


在我看來畢業生 離開院校直接去選擇創業 可能是不太明智的,個人觀點覺得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才是對自己的職業生規劃的是有利的,就以我自己為例子,在學院生活學習的四年,沒有花時間花精力去積累和沉澱,而是作為一個純粹的消費者,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上手”的安逸生活,打心裡壓根沒有去想過創業這回事,覺得創業這個事和自己毫無關係。正是大學糜爛的安逸狀態,導致了剛畢業那會,在通往前途大成的路上虛無縹緲,也只能是找到找一個和專業有關的工作就過過日子了。一年的工作經驗讓我漸漸明白了,最終還是要自己當老闆 ,我就混跡於各個培訓機構,開始了我的繪畫培訓生活,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之餘,穿梭於各個培訓輔導班,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小孩子和各種奇葩的家長,通過三年時間和經驗的積累,現在我已經是一家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了,盲目衝動的創業必定是會吃虧的,創業是需要有資金和經驗經歷作為鋪墊的。


靈魂繪畫小能手


剛畢業不建議創業,當然富二代可以無視。也有少部分人頭腦靈活還沒畢業就開始動頭腦掙錢並且有收穫有經驗了,這是例外。絕大多數的人剛出校門肯定需要經過職場一層,在職場當中除了能掙錢外,對於初涉社會的學生來講,還能提高與人處事的能力。這很重要,這個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也跨越不了。

學校環境和工作環境社會環境是兩回事。等你學會適應了工作和社會環境後,才能談到努力工作,才能談到創業。


九點畔


這種分法本身就是有誤的。

去創業或者在職場只是兩種不同的選擇而已,根本就不存在創業是因為適應不了職場,繼續待職場就是混的說法。很多人創業就是自己想做一番事業。很多人待職場也掙了自己想要的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哪個好,哪個壞,哪個優,哪個劣,本就是無標準。

另外這兩種選擇,不是說是畢業三年才有,不論畢業幾年,都有同學選擇辭職創業了,都有同學再回歸職場了。


思博銳教育


很高興你能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已經畢業十多年了,現在還在打工。不過,已經不想再打工了,湊著合適的項目,準備自己先做個小生意,然後再慢慢發展。

不過,在創業之前的職場生涯,還是要全力以赴!


傲運馳騁江湖


我適應不了職場,想創業!



哲學幽思


這個不僅僅是大學生,很多人都一樣,創業也好,職場也好;畢竟大家多少少少在社會上有3年的沉澱和經驗,這個時候每個人心中的想法都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化,問題提的好的地方就是3年後,3年的時間的歷練和沉澱,造就了每個人對未來的嚮往和期盼。有些人選擇在自己奮鬥的地方繼續前行,有些人選擇了跳出來,重新開始奮鬥,創業。其實還有一些人就是在混,3年了還沒有想法還是一樣的迷茫。創業也好縱然失敗也是一種奮鬥和經歷,創業的人成功的有多少?要是每個人都成功了,還有誰去打工。職場奮鬥也不混吧,一樣可以創造自身價值,一樣可以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和更大的經濟自由。

至於怎麼選擇都好,保持初心,不懼遠航!那裡都有成功者,不分職業,不分年齡!

大家有什麼其他觀點請評論,感覺小編編的舒服就贊和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