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祠堂是中國古人的精神家園,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孔子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古人認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崗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幾棵、十幾棵參天古樹簇擁,祠堂周圍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本期推送,就為大家介紹經典祠堂的歷史、結構和分類。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祠堂簡介

祠堂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物,是血緣權力的外化。“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有多種功能。祠堂是父權、夫權、族權和神權的體現,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裡受到處理,直至逐出宗祠,它是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在這裡上學。正因如此,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外姓、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都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到重罰。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祠堂的基本結構

(一) 單進、單路祠堂

由單座建築(享堂)組成,一般多為紀念祠,如劉猛將祠、陸羽祠,這類祠堂規模較小,是一種簡式祠堂。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茶聖陸羽祠

(二) 兩進祠堂

即由祠門、享堂構成的祠堂,兩側由兩廂或廊道連接,類似民居院落,側翼有時設置居住的別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頤祠,這是無錫惠山鎮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濂溪先生周敦頤

(三) 三進祠堂

即由祠門、享堂、寢堂(或後樓)或祠門、二門(也可稱儀門,其後部有時設有戲臺)、享堂構成的祠堂,側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別院附房,前者如顧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後者如張中丞祠、原陸宣公祠,這也是惠鎮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顧可久祠

(四) 四進祠堂

即由祠門或門樓、二門(也可稱儀門,其後部有時設面向享堂的戲臺)、享堂、後堂構成的祠堂,兩側可能有邊路,如春申君祠、揚四褒祠、福建馬尾海戰昭忠祠,此類祠為敕建的官祠,規格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馬尾昭忠祠

(五 )三路四進式或邊路三進式

主軸線保持三進或四進,並有左、右兩路或一路,一進或二進式。如王恩綬祠,是平面佈局為最完整的三路四進式;張中丞廟為兩路三進式(西路由許遠殿、魯班殿、垂花廳組成);邵寶祠為兩路三進式(有北路超然堂)。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祠堂的分類

宗祠

廣義的“宗祠”又可以分總祠、宗祠、支祠和家祠四類。

(一) 總祠

較大範圍內共同祭祀的宗祠,已經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緣關係,包括了較大地區內同姓同族的不同支派、血緣相對較遠的族系,甚至包括沒有血緣的異姓。如惠山朱熹祠,既是無錫周邊各縣朱氏祭祀的總祠,也是儒生們公祀的場所。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又如華孝子祠也是無錫地域內一個龐大的華氏族系、合族共建、長期共祀的重要總祠的典型代表,其規制完整,建築古樸精美,而且保存完好。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二) 宗祠

此類宗祠即俗稱的祠堂,它是從支宗或若干家廟(家堂)聚合升格而成的,無錫惠山

保留較多,它是以一個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三)支祠

支祠為宗祠下屬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又稱小宗祠,由一個同姓家族支派所組成的血緣組合,地域範圍較小,血緣關係更親近,長幼字輩十分明確。一些富家大戶和本邑望族支派較多,就獨立建祠。

(四)家祠

家祠為合戶之祠,又稱家廟,無錫俗稱為“家堂”,是祠堂類型中最小的一種規格,也是早期的民間祠堂形制。

如徽州葉氏祠堂,宗祠是每一族的後裔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一個村落的姓氏只有一個宗祠;支祠是一族內各方祭祀各房的直系祖先所建的祠堂,支祠可能有多個。一個家族,一開始時建有總祠,後來各支派人丁興旺又各自建有支祠。葉氏宗祠,即敘秩堂,葉氏支祠,即奎光堂。其代表祠堂如下:

葉氏祠堂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葉氏宗祠,即敘秩堂,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南屏葉姓始遷祖葉伯禧,元朝時由祁門縣石馬山遷居至此。

葉氏支祠,即奎光堂。始建於明弘治年間,距今500多年曆史。是南屏葉氏祭祀其四世祖葉文圭公的會堂。

女祠

祠堂內一般是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明清時期,在安徽歙縣有的宗族興建了女祠“專奉女主”。其代表祠堂如下:

棠樾鮑氏祠堂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棠樾有個專門為女性修建的祠堂——清懿堂,清懿堂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由鮑啟運修建。明清時期正是鮑氏家族的輝煌時期,外出經商做官的男性不在少數,家中只剩下女性勤儉持家、貞烈守節。當時鮑氏家族的貞節女子達到59人,故而立祠紀念。

專祠

專祠是指為特定的人或神設立的祠宇。古代有大功德於民者。得封神號專立祠廟。其代表祠堂如下:

堂樾村世孝祠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世孝祠”始建於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是鮑氏家族二十四世孫鮑志道所建。用以專門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後代修身的祠堂。

行祠

行祠,專祭祀某名人的,但立祠處又不是該人故里,遂稱行祠。其代表祠堂如下:

吳王行祠

關於祠堂建築,99%的人都不清楚的規矩

後人為紀念孫權,於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635年)在湖北咸寧嘉魚行宮原址上修建了吳王行祠。行祠內供奉有吳主孫權及張昭、周瑜、魯肅、諸葛瑾、呂蒙、陸遜、徐盛、丁奉八位東吳名臣像。行祠兩度被毀,現存吳王行祠復建於1993年。

總之,祠堂祭祖,是古人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

古代祠堂建築是時代的產物,以其高度的綜合性和神聖性承載歷史,見證文明。對祠堂建築的分析與研究,會產生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