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傳世之作,放大10倍才知其中的奧妙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幅畫,沒有宏大的場面,也沒有靚麗的顏色,而是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為傳世的名作,到底是怎麼回事,咱們往下看。

在古代條件和技術的原因,導致很多名畫名作沒有得以很好的保存,現在我們看到的歷史遺留大部分都是修復後的東西,而能完完整整保留下來的作品,也必然是視若珍寶的佳品。畫作由紙和顏料組成,而顏料會掉色、紙會變脆,這些都讓卷軸畫沒那麼容易保存,現在保存下來的歷史名畫大多是一些巨型畫作,或是反映時代大變革如《清明上河圖》等。

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傳世之作,放大10倍才知其中的奧妙

​《清明上河圖》

今天的主角是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縱觀整幅畫除了一個人在船上釣魚之外,並無其他描繪,但就是這樣的畫卻名垂畫史了。

馬遠南宋畫家,因其出生在繪畫世家,而且家族世代為皇家作畫所以家裡從小就注重對馬遠繪畫方面的培養,事實也證明他們的決定是沒錯的,他不僅是南宋翰林圖畫院中的佼佼者,還與李唐、劉松年、夏圭等人被稱為南宋四家。雖然是皇家的御用畫師但他不僅擅長人像還擅長山水畫、花鳥畫等。除開他本人的名氣之外,他的《寒江獨釣圖》為什麼就能流傳千古呢?

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傳世之作,放大10倍才知其中的奧妙

​寒江獨釣圖

我們先從這幅畫的創作靈感講起吧,唐代詩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僅在古詩界引發熱烈討論,連書畫界也想參合參合,自古以來有不少畫家根據這句詩的意境來創作畫作,如山水畫家吳偉、水墨大師張大千等,但真正被大眾所認可的還要屬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了。

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傳世之作,放大10倍才知其中的奧妙

​先談談馬院的畫風,畫面中只有一個簡單的老人在垂釣,然後就是頂部和底部的一些背景畫了,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只會覺得畫面非常的乾淨、簡單,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之美。近處的大石和遠處的小山將畫面的透視關係表達得非常的好,給畫面增加了不少的縱深感。

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傳世之作,放大10倍才知其中的奧妙

​馬遠的作品

作為背景,風景並沒有太過仔細的描繪,但那蒼勁的手法讓那幾根簡簡單單的小草也被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大家都知道,南宋是由於金兵入關被迫遷都,南宋的畫作也一改北宋的全景式反而更偏向於以偏概全,而馬遠和夏圭更是畫派轉型的領頭羊,被大家戲稱為“馬一角、下半邊”,這幅畫就很好的表現出了“馬一角”,老人在家中並沒有佔據中間位置,而是在右下角,那廣闊的湖面留白不僅不顯得突兀,反而給這幅畫增加了許多意境。

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傳世之作,放大10倍才知其中的奧妙

​在細節方面就這樣單憑肉眼是看不出什麼門道的,但當把畫放大10倍、20倍時就要感嘆馬遠前輩的細緻程度了,放大之後那個簡單的老人也就變得不簡單了,除了細緻的五官,有條有理的手指,還有那精細到令人髮指的魚竿才是令人髮指,本以為就是一根杆加上線,但放大後才發現這老人還用了帶轉輪的魚竿來收縮魚線。

一張紙上只畫一船一人,卻成傳世之作,放大10倍才知其中的奧妙

​寒江獨釣圖 放大10倍

這個魚竿已經不僅僅只是繪畫界的傳世寶藏了,還是學者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考證資料,這樣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並存的畫作,作為一幅名垂畫史的作品並不為過。再加上畫面對柳宗元詩句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是非常優秀的畫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