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鐗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鐧,是兩宋時期風行於宋朝軍隊的破甲利器,形制為鞭類武器,長而無刃,有四稜,(鐵鞭為六角形,鞭形戕如竹根節,鐵鐧鐧身無節,鐧端無尖,為四稜體)上端略小,下端有柄。宋《武經總要》中載:“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後來明朝的《武備志》中,對於鞭鐧的記載大致相同。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徐克的狄仁傑系列電影中,狄仁傑用的就是先帝御賜的“亢龍鐧”,但屬於是徐克在鐧的基礎上獨創的武器。

鞭鐧類武器雖然“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但其尺寸大都偏小,長度約在四尺左右,(宋制四尺為一米二)屬於短兵器。雖然在使用上不及刀劍類兵器廣泛,也非軍制武器,但卻是馬戰、破甲的利器,多作為輔助,搭配其他武器一起使用。其使用技法和刀劍類似,除了輔助的單鐧,也有主用雙鐧的戰法。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隋唐演義等評書小說中,秦瓊是個善使雙鐧的英雄好漢,曾與用鞭高手尉遲恭“三鞭換兩鐧”,鬥得旗鼓相當。

鐧雖有破甲之威,但殺敵多不見血,因此被民間稱為“善器”,代表公正和威望,如民間評書和演義小說中,就有秦叔寶和八賢王受御賜黃金鐧的橋段,可以“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八賢王在諸多文學小說中皆有登場,正氣凜然,手持黃金鐧,得先皇遺命“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

兩宋時期,為對付西夏等異族的鐵甲重騎,鐧作為輕便的馬戰武器,又可破甲,故此一度風行。然而,鐧雖用於戰陣,在歷史上卻沒幾位用鐧的猛將,如今出土的鐧實物也屬於少量,但在福建博物館,珍藏著一位抗金名將用的鐧,形制完整,舉世罕見,是國家一級文物,國寶級的藏品。更為難得的是,此鐧出處明確,近格處刃面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靖康,是北宋欽宗的第一個年號,也是北宋的最後一個年號,從公元1126年到1127年4月,只有短短兩

根據鐧上篆書,此鐧被命名為“李綱鐧”,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古鐧。1985年5月29日,福州教師林中宇將“李綱鐧”捐獻給福建博物館,從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至今,此鐧已歷經893年,在博物館方面的保養下,仍不見風塵之色,傳世近千年如新。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李鋼鐧鋼鐵製作,鐧身全長96.5釐米,內稜長74.1釐米,所配鞘長76釐米,總重約3600克。

李綱鐧很有宋朝特色,其柄首為瓜錘形,鐧格呈四瓣花形,鐧把圓柱形,鐧身有四稜,四稜刃的刃面皆寬1.6釐米,根粗尖細,漸往鋒收。鐧身上所配的鞘是清代所制的圓形紅木套鞘,鞘的兩面對嵌銀絲、四瓣花、蝙蝠、古磬、瓔珞紋等,鞘口、尾部包銅邊,上刻牡丹紋。鞘尖有沁,中部包銅佩、璲二道,璲有紐,以供佩帶。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李綱鐧曾因“破四舊”之故,在“文革”後期被收繳,送於南平熔鍊。所幸未曾熔鍊,後物歸原主,轉贈博物館

靖康元年,金軍南下攻宋,此鐧的主人,李綱對於宋朝高層割地求和,遷都避禍的決定十分反對,曾上書曰:“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後金兵攻打汴京,李綱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夜裡,金兵趁夜色攻打宣澤門,李綱不惜身命,奮勇擊退金兵,斬獲百餘人。之後,金兵轉攻津景陽等處,李綱四處督戰,在他的指揮下,宋軍成功抵禦住敵襲,還取得了斬首數千級的戰功。料想“李綱鐧”正是此時所造,用於抗金守土。但後來,李綱受到求和派的排斥,雖在宋高宗即位之初,一度被起用為相,卻又因為力圖革新內政,被眾人不喜,只任職了短短七十七天即遭罷免。其後李綱多次上疏抗金大計,均未被高宗採納,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李綱病逝,臨終前,仍懷救國之心,將所有御賜之物贈予前來探望韓世忠,叮囑他一定要抗金守土。而”李綱鐧“則被李綱作為家傳之物,希望以此表示自己的愛國之心,讓這份信念在子孫中代代相傳,忠君愛國,不忘抗金。

福建博物館的鎮館重器——李綱鐧

▲材大古難用,功多忌更多;忠懷衝日月,讒口肆風波。此老今亡矣,蒼生獨奈何。應遺一時恨,千載不能磨。

李綱鐧遺留至今,它的歷史價值不言而喻,是現在研究宋史的寶貴資料,而其中的精神寄託,更是它的靈魂所在。李綱鐧歷經千年不變的,不僅是它的外表形制,更是其中所蘊藏的,兩宋名將李綱的一腔熱血,他的抗金愛國之心,時至今日也未曾改變。清朝名臣林則徐贊李綱曰:”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