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隋煬帝的貢獻是不是要大於唐太宗?

宇宇看歷史


先說隋煬帝。隋朝雖然在文帝時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經濟與政治改革,比如實行均田制,對北周以來的官制、兵制、刑律等各項制度進行了修訂和改革等。但是隋朝在文帝后期,已經潛伏著深刻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晚年為加強皇權而殺戮氏族、功臣,使矛盾更加激化。隋煬帝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大地主、氏族支持下,通過欺騙的手段,最後“弒父殺兄”登上皇帝寶座。

初登大位的隋煬帝擁有者與秦皇漢武一樣的政治抱負,他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打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開發西域,攻打高句麗,完善三省制和科舉制度,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為後來唐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裡不能否定隋煬帝做出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是隋煬帝卻忘記了他所統治的大隋更需要的是休養生息,使人民過上幸福穩定的生活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可是隋煬帝卻反其道而行,在統治期間對百姓橫徵暴斂,無休止的兵役,徭役。凡是對不聽從自己的人民,採取無情的鎮壓。鎮壓唯恐殺人太少,戰爭唯恐用兵不多。他命令各級官吏,凡是人民反抗,無論罪輕罪重,只要被捕立即斬首。最終只能落個國破身死的下場。

而唐太宗則跟隋煬帝相比又恰恰相反。太宗皇帝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隋煬帝時期的制度成果,而且對內“廣開言路”吸取隋亡的教訓對百姓採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措施,開創“貞觀之治”最終成為千古一帝。

可以說隋煬帝是在中國歷史上有過貢獻的而且貢獻還不小的人,但是他的過甚至比功勞還大。而唐太宗是把他功勞繼續發揚光大的人,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自然名垂青史。


歷史展護衛


可笑的問題遇到一群對歷史一知半解的答者,連京杭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都分不清楚,就不要提這個問題的含金量了。

隋煬帝的歷史貢獻真的是否高於唐太宗,歷史自有公論,不是幾個今日頭條的網友自嗨就能決定的。雖然現在秦檜、魏忠賢之流已經站起來了,但我們的民族估計大部分人都還是清醒的,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荒唐,什麼是正確。我可以很負責地說,隋煬帝的所謂功績,絕大部分都是現代人編的,考證我都懶得作了,因為對一般不認真看歷史的人沒用。

就這麼說吧,只要我們這個民族還有希望,還實事求是,隋煬帝的“功績”是根本不能與唐太宗同時而語的。當然,如果象現在這種很多人不學無術的狀態,連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都分不清楚,連隋煬帝和唐太宗的輩分都一塌糊塗(我真見過把他兩個當成一輩的。)連戰術失敗與全局失敗都分不清楚,也就難說。更不要說現代“網絡歷史學家”給煬帝加上的所謂功勞。什麼“平南陳”啊,“開西域”啊,“創科舉”啊,全是假的。具體考證就不在這裡做了,因為有些人沒法交流,因為他們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歷史對他們來說只是故事。就像題主你,提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你所期望的其實不是真實的答案,是要求別人認可你的觀點,或者就是找到與自己有同一觀點,也就是把煬帝捧到天上的人。歷史的真相與你相信的不同。你不會沿著這個不同去考證,而是去另外找答案。

建議有些人,少看些網絡歷史文章,認認真真拿起二十四史原文讀一下,隨便上社會去做點事,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想想自已一生應該做些什麼事。最後再來發表“高見”。

隋煬帝造下的那些罪孽決不是一條運河就能洗刷的。更不用說他對運河沒做什麼。越多就籤個字,蓋個印,說得不好聽,換成劉禪也能做。居然就成了他的功績。這事本來就很荒唐,倒是很得“一切榮譽歸於領導”的神髓。我很久以前就說過,如果隋煬帝真對運河有功的話。那麼按這邏輯中國鐵路我們應該感謝慈禧,中國農業應該感謝日本人,我們有今天的生活應該感謝發動鴉片戰爭的英國人。其實很多人已經被洗腦而不自知。他們甚至不知道什麼叫做“標準”。只知道跟著那些牽強的文章喊:“隋煬帝過在當時,功在千秋”。有些歷史考證就是為了洗腦。現在中國歷史上的大惡人已經被洗得差不多了。以後還要洗也就只能洗侵略者了。現在已經有些苗頭。諸如“五胡亂華後中國人血統已經不純了”之類說法居然沒幾個直指荒謬。未來看怎麼發展,拭目以待。

這裡只說唐太宗幾個堪比所謂“大運河”的,讓我們現代人都受惠功績。可人家是實打實的,不象楊廣是吹出來的。保證你以前沒聽過。第一,吃糖。唐太宗真的是“糖太宗“,他派人去印度學制糖技術。中國人從他開始才用甘蔗大量製糖。其他西域和印度的物品也被大量引進,極大的提升了中國的科技文化水平。第二,修渠。為了保證關中平原的糧食供應,唐太宗派人修整了龍首原的水渠,這在後世轉化為魏徵斬龍的傳說。陝西一帶受惠至今。第三,減官,在建國過程中,李淵冊封了大量冗官,給國家財政造成了重要負擔。唐太宗將官員數量裁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反而提高的工作效率。第四,崇道,其實就是鼓勵科技研發。唐太宗早年征戰,在軍中患上了瘧疾,幸好被道士醫好,因而崇道。但這卻被醜化成了妄求長生,其實這是樁歷史冤案。而唐朝道教醫學發達則自太宗始,最有名的道士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醫生之一,就是孫思邈。長期擔任唐太宗的御醫,後來《千金方》的完成,唐太宗出力很大。第五、交通。唐太宗打通了西域的通路,保證了絲綢之路的通暢,通過向西方出口絲綢,大唐金等物品,為國家賺取了大量財富。同時,在水路上也有建樹,如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開斜谷道水路,運米以至京師。

