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我們從河谷蜿蜒而上,黃土高原的厚重氣息就撲面而來,新修的公路彎曲如蛇,在這一片黃土的氛圍中異常清晰。路旁的村子一處接著一處,是平房和窯洞的組合村落,現在是五月,槐樹和楊樹像哨兵一樣列隊歡迎,一直排列到卯樑上才不見了蹤影。公路彎上了高原,順著山嶺匍匐延伸,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景象就如一幅寬闊的畫卷。近處是層層梯田,塊塊新綠像棉被平展鋪開,腳下是縱橫溝壑,看不到溝底究竟在何處?遠處呢是沉沉暮靄,暮靄的遠處應該還是千溝萬壑。四周滿眼的黃綠色由濃到淡,我們就走進了典型的渭北旱塬村居圖。這裡土層深厚,但乾旱少雨,從農耕的角度來講,絕對是個苦焦的地方,靠天吃飯的因素決定了即使人們辛勤耕作也不會有稱心如意的好光景。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在高高的卯樑上駕車如順流行舟,一把方向轉過去,又一把轉回來,像艄公放舟那樣舒暢輕鬆,內心裡不由自主就想唱幾曲信天游,我這個從小被秦風楚韻薰陶的陝南遊子,心底裡卻很喜歡陝北的音樂,眼前彷彿看到對面疙梁樑上穿著棗紅大襖藍色褲子的四妹妹,她在唱著那首曲子呢?望得見那個村村看不見那個人,淚蛋蛋就灑在沙蒿蒿林。我還想起《平凡的世界》裡所描繪的陝北高原,想起路遙筆下那不屈抗爭頑強奮鬥的孫家子弟,我和他們的心很接近,又異常遙遠。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公路像臂彎一樣攬住山腰的時候,陳爐古鎮到了,這裡的窯洞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而又顯得雜亂不一。背靠山體窯洞的水泥平頂,就是上一層人家的院落。盆盆罐罐壘成的院牆斑斑駁駁,亮亮堂堂,花草就隨心栽在某個罐子裡,滿園綠枝藏不住,一枝紅花出牆來。人家的樓門口,也是自然的倒扣著幾隻罐子,供遊客隨便歇腳吧!除過院牆外,石坎、地界、側牆、目能所及的盡是形狀大致顏色各異的陶器,罈罈罐罐、缸盆碗盞,都聚攏在房屋四周高聳如堡,狀似蜂巢。每家的院落又隨坡就勢,彼此相接,參差錯落,直接就是一幅色彩斑斕,風格迥異的東方油畫。寬窄不一的小巷子地面,全部是陶器的碎片鋪就,直如士兵,斜似鳥翼,有對稱的圖案,也有隨心所欲的見縫插針,有意栽花和無心插柳在這裡完成了高度的統一,古樸特別的氣息就散發開來。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陳爐窯廠遺址保存得很完整,泥池狀如梯田,場院平整空曠,蹄窯安靜端臥,煙囪矗然聳立。這座承襲和延續耀州瓷技藝的陶爐,自宋代以來就以工藝精湛,產品精美而享譽華夏。當年的人們在這裡的山中刨土取料,肩扛手推,手工製坯,蹄窯燒製,想起來一定是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那時的瓷廠從山腳到山巔,東西南北綿延數里,爐火晝夜不熄,瑩瑩如燈,是古耀州瓷業繁盛的真實寫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這座古窯,已成為陳爐古鎮景區的金字招牌。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夜幕降臨時分,我們一家三口漫無目的的在古鎮的小巷子裡穿行,這裡海拔高,感覺有些清冷,絲絲小雨綿延而下,不由得就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但這是個靜寂卻不傷感的浪漫之夜。父親木匠出身,他談論牆角的走勢,房屋的結構,感嘆於這裡路燈的別出心裁;侄兒才從中考的戰場上得意歸來,他沉醉於酸湯餄絡的厚重口味,咋舌豎吹的狗娃泥哨聲異常的響亮。而我喜歡朦朦朧朧陶館裡的藍花“大老碗”,這寫意的花鳥魚蟲圖案簡練鮮活,質樸大氣,清雅如玉,比旁邊寶石藍的孔雀瓷瓶更惹人心扉。嬌豔富貴的美未必世俗,淡雅質樸才應該是詩人的追求吧!中年人肩挑風雨,要分身有術提攜老幼,可喜的是子欲養而親尚健,幼淘氣但還好學,三個人就這樣走著,在古鎮的街巷裡悠閒的踱步,沒有摩肩接踵,沒有吵鬧喧囂,在“爐山不夜”裡緩緩徜徉,談論古今,守一份天倫之樂的歲月靜好。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夜風已冷,古鎮的燈火依舊璀璨,瞭解了千年瓷都神話的遊人,肯定想知道風雨陳爐還有多少揪心的故事。歷史風雲跌宕起伏,耀州瓷器煙火依稀,當繁華不在,當釉彩尚存,按自己內心生活的我們,面對曾經的輝煌和渺遠的未來,又該傳承些什麼?


孫丹平:遊陳爐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