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 長大成“人”

機器人的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上世紀70年代,我國機器人剛剛起步,如今,中國自主品牌機器人依靠技術創新,已邁向國際市場。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閉幕式,24個移動機器人與輪滑演員默契配合,讓“北京8分鐘”驚豔世界。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機器人都來自瀋陽新松公司。這8分鐘,對於他們的科研人員來說,是屏住呼吸的8分鐘。

新松機器人公司創始人 總裁 曲道奎:這個節目開始前的前一個節目,又是一個噴火的節目,一噴火冰上全是油,這個時候對機器人的控制精度要求很高,摩擦力幾乎就沒有了。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原所長 王天然:那時候覺得那8分鐘太長了,一旦出問題到時候人家沒人說新松 ,會說中國人整那玩意什麼啊,壞了、砸了。

這場8分鐘的表演也是中國第一家工業機器人研製企業的成人禮,2018年,新松十八歲。

王天然:機器人行業美國在50年代就有了,我們最開始做機器人跟國外的差距是太大了,那個時候日本已經變成是機器人的王國了。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王天然是中國最早研究機器人的專家之一,上世紀70年代,他和一批科學家孕育了中國的第一代機器人,但那時因為沒有實現產業化,機器人無法被推廣應用。1999年,國家提出“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第二年,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20多名科技人員集體“下海”,邁出了中國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第一步。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曲道奎:機器人要是再在技術層面循環,很難進入到國民經濟生產,機器人的作用是發揮不出來的。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企業成立之初,沒有產品、沒有客戶,僅有的就是“產業報國”的滿腔熱情和二十幾個聰明腦袋。為了開拓市場,這些昨天還只需要和機器打交道的專家們,轉身就要到客戶面前去推銷產品,這對他們來說,也是最難的。

王天然:客戶第一句話,我們國產設備不考慮。那還談什麼呢?

記者: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從來沒有放棄過?

王天然:我們不能放棄,我們放棄了的話,我們要發展高技術,實行產業化,形成產品,產品不賣出去算什麼產業?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中國機器人產業起步晚,想讓剛剛走出實驗室的機器人擠進市場,他們瞄準了中國市場空白,製造國家最需要的東西。真空潔淨機器人是製造芯片的核心裝備之一,這種機器人可以在真空環境下靈敏地完成對芯片的抓取、搬運和傳輸。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新松公司半導體裝備事業部總工程師 譚學科:它的潔淨度我們可以類比為,如果空氣中有100萬個顆粒,那在真空機器人工作環境裡只允許有一個顆粒。機械手裡邊所有的傳動部件、所有的油脂不能揮發,不能產生顆粒。

這種真空潔淨機器人,之前只有美國掌握研發技術,我國芯片製造裝備完全依賴進口。2005年,新鬆開始研發真空潔淨機器人,這相當於從零開始。

譚學科:最大難點是有一些部件的話我們在市場上買不到,必須獨立攻克。比如說像一些核心的傳動、鋼帶這些部件,我們經過了至少一兩年的測試。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2009年,新松自主研發的真空潔淨機器人投入市場。目前,正在測試的真空潔淨機器人最大負載能力已經達到了16公斤。中國企業可以用中國的真空潔淨機器人自主生產芯片。

曲道奎:新松的基因來自中國科學院,創新、研發本身就是我們骨子裡的東西。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在這不到20年的時間裡,新松改寫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為了激發科研團隊持續的創新熱情,企業保證每年科研投入佔淨利潤10%以上,同時還制定了各種獎勵機制。像參加北京八分鐘的機器人團隊,就獲得了新松100萬元的獎勵。

這款蛇形手臂機器人是80後工程師王健最新的研發成果,去年首次亮相第四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就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新松公司特種機器人事業部工程師 王健:它可以像蛇一樣,深入那些狹小空間。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它的機械臂只能沿著一個方向、一個軸運動:上下 或者是左右運動。我們這個機械臂每一個關節都可以萬向的運動,它具有12個關節。

近三年來,新松每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都超過200項。

中国机器人 长大成“人”

如今中國機器人正在向智能生活領域發力。今年4月1日,德國漢諾威工博會盛大開幕,新松攜多款機器人創新產品與智能製造技術在展會上亮相,與全球近9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家參展企業同場競技。

曲道奎:我感覺非常欣慰的一點就是,中國終於在機器人這個領域也走到了國際大的平臺上,而不單單我們中國自身是一個大的市場,關鍵是在國際這個舞臺上,終於有中國人站到上面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