這些功勳題主你以前聽過沒有?歡迎考證。

其實這些不過唐太宗一生功績的很小一部分,很多東西已經被歷史掩埋。我也將用一生去發掘。所以說運河是隋煬帝修的,一是因為他只有這點成就。其二就是他搞的動靜最大。歷代修運河不少,但因此動搖國本的就隋與元。

最後廢話一句:原典,還是原典。當然這對古文基礎知識不好的人沒有。對根本不看古書的人沒用。對根本不相信古人原話的人沒用,但還是得說。因為很多東西,現代人翻譯很容易就和古人的原文差十萬八千里。就說有關隋朝的糧食問題。你光看網上那些屁話滾滾的夢囈文字,根本不會了解原文所牽涉的府庫沒用完的物品範圍根本就不含糧食。要說現在的網絡,真是啥都有,有些東西你不自己考證很可能上當。不說別的,魏忠賢的忠奸,我聽了幾次“考證”,也都相信他多少有些於國有益的作用了。但如果你深入挖掘一下,就往往不是那回事了。就象所謂“崇楨帝后悔”一段。雖然是明朝人的記載,但算一下時間,就會發現,不可能。

所以說現在千萬不能人云亦云,看了一兩篇文章就以為了解這世間的真相。更不要說有的連文字都看不仔細。我在頭條見過一位旁徵博引,說唐太宗佩服楊廣勤政,可我仔細一看原文,說的是“文帝”啊,一問那位大神,沒下文了。

讀史沒一點歷史文化常識,隨意發揮,真的會開黃腔。還是拿隋煬帝和唐太宗的事作例子。有些人可能認為“揭露唐太宗的真面目”不過癮,把矛頭指到他的皇后,號稱"千古第一賢后”的長孫氏身上,宣稱這位皇后生活奢靡,證據就是史書上沒寫她穿洗過的衣服。按他的邏輯是這樣:古代的達官貴人穿的是絲綢。絲綢穿一次洗了就會發皺,就只有丟掉。如果不丟掉就是舊衣,史書上必定會記載她穿的是舊衣,所以會加上“常浣舊衣”。長孫後沒這麼寫,妥妥的衣服穿一遍就丟,那可是絲綢的啊,真浪費,真奢侈!似乎這位對古書也很有深入研究。可是他就沒動腦筋想想。如果絲綢都這樣的話,有幾個人能穿?事實是,我國很早就有熨斗了。用那個燙一燙,絲綢就直了。這人更不瞭解的是,帝后的衣服真的有可能是不洗的。以清朝皇帝為例,他們舉行大典的衣服,一年也就穿那麼一兩回。而且上面綴滿珠寶,那更是不能洗!所以很多時候,歷史的事你要多想想,不能隨便想當然。

當然,想當然的未必只有現在的網民,大師們有時因為各種原因,胡話說得也厲害。這裡麵包括現在已經被神話的民國大師。比如就提出“關隴貴族論”的陳寅恪。這一觀點已經是煬帝的專用肥皂。但最近陳大師的遺作“華陀外國人論”在網上突然成了網紅,當然是被用來嘲笑的。當然,客觀的說,陳大師其實只是“大膽假設”,不對的是有些把他的每一種想法當觀點的人。(其實“關隴貴族論”就是這麼甚囂塵上的。)其實不只他,其他民國大師的論點現在多少也受到了挑戰,就象當年他們挑戰中國正史觀點一樣。諸如顧頡剛,聞一多,郭沫若等大師,其學術水平和專業素養都是讓我等望塵莫及的。但既然是人,就有可能犯錯。例如民國期間很多大師證明的“偽書”就被考古證明是真書。不過這些錯誤還可以理解。但一些大師的作為特別不敢恭維。例如章炳麟,一邊偷偷研究甲骨文,一邊公開說甲骨文是假造的。特別應該注意的是郭沫若。中國諸多暴君被洗白,他功不可沒,簡直是批量操作。但結合他做這些事的時間背景來看,有多少真實的成份?麻煩的是,他正是我們當代史學的奠基人。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下“坎曼爾詩抄”,瞭解此公的所做所為以及某界的“堅持真理”。

中國人的語文水平從來沒現在這樣差過。結果一個翻譯的人有意無意傳錯,後來的將錯就錯越鬧越神。這有時就要靠你的常識水平了。可惜,現在這樣的人沒幾個有時間上網來浪費時間!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他所做的事情如果都做成功了,那他的歷史貢獻的確要大於唐太宗。就比如開京杭大運河,強力促進了南北溝通,但是過度損耗了民力,這就是典型的犧牲一代人,卻功在千秋的事兒,這種事情不好評價。

再看別的,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這也是個正確的事情,東亞大陸不可能再讓一個大國崛起,這會威脅到華夏根本,但是隋煬帝越俎代庖胡亂指揮,導致隋軍傷亡慘重,這也就失去了軍隊支持。

再看開科舉,這種事情更要一步步來,因為世家門閥還很強盛,歷史上科舉制大放異彩是到了唐末黃巢起義把世家大族殺得乾乾淨淨,知識不再被壟斷,同時印刷術造紙術大進步才大放異彩。




未來3區科技


從現在看也高出許多!因為運河承載我們民族一千多年!


心弛神往8


你這麼一說!我感覺是!唐太宗是內涵式,隋煬帝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是!但是他有點外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