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養豬場豬病發病率?

風繼續吹


控制養殖場的疾病的發生,需要採取綜合的防控措施,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些防控措施。



1.要做好豬場的飼養管理,供給優質新鮮的飼料(可保證豬群生長營養需求,可增強機體防禦能力),養殖密度要適當不宜過大(飼養密度過大易誘發各種疾病)。

2.尤其在現在非洲豬瘟的時期,一定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消毒是生物安全防控重要環節。要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這樣可減少場地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可減少疾病的發生(兩種以上的消毒劑輪換使用),同時保持養殖場地乾燥,通風;減少豬場的人員來往,同時要做好人員及各種進入豬場的物品的消毒工作。

3.春夏季節是寄生蟲高發的季節,豬群做好驅蟲工作,可使用伊維菌素-阿苯達唑定期驅蟲,減少寄生蟲病的發生,保證豬群健康生長。

4.夏季是蒼蠅,蚊,蜱蟲等大量繁殖盛行的季節,同時也傳播多種疾病(如鏈球菌,附紅細胞體,乙型腦炎,甚至非洲豬瘟等)所以要做好滅蒼蠅滅蚊蟲的工作,這樣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發生。

5.做好滅鼠工作,老鼠可傳播多種疾病(如偽狂犬,沙門氏菌等等)

6.做好相應的疫苗接種工作,可有效預防相應傳染病的流行發生。

7.應減少各種應激的發生,豬群的應激易誘發各種疾病的發生,在炎熱的夏天注意防暑降溫,可添加多種維生素,藿香正氣液,等清熱解暑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可添加相應的抗生素。



歡迎關注養豬小百科,我們採用視頻或文章的形式與大家討論,養殖技術及疾病的防控。


養豬小百科


現在豬病發病率上升的主要緣由

1、免疫剋制病的影響

豬催肥豬繁衍與呼吸綜合徵(藍耳病)病毒、豬圓環病毒、豬偽狂犬病毒感染、豬瘟等疾病都會導致豬體的免疫力降落,接種疫苗往後免疫應對反響比較差,同時還較容易形成豬場的混合感染及繼發感染等。

2、非典型豬瘟的存在

豬群內豬瘟病毒感染後就會繼續向外排毒,從而形成非典型豬瘟常發不斷,母豬得豬瘟帶毒綜合徵,乃至會形成仔豬出現免疫耐受及發作仔豬豬瘟。非典型豬瘟的存在形成豬免疫力降落的根源。

3、應激過大

豬群的豢養密度過大、豬群的頻仍轉運、場地汙染嚴峻、受驚嚇、捕捉、運輸、氣候忽冷忽熱、擁堵、混群、養分缺乏、缺水、斷料、注射疫苗、閹割、忽然改動豢養方式、更換飼料等。

4、豢養密度過大也會形成豬場疾病多發和傳達。

5、飼料養分不全面不平衡,飼料配方搭配不合理,採購的時候質量控制不過關,加工時沒有精耕細作,並且大量運用了受細菌、黴菌汙染的劣質魚粉、骨粉等。

6、疫苗的濫用,會形成機體應激過大及免疫應對才能差,乃至會導致豬場疾病的發作。假如疫苗在運輸,保存流程中出現問題,疫苗超越保質期,而且在接種時大多數不是專業職員進行操作,偶然還會出現操作不對。

7、仔豬斷奶進行不合理,在普通狀況之下斷奶過早的仔豬抵抗力相對而言要弱一些,而且加上斷奶前並沒有充滿的補料會形成斷奶腹瀉的高發。

8、驅蟲辦法不科學,驅蟲藥物運用不當

9、防備認識太差

二針對豬場疾病高發應該採取的措施

起首是豬的種類肯定要堅持自繁自養,儘量不要從外地豬場引進生豬,並且實驗全進全出的豢養管理以防止疫病的發作。

肯定要保證充滿的養分並添加豬群抗病才能。務必增強豬群的豢養管理,冬天確保豬舍保暖透風、夏季高溫時節,要做好圈舍的透風及防暑降溫工作,提供充滿的乾淨飲水、保持圈舍的枯燥、保持合理的豢養密度、降低豬場發病的應激要素等


畜牧掌上通


如何控制養豬場豬病發病率?



對於養殖戶來說養殖過程中導致效益下降或虧損的最大因素就是疾病。各類傳染病、寄生蟲病、呼吸道疾病、豬瘟、藍耳、豬丹毒、黃白痢疾等等讓廣大養殖戶頭疼。長久以來每個養豬人都有自己治病的一套經驗,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小偏方。但是預防控制是最重要的,預防控制高於治療。那要怎麼做呢?

如何控制呢

1、配種時選擇抗病力強的種豬,選擇優質的豬品種,以其希望得到抗病能力強的豬仔。

2、豬舍環境要冬暖夏涼、通風並且採光性好的舒適環境。

3、投餵全價飼料和適當比例的新鮮青飼料,並且提供乾淨充足的水源。

4、做好豬免疫接種,平時強化保健,多讓豬曬曬太陽、適當的活動量。

5、及時有效的滅蚊蠅、老鼠等等傳播,豬舍做好消毒工作。

本著防大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對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對於沒有治療價值的早淘汰,同時做好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工作。



關注三農養豬、相互交流學習。


三農養豬


控制豬場的發病,管理是一方面。其次,疫苗是一定要做好的。

規模化豬場免疫程序表

後備豬是一個場里根源,一定要把控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