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負後,中小企業更應該知道的稅收徵收管理邏輯

今天,最振奮人心的新聞,莫過於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減稅降負的最新指示。

從去年開始,財政、金融持續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在“降低稅率、降低社保基數、解決融資難”三大利好的刺激下,相信中小企業將迎來新的春天。

中午,在財務群裡討論這些利好政策,在我們對未來持“非常樂觀”態度的時候,一位群友提到另一個角度的觀點:

“羊毛出在羊身上。全面推進金稅系統實施後,徵收管理成本降低,未來勢必會進一步加大增值稅的徵收管理力度,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的空間肯定會更小、風險更大。

中小企業必須向規範經營轉變,不能再想著“渾水摸魚”了。”

我很認同他的看法。

增值稅的徵收管理成本很高,這也是美國等一些國家沒實行增值稅的原因之一。

稅務機關花那麼大精力和手筆,構建金稅三期項目,說白了就是要藉助技術手段,降低徵收管理成本:

所以發票納入系統管理,支持發票驗真,假髮票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了;

上家的銷項與下家的銷項都在系統中管理,虛開發票很容易能查到;

有大量數據支撐,行業間的橫向對比和公司自身的縱向對比,都很方便,稅務機關很容易就能篩查出異常數據。

有這麼多“ 眼睛”盯著,企業哪還能隨便偷稅漏稅。

所以,在“減稅降負”這樣的大利好下,企業可能更需要對徵收管理有新的瞭解,規避經營中的稅務風險

減稅降負後,中小企業更應該知道的稅收徵收管理邏輯

最喜歡查誰

按照《推進稅務稽查隨機抽查實施方案》的規定,所以納稅人、扣繳義務人都屬於可能被稽查的對象。不過稅務機關也沒有那多人手來查每個納稅人。稅務稽查的目的更多在於“殺雞儆猴”,通過稽查,對違規納稅人進行處罰,起到警示作用,督促其他納稅人合法經營,依法納稅。

稅務機關選擇稽查對象有兩種方法:

1、對有明顯稅收違法行為的納稅人,稅務機關直接立案查處

2、除此之外的其他納稅人,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從稅務稽查對象分類名錄庫和稅務稽查異常對象名錄庫中隨機抽取。

全國、省、市重點稅源企業,每年被抽中的概率在20%左右

,並且每5年會對重點稅源企業輪查一遍。

非重點納稅人,每年被抽查的比例不超過3%。非企業納稅人,每年抽查比例不超過1%

3年內已經被隨機抽查的對象,不再列入抽查範圍,也就是抽查一次後,至少三年不會再抽查。但要知道,增值稅發票虛開的追溯年限可是很長的,不要存僥倖心理。

對於列入異常對象名錄庫的企業,會加大抽查力度,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

所以,非重點稅源的納稅人,只要不落到異常名錄庫,被抽中的比例就會低很多,一旦列入異常,那就真是“惶惶不可終日”了。

主要查什麼

增值稅發票,絕對是稅務稽查的重點。“查賬必查票、查案必查票、查稅必查票”,這一直是稅務稽查遵循的原則。

其中“會議費”、“招待費“、“餐費”、“辦公用品”、“佣金”、“手續費”,都屬於必查發票,會進行重點檢查,來確認企業是否存在不合法憑證虛構業務項目、虛列成本費用;

建築安裝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生活服務業等行業,是查“虛開發票”的重點對象;

“勞務費”,則是查個稅代扣代繳最主要的關注點。以後,社保歸稅務機關征收後,估計勞務費也會確認社保基數要查的重點。

所以,企業在日常的賬務處理中,就需要對這些業務重點留意,引起足夠的重視。

減稅降負後,中小企業更應該知道的稅收徵收管理邏輯

會怎麼處罰

大概也是為了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稅收徵收管理辦法》對納稅違規行為的處罰,還是蠻重的。

通過稽查,發現納稅人存在偷稅漏稅行為,除了補繳稅金、繳納滯納金之外,還會處以少交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其中,虛開發票是最嚴重的違法行為。納稅人虛開發票,首先要由稅務機會沒收違法所得。虛開金額1萬元以下的,可以同時處以5萬元以下的罰款;虛開金額超過1萬的,可以同時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若是情節嚴重構成犯罪,就是要追求刑事責任。按照《刑法》規定,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10萬元以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致使國家稅收款被騙5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50萬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致使國家稅收被騙30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虛開稅額額特別巨大(100萬元一樣),情節特別嚴重(致使國家稅收損失50萬元以上),給國家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而且, 虛開發票罪的追溯期很長,即便是公司註銷,相關責任人還是會被追責。

減稅降負後,中小企業更應該知道的稅收徵收管理邏輯

富蘭克林說:“唯納稅和死亡不能避免”。

“依法納稅,規範經營”大概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唯一選擇。畢竟,一旦稅務數據實現貢獻,這就是企業最重要的信用憑據。信用不好,融資貸款難,哪來的機會呀。

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